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實行了以優先發展消費類電子產品入手的政策,引進了100多條電視機生產線,我國的電子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消費電子產品的發展,電子產品出口結構從過去的以電視機、收音機、收錄機等消費類為支柱的出口產品結構向計算機、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產品、電子元器件以及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出口的多元化出口結構發展。出口額迅速增長,加工貿易為主要的出口形式。與此同時,進口額增長也很快,貿易順差從2001年的59.4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99.13億美元。
我國電子產品外貿條件正在惡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產品外貿成為帶動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從表面上看,電子產品外貿形勢喜人,特別是商品出口結構實現了轉換升級,電子工業制成品占絕對比重,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國電子產品外貿條件出現了一種先升后降,總體趨于惡化的趨勢。
例如,我國實行優先發展消費電子的政策,電子工業長期命系電視機,電視機一度成為我國電子工業出口的主要商品。1997年出口彩色電視機3191779臺,出口額為45726.89萬美元,每臺出口單價為143.265美元,出口黑白電視機4647690臺,出口額為14203.52萬美元,每臺出口單價為30.56美元。2003年出口彩色電視機2277.15萬臺,出口額為2556.40萬美元,每臺出口單價為112.26美元,出口黑白電視機1393.57萬臺,出口額為18886萬美元,每臺出口單價為13.55美元。出口單價逐年下降。
又如,2003年1月出口手持(車載)無線電話771.81萬臺,出口額為58351萬美元,出口單價為75.60美元,進口331.06萬臺,進口額為43115萬美元,每臺單價為130.23美元;出口微型機15.17萬臺,出口額為12843萬美元,每臺單價為822.847美元,進口0.11萬臺,進口額為374萬美元,每臺單價為3400美元。進口單價高于出口單價,有的產品進口單價高出出口單價4倍多,如微型機。由此可見,我國電子產品外貿條件逐步惡化。
電子產品外貿條件惡化的原因
◆我國電子產品外貿出口出現了增量不增價甚至跌價的現象
雖然在世界市場上已到處可見“Made in China”的標簽,這引起了不少發達國家的恐慌,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但是,這種情況的出現對于我國電子產品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極為不利:它不僅使我國貿易利益因受到各種市場準入限制、反傾銷制裁等而受損,而且進一步導致了我國電子產品貿易條件的惡化。
從一般貿易上看,我國出口的電子產品是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如產品技術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價值低、同質性替代性強等,我國電子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主要采取了價格競爭的手段。特別是在進軍國際市場時,盲目出口、競相壓價,以致“價格戰”硝煙四起。以2003年為例,在我國出口的主要電子產品中,電視機、無線電話機、錄像機、放像機等產品的數量增長比例,均明顯超出了金額的增長比例,雖然這些產品的價格變動受到國際市場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每年受影響的產品種類也不同,但從整體上看,其貿易條件惡化趨勢十分明顯。
從加工貿易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外國資本、企業不斷涌入,我國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比重急劇上升,從2003年1~9月電子產品進出口貿易情況看,進料加工出口達706.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4.3%;來料加工出口147.2億美元,占出口的15.5%;進料加工進口額470.4億美元,占進口額的50.9%;來料加工進口額103.1億美元,占進口額的11.1%;這種結局必然對我國電子產品對外貿易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一方面,它推動了我國電子產品出口數量的急劇攀升。特別是外貿企業加工貿易比重越來越大,出口量的增長勢必越來越快;另一方面,由于在目前的國際化分工體系中,我國基本上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或末端,我國電子企業和外資企業都著眼于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賺取加工裝配環節的效益,因而電子產品附加價值不高,很難在出口價格上得到提升,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出口增量不增價的現象。
◆外貿投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轉移價格”策略的實施,直接導致了我國電子產品外貿條件惡化
轉移價格,指跨國公司從全球戰略出發,為實現公司利益的最佳化而母公司與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間進行內部貿易,提供商品或勞務時所規定的價格。對目前在我國投資的外國電子企業來說,為了達到減輕所得稅負,轉移資金或利潤、逃避管制等目的,它們往往采取高價進口中間產品、原材料、機器設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策略。對于同種商品,我國企業的出口價格往往高于外企的出口價格,即使不考慮國家對出口實施的退稅等支持措施,而把勞動生產率差異、技術水平差距等因素考慮在內,外企的出口價格水平也明顯偏低。據統計,1992年除紡織、服裝、絲綢三行業外的三資企業出口額在30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有350種(含電子產品)存在低出現象。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進口品的價格卻降低了出口品的價格,在外資企業進出口比重已經達到55.5%的情況下,這直接導致了我國電子貿易條件的惡化。
◆ 關稅“虛掩護”現象嚴重,關稅水平“名不符實”,阻礙貿易條件改善
雖然我國自1994年以來進行了系統的關稅體制的改革,對進出口稅率做出大幅度調整,特別是入世以來,我國關稅稅率已下調至目前的10.4%,其中電子產品由原9.9%降至9.2%,降幅為7%。電子產品中信息技術產品降幅最大,高達71%。但是,我國關稅的實際征收率明顯低于名義征收率。1994~2002年期間,在關稅平均水平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只占到平均名義關稅稅率的7.5%~30.7%。2004年,我國256個實行信息技術協議關稅稅率科目中已有232個稅目實行了零關稅。其余信息技術產品將在2005年1月1日以后全部實行零關稅。現在,關稅并未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這種“虛保護”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關稅結構的不合理引起的,而走私的猖獗、有關部門的腐敗也使我國關稅形同虛設。在我國電子產品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占一半以上,因而對一些原材料、機器設備、中間產品進口所規定的高額征稅,必然導致進口的高價;招商引資中各種關稅優惠政策名目繁多,進口減免費、出口退稅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電子產品出口的價格。這一高一低,客觀上導致了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
