10年前,在“奧斯陸協議”簽署后的和平希望中,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忽然遭遇國內右翼極端分子刺殺身亡。他是在做完“給和平一個機會”的演講之后,在《和平之歌》的旋律中被子彈穿透胸膛。
10年后,類似的和平機會和死亡威脅再次降臨這片沖突不斷的土地。
在中國人的雞年新春剛剛開始的日子里,在并不遙遠的紅海海濱“和平之城”沙姆沙伊赫,以色列總理沙龍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的雙手再次握在一起。美國國務卿賴斯說,這是“最近數年來巴以之間最充滿希望的時刻”。
然而,就在曙光微露的時候,已故以色列總理拉賓的女兒發表公開信稱“不祥的征兆已經出現”——死亡威脅已經直接指向了沙龍。極端分子的一份海報甚至聲稱,拉賓和沙龍已故的妻子利莉正在等待著沙龍。
“重要而困難”的時期
沙龍受到死亡威脅的直接導火索是,他發表講話稱希望從加沙地帶撤出猶太人定居點的單邊行動計劃能在啟動后12個星期內完成。多名以色列政府高官也因為支持沙龍的撤退計劃而受到了死亡威脅。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東研究室主任李偉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向沙龍發出死亡威脅的主要是加沙的猶太人宗教極端分子,但與拉賓時代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死亡威脅還只是出于“施加壓力”的目的。
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馬弈良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與拉賓時代另一點不同之處在于,以色列方面已經把這次的死亡威脅視為“真正的威脅”。
1995年拉賓遇刺之前,他本人對行刺預警一笑置之。而如今,以色列的安全部門已經加強了對政府官員特別是沙龍本人的安全保護。據報道,以色列警方已經制訂了一份包括84名政府官員的“84人名單”,提供特別安全保護。
但是,馬弈良也表示,以色列不會因為受到威脅就放棄推進和平。他說,目前巴以處在“重要而困難的時期”,“變革會很困難”,但他們“愿意冒險”。
李偉健研究員則指出,巴以和談雖然曙光初露,但還沒有進入實質階段。目前雙方所做的主要是“建立信任”和為和平路線圖的實施做安全上的安排。一旦談判進入邊界、難民和耶路撒冷等實質問題,加上國際社會的介入,極端分子是否會采取更極端的手段就很難預測了。
解決中東問題的主流心態已經變化
有專家在評論巴以重開和談時說,歷史一般不會重演,因為時間在流逝中通常會留下印跡。沙龍此次遭受死亡威脅與拉賓遇刺最大的區別應該在于,時代變了。
在全球反對恐怖主義和暴力威脅的大背景下,“以恐怖換和平”的路線圖已經漸漸泛黃。在沙姆沙伊赫峰會上,阿巴斯鄭重承諾,巴方將停止任何針對以色列人的武裝襲擊。并且,這是他同巴各派密切磋商后所取得的成果。
作為回報,以色列總理沙龍宣布將停止任何針對巴勒斯坦人的軍事行動,并逐步向巴方歸還5座巴勒斯坦城鎮。
馬弈良說:“雙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部是不現實的,惟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大家都做出讓步,一起前進。”
李偉健認為,中東正在進入“以和平換和平”的時代。隨著時代大背景的變化,解決中東問題的主流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
目前可以預見的是,在巴以和談推向深入的過程中,類似甚至超過死亡威脅的“路障”事件還會繼續發生,推進和平還需要更強的決心和毅力。但是,馬弈良認為,實現和平并不是幼稚的幻想。他說:“我們正處在一個可能的新時代的門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