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炯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有33年工程工作及24年政策研究工作的經驗。曾負責多項國家重點政策研究項目,并應國際組織邀請,去國外進行介紹中國發展與改革經驗講演上百次以上。主要代表性著作有《系統工程學導論》,Integrated Study of China,s Development and Reform(英)和即將出版的《中國發展與改革的綜合研究——從系統工程到社會系統》。
一、 概述
70年代末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有了高速的發展。外貿商品價值總進出口額,自1978年的206億美元,上升至2003年的851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6.1%。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集體、私營及其他企業所占進出口總額之比約為57.4∶26∶13.9 。即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外貿的進出口中占有主導地位。
同時,我國外貿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出口方面,我國初級產品,由1980年占出口總值的50.3%,下降至2003年的7.94%;而同期制造業產品的出口則從49.7%上升至92.06%。在出口的制造業產品中,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報導:2003年機電產品占中國外貿總量的23.63%,年總量增長率為50.61%,達1559億美元。據稱民營企業在2003年占該部門產出總量的45%,特別是東部沿海的浙江、江蘇與山東省的民營企業參與的外貿進出口占有重要份額。浙江民營企業的出口額,占了該省機械工業產出的81.13%。據商務部統計,2004年上半年機電產品進出口額達2807.3億美元,占同期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53.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為44.5%。上述這些國內統計數字足以說明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成為WTO成員國三年來,我國外貿發展與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二、 國際組織機構對中國經濟與外貿發展的評價
1. 國際組織的評價
中國經濟與外貿的發展,已對全球經濟與貿易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4年9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有如下的論述:“崛起中的亞洲,將不受高油價對若干國家的影響,由于全球經濟的恢復,中國經濟的強烈增長;全球信息技術產業增長的恢復;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持,包括高度競爭性的匯率;堅實的國內需求增長,也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等種種因素影響,亞洲將保持其超過預期的增長。”
2.發達國家的評價
2004年12月6日美國的《商業周刊》雜志,以‘中國價格“The China’s Price”是美國產業面臨三個最可怕的字’。作為封面標題,并刊有了專題報告。該專題報告中,對中國制造業與日本、南韓及歐洲競爭者相比,具有七方面特點:
(1)速度 早期的競爭者往往需要若干年才能在美國的市場上擠占存在的地位。而由于中國難以擊敗的價格優勢,往往大量而迅速地涌入美國市場,幾乎使美國公司沒有時間來作適應調整。
(2)廣度 在其它亞洲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已逐步地擺脫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中國則不然,它既在產業的低端如服裝與裝配方面占有份額,同時也進入到高價值領域,例如數字電子。
(3)競爭 日本與南韓在眾多產業中,僅在若干有限產業中具有影響。而中國則不然,成百家制造廠在美國市場中競爭市場份額,例如家用電器、手機與汽車等,幾乎各方面都獲利頗豐。
(4)伙伴與聯盟 中國不同于南韓與日本的競爭者,她歡迎外國投資關鍵產業。外國投資占其出口份額的60%及當地的大量市場份額,因此很難抱怨中國是一個封閉經濟。
(5)規模 中國既是出口強國,同時它本身也是全球汽車、家用電器、手機與其它產品等最大的市場,這給予了中國無可比擬的規模經濟的地位。
(6)市場準入零售商巨人如沃爾瑪(Wal.Mart)直接從中國進口幫助了中國建立起在美國的電子市場。而不像索尼、夏普與三星等企業,需要費力地建立配送網絡等。
(7)美國政策在80與90年代,當美國與其貿易伙伴國發生貿易不平衡時,可通過制裁來威脅日本與中國。但中國成為WTO成員國后,限制了美國采取單邊行動的能力。
3. 中國外貿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競爭的評價
2004年12月3~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的崛起:拉美和亞洲的挑戰與機遇”的國際研討會上,許多研究都涉及到中國與拉美發展中國家在外貿制造業的競爭比較。其中《對中國的恐懼:拉美的制造業有否前途?》的研究中,詳細地分析了中國制造業在外貿競爭中所具有的四方面優勢:
