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某時點財務狀況的報表,在國外被稱為企業的“快照”,是讀懂企業財務“秘密”的最佳工具,其反映的內容全面、深刻、本質,作為企業家、政府監管者、投資人以及債權人等不可不察。本文以資產負債表為主線,通過財務報表視角透視我國國有資產流失過程,以“會計語言”闡釋經濟現象。
從“資本運作”到國有資產流失
當前企業國有資產流失過程貫穿于企業經營的全過程,可以說是無孔不入,見表一。
根據會計等式,資產合計恒等于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總計,即:資金占用=資金來源,或者: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下面從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及融資活動各方面探討國有資產的流失。
——國有資產經營活動中的流失,表現在供產銷全過程,在資產負債表中主要體現在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項目中,如陜西某無線電廠,賬面上應攤未攤的各項費用及虧損達12400萬元,存貨盤虧報廢7030萬元,往來賬目不及時清理而形成壞賬死賬達5174萬元,僅這三項便使國有資產流失了近25000萬元。
——國有資產投資活動過程中的流失,在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長期投資和固定資產項目,因為花的是公款,投資額越大,對個人好處往往也越多。因此,上馬一個項目,很少去考慮投資基建的后果,給國有資產造成了巨額損失。另外重復建設導致產能過剩,固定資產閑置與庫存商品積壓并存,如彩電生產線利用率只有45%;冰箱、洗衣機生產線利用率只有40%;汽車生產線開工率不到58%;棉紡設備閑置1/3,鋁型材料生產廠家的設備利用率僅有20%,2004年底全國汽車庫存量直抵700000輛大關。

——企業科研技術成果開發利用中的流失,在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無形資產的流失。很多企業的無形資產尚未估計入賬,企業的權益無從體現,商標、專利權、商譽等無形資產流失于賬外。自然資源未納入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資產,相當一部分企業甚至把原來國家撥給的土地,不計價折合成國家股份劃作自己企業的法人股,對國有資產中的專利、商標、商譽、品牌等極具價值和增值潛力的無形資產,則不予評估或按極低的價格評估,吞噬國有資產。
——企業改制重組、產權變更過程中的流失,在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凈資產部分的流失,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和留存收益。一些國有企業在破產、兼并、拍賣、出售的過程中,不對國有企業進行評估,或故意低估,壓低國有凈資產金額,犧牲國家利益、換取個人或小集體利益。一般而言,資產評估應由所有者進行,然后作價處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由原內部管理者作資產評估,再主導資產處理,導致的后果往往是先盡量評低國有資產,然后自己接收,即所謂的“內部人收購”。郎咸平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保姆把主人的家收拾干凈,卻搖身一變成了主人。所謂收購,用的還是主人的錢(向銀行貸款)。
國有資產流失過程的資產負債表解釋
下面研究幾個具體案例,運用資產負債表原理,剖析國有資產是怎樣在一些企業被巧取豪奪、化公為私的。為了閱讀方便,會計數字單位均取萬元人民幣整數,報表項目盡量做了歸并簡化。
案例一:某水泥廠虛虧實贏被惡意破產,7000萬元國資化公為私
破產前,某國家投巨資新建的水泥廠,技術先進,采用先進的懸窯式。地點好,靠近某國家級重點工程,運輸成本很低。企業負責人的身份是某局局長兼任。資產負債表見表二。
分析資產負債表可見,該水泥廠的資產負債率為50%(總負債÷總資產×100%)并不高,國有凈資產3500萬元,并且正在盈利。

