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兩個春節一樣,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都與老百姓一起過了年。
四川省雅安市委副書記張錦明認為,“他們的所做所行,給我們一個強烈的信號,要時時刻刻想著還有老百姓這回事,這是最大的示范意義。”
慰問和擁抱
2月7日至11日,胡錦濤專程前往貴州考察。貴州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當時,他是最年輕的省委書記之一,此次重回故地,胡錦濤和當地貧困的少數民族一起度過春節。
在貴州省黔西南州,胡錦濤受到了布依族群眾的隆重歡迎,一飲而盡他們招待客人的米酒,胡錦濤給農民查蘭明家送了一臺25寸的彩電。他祝福這個困難的家庭“盡快過上好日子”。
在另一戶村民岑繼興家,胡錦濤同鄉親們一道打起糍粑(當地少數民族傳統的過節方式),打完后,總書記拿起一塊熱乎乎的糍粑品嘗。這一場景后來出現在電視媒體上。
溫家寶則來到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陽光家園,與李保等60多位被艾滋病奪去親人的孤兒、老人一起度過了除夕。
看到為孩子們動容的溫家寶和艾滋遺孤擁抱,人們無不為之感動。
溫家寶對在場的地方官員說,“我對地方的領導有一點希望:就是你們要花更多的時間,拿出更多的力量,關心孩子們、關心老人們,關心因艾滋病而遭受痛苦的人們……我就拜托你們了,一定要把這些沒有父母的孩子、沒有孩子的老人照顧好。”
在場的河南省委書記徐光舂當即表示,“請總理放心,我們一定會認真落實!”
張錦明是從電視上看到這一幕的。她說,黨和國家領導人很自然地和百姓在一起,很自然地擁抱,很自然地拉手,讓她想起了中國共產黨的傳統。
網上有一篇評論是這么說的,“此情此景,令人動容動情。新春祈福是我們民族的習俗,新春讀到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親民、愛民的新聞,是百姓福祉。”
評論還說,許多地方都在不斷地給政府官員開班上課,名曰“充電”。“依我看還需一個‘補課’。就是補一補何謂公仆這一課。教材么,不妨就用‘總書記、總理怎樣過春節’。”
北京一位姓萬的律師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們歡迎這樣的行為。”
回到人民中間
中共十六大以后,胡錦濤和溫家寶等中共領導人多次展示親民的政治品質,分析人士認為,無論是取消出訪迎送、取消北戴河辦公,還是到百姓家過年、到井下過年,都對全國官員起到示范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委書記李仲彬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全黨正在進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期間,最高領導人的春節出行,有著非同尋常的政治意蘊,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也都深入基層,率先垂范。這會對地方官員的行為產生影響。”
這位正在領導當地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官員坦言:如何做這項工作?當然是要深入群眾。這符合中共的一貫傳統和原則。
“這一動作影響很大,你可以注意到,春節期間,許多省市包括下邊市縣的領導人都深入基層,走入農家,這不僅僅是一個送溫暖的過程,實際上,許多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被發現了,并得到解決。”
張錦明說,在我們這里,一到元旦、春節,現在很多干部也都愿意到老百姓家里。怎么讓老百姓過好年已經是地方政府年前工作的一個主旋律。
已經堅持多年節日走訪百姓家庭的張錦明認為,“并不是說上面做了,下面就要跟著學:你到井下,我們有井的,就都下去看看,上面也沒有這么要求。示范意義就在于,領導人的眼里不僅僅是參加團拜會的人,而是在全民族都重視的節日里,心里要有老百姓。”
在中國的傳統政治智慧中,高層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下級官員產生重要影響,所謂“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而中國共產黨更是從自己的宗旨出發,歷來強調率先垂范,取信于民。
但是,部分干部甚至是高級干部現在卻不能做到這一點,這讓群眾議論紛紛。 2004年,一共有15名省部級干部受到處理,這顯示出了保持黨員先進教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層的帶動下,從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以來,各級干部已經認識到了上層的新執政理念,但是如何將這一執政理念和地區治理結合起來,還是擺在不少地方官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2005年元日,溫家寶總理專程來到陜西省銅川礦務局,看望“11·28”礦難職工家屬,銅川礦務局陳家山煤礦2004年11月28日發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66名礦工不幸遇難。
溫家寶為遇難者流淚的鏡頭令所有中國人動容。離開陳家山煤礦,溫家寶來到下石節煤礦,到1300多米的井下,和煤礦工人一起吃飯。而整整兩年前,溫家寶曾經到遼寧阜新720米的煤礦下面,與礦工一起度過除夕。
盡管陜西視察的“深度”增加了480米,還是沒有能夠阻止大年初六的阜新礦難,阜新礦難死亡人數更巨,達200多人。事發后,遼寧省政府要求“嚴禁超能力生產”、“全面落實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
觀察人士認為,地方官員不能僅僅在表面上領會高層的執政理念,接受建設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政治要求,更要從內心接受之,并用制度來貫徹之。但是,在一些地區,部分干部“深入群眾”仍有作秀成分。
傳統的延續
中共領導人和百姓一起過年是一個傳統,一位黨史專家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都是和百姓一起度過春節的。
之所以有這個傳統,專家認為,這和延安時期,中共特殊的歷史定位和特殊歷史階段分不開。
當時,中共在延安,還是地方政權,領導人住在普通的窯洞里,“這就容易和人民走在一起,而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根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后來,老百姓就把最大的支持給予了力量對比上居于弱勢的中國共產黨,“所謂軍民魚水情就是那個年代產生的,所以才有了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說法,而領導人和老百姓一起度過中國人自己的民族節日,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延安時期,領導人的品質對每一位中共黨員都有巨人的影響,“和老百姓一起過年,深入井下,為老百姓流淚等,其實,早期的中共領導人大多有此自然流露。”
新中國成立后,領導人也繼續著“親民”的傳統,毛澤東走進人民群眾中的故事留下了很多。
鄧小平稱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與百姓的關系非常親密,在很多場合,當地老百姓都可以近距離地和鄧小平接觸。
他在北戴河的故事廣為流傳。1980年 8月4日上午,鄧小平在西山浴場被人們看到,有人要拍照,鄧小平就請游人過來,讓人幫忙照合影,合影只收工本費,每人一張照片。隨后寄去。
回顧中共領導人與人民在一起的傳統可以看出,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注重親情,同時也注重把個人行為與國家治理相結合,與執政黨的大局相結合,并努力使之成為恒常的制度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