(1)自然稟賦 具有13億人口和6億4千萬勞動力生活在有限自然資源土地上的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具有比較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轉化為低于多數拉美國家的工資水平。
(2)生產率主要是指技術領域。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每一工人產生的增加值)已超過了巴西和墨西哥二個拉美制造大國。
(3)規模 中國雖然不屬于富國而僅屬于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但中國的人口經濟規模總量僅略低于拉美各國之和而出口總量還高于拉美各國的總和。根據中國各方面的情況,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大國。她在公共產品,資金與技術密集產業方面,也可享有規模優勢。可能把高的固定成本(設備或研究與開發)轉化為低的單元費用;也可以通過學習和創造知識而取得規模遞增效益。中國規模的優勢,更由于其近年的高速增長,吸引了外國投資,促進了中國的投資與技術,降低了中國進入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產業的障礙。
(4)政府的作用拉丁美洲國家,在過去一個時代里,忙于廢除政府干預機制時,中國正與其東亞伙伴,特別是日本、南韓等相同的政策機制進入了世界市場。該政策機制包括了政府對產品與要素市場的干預以支持工業化與外貿出口。需要強調的是,經濟學流派中有一種市場決定一切的論點。但現實世界的實踐,證明了存在著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兩個方面。政策的關鍵在于促使兩個領域的優勢互補。
三.正確對待我國外貿的發展
1.我國外貿發展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
這種成就并不是史無前例。在日本與南韓的工業化與融入全球經濟時期,其出口增長與市場滲透的速度,還超過了今天中國外貿的業績。因此我國雖已成為世界貿易的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去年12月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中所提出的若干方面,說明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對此是有清醒認識的,他提出我國人均外貿額還不到850美元,低于世界人均2400美元的水平。提出了我國與貿易強國相比的四方面差距:貿易增長方式相對粗放,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較少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產品;出口產品層次偏低,不少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缺乏一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因此,中國要成為國際貿易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應該說,上述這四方面的差距,不能孤立地看,它們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再者,貿易的發展也必需和中國經濟、科技、社會(包括政府的宏觀管理與社會發展)等發展相聯系來分析。
2. 我國貿易增長方式相對粗放,質量和效益均有待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的增長速度雖平均達到了16.1%,但在出口貿易的構成中,50%~60%屬于加工貿易,其余均屬一般貿易。因此人均的凈增加值不高。當然,這適合于我國一般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特點,并有利于我國農村大量冗余勞動力的轉移。但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效益,確實急待提高。以被少數發達國家稱為“夕陽產業”的冶金工業為例,中國、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美國與日本是具有生產粗煉鈦的六個國家,但對鈦的鑄造與軌制,我國卻不具能力,而美、日、英、法、德、俄等國卻是具有這方面能力的主要國家。2003年,我國產鋼2.22億噸、成品鋼材2.41億噸,在產量方面,早在1999年就居于世界首位。而同年我國進口鋼材達3717萬噸,其中板材達3325萬噸,單價為523.9美元/噸。同年我國鋼材出口為696萬噸,其中板材為182萬噸,單價為408.5美元/噸。每噸進出口價差達115.4美元/噸。進口板材量的價差總值就達到了38.37億美元。這足以說明我國外貿出口的質量和效益問題。
3. 出口產品層次偏低,不少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低端環節
分析中國出口產品的結構,2003年享有順差的產品主要是辦公室用品、計算機,通信機械,成衣、紡織品、鞋襪、木材制品,家具,少量照相與光學設備,鐘表、其它制造業(其中大量仍屬于成衣紡織物等,機械制造雖占有出口的主要份額,但仍處于貿易逆差。化工制造,通用機械,鋼鐵,有色金屬,儀器儀表等均屬于貿易逆差的產品。這從總體上說明中國出口產品層次的偏低。
4. 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較少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產品