在某局長操作下,對該企業進行惡意評估以后,資產負債表見表三。
惡意評估的結果是,好端端的一家企業被說成了嚴重資不抵債的“爛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140%(3500÷2500×100%)。在該局長的把持之下,強行對企業實施破產程序:拍賣全部資產,變現。銀行債務做壞賬。拍賣價1400萬元。只有2家企業參拍,另一家是該局長找的“托”。最后,該局長以1400萬元,分2次2年付清的條件,整體買下水泥廠,徹底變成了私人企業,局長則搖身變為民營企業家。其首次所支付的700萬元,自己僅僅掏了100萬元,另外600萬元是靠銀行拆借。這樣,該局長從100萬級別輕松躍進7000萬元凈資產級別。而與此同時,國有資產3500萬元了無蹤跡,國有銀行3500萬元債權壞賬了事。該局長以100萬元的成本購買的企業真實的資產負債表見表四。
分析該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率18.6%,財務負擔輕,加之地理條件優越、固定資產先進等等,可以判斷這是一家很有實力的企業,必將為業主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量。該企業的買主——前某局長——現任董事長,在這筆交易中的投資回報率為5700%(屬于他的凈資產是5700萬元,他的投資成本是100萬元,5700÷100×100%),可謂本一利萬。
案例二:掀開資本運營的面紗——某半導體廠4億元國有資產人間蒸發
我國北方某家大型國有電子企業,坐落于市中心繁華地帶,雖然固定資產較為老舊,但是該地段卻是各路房地產商追逐的目標,且現有技術人才、廠房、設備等資源不俗,實力雄厚。但是,某前任領導在深圳商場打拼數年,深諳“資本運營”之道,以與民營企業合資為切入點,把手伸向了該電子企業。合資以前未經評估的資產負債表見表五。
在該資本運營高手的運作之下,加之背后有某實力人物指點迷津,國有與民營合資的企業迅速成立,原國企重量級人物一干人等進入合資企業任職,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明修棧道為合資,暗渡陳倉吞國資。合資成立“XX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民營企業承擔國企債務3410萬元,出資現金2000萬元,占股份制企業出資額的80.6%;國企出資1300萬元,占出資額的19.4%。操作“平臺”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見表六。
這里所謂的承擔債務3410萬元就從來沒有償還一分錢,而2000萬元現金出資則在有限公司注冊成立第三天就被抽走,一去不復返。下面來看目標企業——唐僧肉——合資之前國有資產真實價值情況(評估價值,土地應評估入賬價值15000萬元,廠房應評估增值5000萬元,加上原來的資產22000萬元,合計總資產應為42000萬元),見表七。
從表七可見,該國有企業的凈資產有26000萬元,資產負債率僅僅38%,可以說是一家財務負擔很輕、財務風險不大的企業。就是這樣的好企業,被無端架空,在蛀蟲們的巧妙運作下,與所謂的民營企業合資之后真相顯露,蛀蟲們開始以合資公司為平臺套現原國有資產,開發地塊,賤賣廠房設備,所得現金化整為零,按功領賞,最后國企被徹底掏空,留下一堆資不抵債達6500萬元的爛攤子和近千名職工與離退休人員,而原好端端的國有企業“蒸發殆盡”。被掏空以后國企的資產負債表見表八。

分析上述資產負債表,企業此時的資產負債率高達168%,幾乎成為空殼企業,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但是,該企業目前人員包袱沉重,債務累累,最終被整體劃轉到某集團名下,由新的國資“再買單”,蛀蟲們卻成功地金蟬脫殼,重要當事人玩起了時下時髦的老板“失蹤秀”而不知去向。反觀這家總資產42000萬元,國有凈資產26000萬元的國有企業就是這樣人間蒸發,被“資本運營”得干干凈凈。
案例三:某市汽車運輸有限公司高值低估國有資產案例分析
湖北省某市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某某,運用很初級的“資本運作”手段就輕而易舉地化公為私,把一家凈資產585萬元的國有企業變成了個人控股61%的有限責任公司,由國企董事長兼總經理變為真正的公司老板。市審計局在2001年7月28日對運輸有限公司出具的審計報告上,截至2000年4月25日該公司改制基準日,尚有國有凈資產585萬元,資產負債率不到65%。資產負債表見表九。
在張XX主導下,對企業進行了評估,評估結果,資產大幅度縮水,利潤洗了個大澡,凈資產減少到181萬元,比審計局確認的國有凈資產減少了69%,結果見表十。此時的資產負債率已經超過86%,似乎岌岌可危,急需注入資金或賣出。這時買主乘虛而入,反客為主,借雞生蛋,可謂水到渠成。
按照該市市委、市政府有關規定,一次付清購買企業的所有款項的,可以免繳總價款的20%。所以,張XX等人就以145萬元(181×80%)將運輸有限公司買下,并迅速更換新牌,新成立了一個JT公司。張XX以110萬元的股金,占股本181萬元的61%,成為JT公司最大股東,其兩名直系親屬各占6%的股本比例,他們控制了JT公司73%的股權,牢牢地掌控了這家運輸有限公司,考慮到國資被低估、無形資產未入賬以及企業未來產生現金流量能力被忽略等諸多因素,可以說短短時間之內,張XX的投資回報率高得驚人。
從以上三個實際案例分析可見,利用國有企業改組改制、產權交易之機大肆轉移侵吞國有資產的腐敗分子正在從對生活資料的占有發展到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從對財物的積累發展到對資本的積累。如何加強監管,防范國有資產流失成為當前國資管理的重要課題。
為了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國資委、財政部聯合頒布實施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其中包括:建立國有資產轉讓責任制,理順國有資產轉讓管理體系;加強對國有資產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和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