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拜年常說的吉利話是“聞雞起舞”,但中國的A股市場卻仍然欲振乏力。
在經歷了13年的發展之后,在“國九條”發布一年多之后,雞年之初的中國A股市場面臨的現狀是:投資者隊伍日益龐大,但7000萬股民多數虧損,股民被邊緣化了;同時,深滬兩市兩年時間里增發幾百家公司股票而股市市值流失了2萬多億元。 2004年首發募資額創下1997年以來最低點,并首次低于內地企業海外IPO募資的總額,A股市場自身也正在被邊緣化。
股市研究者教育散戶培養風險意識的時候說,股市基本上是個“零和”的市場,也就是說有人賺就有人賠;而從目前的情形來看,不管設立這個市場的初衷為何,是讓投資者賺錢還是幫國有企業解困,市場的參與各方是雙輸乃至多輸了。
幾乎所有的人都把股市看成一個病人,開出的藥方有散有補,有瀉有養。
似乎唯有瀉方立竿見影。在農歷猴年的最后一個月,數十家上市公司的高管以兩三天一位的頻率落馬,被各方驚呼為股市的“清污風暴”。這種剜骨療毒的手法,使涉案上市公司的股價和本已很低迷的大盤指數一瀉如注。
而補方收效緩慢。雖然從春節后一開市就采取實質性措施促使550億元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的舉動,不難看出管理層希望股市“雄雞一唱”的良苦用心,但市場僅報以小心翼翼的上調;再聯想到今年初監管部門推出談論已久的降低印花稅利好,也未能挽救A股市場于“跌跌不休”,顯見股市對“政策強心針”已經產生了越來越強的“耐藥性”。
管理者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顯然發生了某種參差。本來作為強化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政策企圖,卻被市場演繹的軌跡引向反面。問題無疑出在整個市場制度設計的不到位、運行規則的不健全。
其實股市不缺大大小小的利好,也不缺多多少少的資金。所缺的,只是投資者的信心。市場信心來自制度建設,以及通過制度建設所傳遞出的切實落實“國九條”、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市場“三公”原則的意志。
既要實事求是地尊重歷史的選擇,更要通過發展破解現實的困境,惟一的途徑是制度創新。按照國內知名學者的觀點,建立了市場經濟并非完事大吉。市場經濟從本質上有好壞之分,判斷的標準就在于是否建立了公民社會的參與機制和法律秩序是否主導了經濟運行;而用國外前沿經濟學家的觀點,建立制度是首要的,而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體系中,就是非正式制度代替了正式制度,或者說是隱規則或潛規則占了場內競技的主旋律,結果便會增加大量游戲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劣幣驅逐良幣就會成為市場行為主體的運行常態。
從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運行態勢看,不管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如何較量,彌合好利益博弈方協同的有效方式就在于機制創新,其落腳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要構建發現機制。必須加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力度,充分市場信息,前移監督關口,做到防患于未熱。一股獨大的治理結構、包裝圈錢的上市目的,使市場在起點就演化出多重目標,或是化解歷史包袱的社會保障資金“抽血機”,或是國有企業解困救濟的資金“輸血機”。王小石事件所集中暴露出的發行審核環節的諸多“潛規則”流行,正是正式制度缺失的結果。
其次要確立糾偏機制。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同神不似,股權分置、同股不同權的問題久拖成疾;部分市場裁判員不是作為獨立的監管者按規則獎勤罰懶,而是或常常在場外以行政權力入股、干預游戲者聯利合謀以分割投資者的利益,或將監管者的監管成本分攤到廣大投資者的利益之上,使市場的運行成了一場無規則的游戲。
再次要完善問責機制。大量違規事件頻頻發生,無非是因為違規成本太低。用較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利益,是任何一個經濟人都會熱衷參與的利益博弈。沒有嚴厲的制度約束,如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部分中飽了私囊,造成的損失卻由社會公眾投資者來買單,只會增加游戲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這一切的前提是,監管部門能夠擺脫對行政權力的依賴,真正發揮作用。
如今,落實“國九條”的工作正在進一步推向深入,有關監管部門跨部門成立了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完善資本市場稅收政策、鼓勵合規資金入市、積極穩妥發展債券市場、完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試點等專題工作小組,指定專人和專門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跨部門協調工作。制度建設在創新中正不斷向前探步,但需要的是加快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