對核心競爭力學術界有種種解釋與各類指標的探索。國外把核心競爭力定義為:“一個企業所具有使其能超越其對手競爭優勢所擁有的關鍵性資源,過程或系統。”根據這一定義,我們可以從概念上把上述的自有品牌,營銷網絡,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產品等等均歸入核心競爭力的范疇。
品牌在經濟全球的競爭中,具有重要意義,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美國的《商業周刊》自2001年起,每年對全球最有影響的100家品牌予以排序。并通過計算,對品牌賦予了價值。2004年名列前十名的品牌有可口可樂、微軟、IBM、通用電氣、Intel、狄斯奈、麥當勞、諾基亞、Toyota與Marlboro,其中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為673.9億美元。但所評的品牌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年有升有降。
在核心競爭力中,對我國產品值得注意的是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各環節的競爭力;研究與開發,設計、生產、銷售、應用及從用戶取得產品質量反饋信息的全過程的能力。2003年雖然我國生產了444.4萬輛汽車,其中轎車為202萬輛。但聯合國工發組織曾對中國的汽車產業作了詳細的調查、比較。在其2000年的一份綜合報告中,作了如下的敘述:“事實上,中國的汽車制造廠并沒有制造中國汽車,它意味著任何未來的產品都依賴外國的技術,至少在近期內是如此。因此任何中國產品均將從屬于西方的設計與開發范疇,將從屬于供應技術的西方汽車制造商的戰略。”上項敘述不論其正確與否,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產品出口“設計”與“開發”方面的劣勢。
對于營銷網絡也是我國外貿領域中值得重視的問題。盡管本文第二部分中,所引用的美國《商業周刊》對中國在美國市場上七個優勢中的“市場準入”中,提出了中國不需要像日、韓等國建立其自身的營銷網絡,這一評述尚需進一步地分析探討。如果具備條件,建立自身的營銷網絡可以增加總體競爭優勢。當年聯想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最初是一些不熟悉商貿的科技人員從代理惠普建立起了營銷網絡,從而再發展產品的競爭而興起的。
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國際組織與學術界曾設計有各類指標可供我們參考。2002/2003聯合國工發組織的《工業發展報告》中,提出了工業業績競爭力指標,它是通過了計算“人均制造業增加值”、“人均制造業出口”、“制造業增加值中的中、高技術所占份額”及“制造業出口中的中、高技術產品所占份額”等四項指標綜合而成。根據該報告,1998年我國的工業業績競爭力指標居于世界的第37位,而新加坡則列居第一位。盡管對出口競爭力的計算有各種方法,結果也不盡一致。但從總體上看,中國制造業出口的競爭力,并不是屬于高端,而卻處于中、下端。
5. 缺乏一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
英國的“金融時報”在2004年以“中國的工業革命”為題,有系列的分析專稿。在“全球制造商進軍中國”的專稿中,有如下的二點論述:
◆ 中國多數制造業的高速發展,是立足于可用的廉價勞動力(僅為主要工業化國家工資水平的5%),但嚴重的問題是缺少高工程水平的管理人員。
◆ 中國大學每年約畢業40萬名合格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但在高級工程師中奇缺的是管理經驗。
以上論述,雖然是站在外國公司的立場上,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管理經驗,有很大的不同。需要看到,發達國家的企業積累了將近二個半世紀的管理經驗,并從國內公司發展成為跨國經營的公司。而我國的工業化由于較長期的相對封閉,我國雖也有了少量大公司,被列名在國外出版物的統計資料中。但我國大公司的數量與實力均不能與國外的“百年老店“相比。我國產品所面臨的許多反傾銷,很多是由跨國公司發起的。我們要認識這一歷史形成的差距,迎頭趕上并消除這一差距。
6. 其它
其它方面,本文不可能論述。僅能就少數問題,點一下題目。
(1) 服務貿易 目前我國的外貿統計,主要著重于貨物貿易。建議對服務貿易的發展與統計,要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國與印度相比較,我國與國外的貨物貿易處于順差,但服務貿易則是逆差。印度的國外貿易中,貨物貿易是逆差,而服務貿易則處于順差。
(2) 加強統計基礎工作 宏觀與微觀的正確決策,都決定于正確的信息。其基礎則是統計數據。
由于服務業的飛速發展,并在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了主要比重。美國感到它在1940年所建立的標準產業分類(SIC)系統,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傳統的SIC系統,過分偏重于制造業而忽視了服務業。于1991年開始籌劃,1994年組織了加拿大與墨西哥等國共同開發了“北美產業分類標準”(NAICS)系統,以代替其用了半個世紀的統計體系。聯邦政府于1997年1月開始,按“北美產業分類標準”系統收集統計數據。這些數據在2000年后由國家部門與私營部門(美國商業部/國際貿易管理與McGraw-Hill公司)合作出版的年度《美國工商業展望》中被應用。該出版物的作用是:在全球網絡化與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全球經濟中,幫助美國企業識別有前景的市場,生產高質量的商品與服務,抓住機遇并在全球市場上進行競爭并獲取勝利。這些經驗也值得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