◆ 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建設不完善,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以市場信息為導向的。信息產業內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咨詢機構在這方面的作用非常必要,它們可以承擔許多國際貿易中不宜由政府或企業管理的事務,如協調企業對外出口價格,避免因無序競爭而最終遭受國外反傾銷制裁;在遭受反傾銷制裁起訴時極積組織應對,維護本國企業的利益;通過內部協調,降低原材料、零部件進口成本;制定行業技術標準等。但是在我國信息產業中,這些協會、商會從性質上講還只是行政機機的外延,不能提供有效信息服務,協調、監督、約束企業行為的作用也很有限。我國電子企業在信息特別是價格信息不足的情況下,因不能采取合適的價格定位而處于被動地位,致使許多企業最終選擇價格這一低端武器進軍國際市場,導致我國電子產品貿易條件的惡化。
對策及建議
一國經貿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國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出口競爭力高低最終也將取決于一國產業結構。因而,結合我國要素稟賦狀況、產業技術水平及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制定相應的信息產業政策,實現比較優勢動態升級,提高出口電子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改善我國電子產品貿易條件的重要途徑之一。
◆ 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據世行估計,直到2020年我國的比較優勢仍在于廉價勞動力,其它要素雖在總量上會獲得很大提高,但從人均來說還處于落后狀態,因而我們應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經濟貿易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進口替代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決定作用。現階段我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關鍵是利用新生的技術、知識、信息、制度諸要素改造傳統要素,實現動態靜態比較優勢的有機結合,促進傳統產業走向現代化。
◆ 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加強自主創新,促進電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其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在科技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情況下,努力培育技術創新的環境,促進電子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并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將是我國改善電子產品貿易條件的重要一環。
1.加快制度環境建設,特別是風險投資基金、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的建設,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孵化、轉化,走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結合的道路。
2.在加大RD投入的基礎上,促進電子企業成為市場創新的主體,而政府則致力于強化基礎性研發、公共產品投入等。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電子企業走出國門,參與世界分工協作,吸取國外組織開發核心技術的經驗,實時實現產品技術更新,不斷開發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拳頭產品,以提高電子產品甚至產品特定加工環節的競爭力。
3.加快發展電子民營科技企業,充分發揮其競爭力強、技術更新快、運作效率高的特點優勢,讓它們盡快介入國有經濟退出的經濟領域和部門,盡快成長為能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新生力量。
4.擴充完善電子信息產業鏈,強化電子信息基礎工業力量,大力發展電子零部件加工工業,以降低加工貿易中電子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從而降低大量中間電子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的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提高對外貿易效率的同時,從整體上提高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為高附加價值的高新電子技術產品出口創匯創造機會。
◆ 規范出口企業行為,避免出口企業的惡性價格競爭
我國政府應當在對產品價格不形成直接干預的情況下,推動反不正當競爭方面的立法,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大力推動各類電子企業包括電子產品外貿企業的兼并重組,組建實業集團,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復建設狀況,形成規模經營優勢。為此,不僅要大力扶植有競爭力的國有電子實業集團,也要為民營電子企業實業集團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 加強各種相關體制的建設,特別是外貿外匯體制的改革和建設
1. 推進關稅體制改革,優化關稅結構,分期分批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特別是要規范加工貿易關稅減免政策,盡量把加工貿易引向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而在區外的加工貿易項目則按保稅工廠、保稅倉庫進行管理。應針對整個產業實施關稅優惠政策,而非針對單個企業、項目;應對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給予國民待遇,而非歧視民營企業,卻對外商企業實行超國民待遇,以創立公平的競爭環境。
努力縮小名義關稅與實際關稅之間的差距,但這并非意味著盲目下調關稅,而是在努力使我國關稅水平與我國所做出的“入世”承諾相符的前提下,建立梯級關稅結構。同時,在有效保護優化的結構中,采取“蛇腹式”的關稅調整方案,安排各部門的關稅削減順序,分階段削減關稅水平,以建立統一的關稅結構。
此外要完善反傾銷反補貼稅制,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所允許的各種手段保護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利益,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關稅的保護功能和改善貿易條件的功能。
2.加強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各種中介咨詢機構的建設,以發揮其收集市場信息特別是價格信息、議定市場價格、協調行業競爭、監督企業行為、提供各種咨詢服務、推進行業技術進步、維護進出口企業和行業的整體利益的功能,促進我國電子產品外貿的健康發展。
3.深化外貿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真正建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以股份制為主體的多種經營體制并存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改變外貿企業經營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效益的觀念,實現外貿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同時,改變分散經營的狀況,實行行業集中策略,擴大外部規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