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是機床行業和模具行業的重要用戶,而模具行業又是機床行業的重要用戶之一。因此汽車行業的發展對機床行業的影響是很大的,機床生產企業要研究汽車行業發展狀況,分析其所需機床的情況和特點,在產品品種發展和開發研制方面適應汽車行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道路等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和城市建設發展等對汽車需要劇增;另一方面,是我國實行了對汽車的高度保護政策。既實行高關稅,又實施配額許可證管理,而且保護的時間又長,是我國工業產品中保護程度最高、保護周期最長的產品(從1985年開始實行,已有20年了)。因此,國內汽車尤其是小轎車銷售價格盡管高于國際市場價格較多,依然銷售情況良好。外國公司要想把汽車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只有與中國企業合資、合作。盡管我國通過入世的艱苦談判,在入世議定書中規定外商在中國投資汽車產業不能控股,最多只能達到50%的股份,外商仍然紛紛爭相進來。
現在情況有所變化,進口關稅比入世時己大幅度降低,轎車關稅2004年為34.2%~37.6%,2005年起都降到30%,進口配額許可證從2005年1月1日起取消,改為自動登記制。關稅降低,進口汽車價格也將降低;進口許可證取消,進口門檻降低,經銷商費用也減少,有利于進口汽車價格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高價格的汽車(尤其是中高檔轎車)必將遇到進口汽車的劇烈競爭,再加上國內銀行貸款利率上調,影響消費者采用信貸購車。這些都將對國內汽車行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初步分析可能有以下幾點:
1、進口汽車價格下降將對國產汽車尤其是中高檔轎車形或沖擊。國內轎車生產能力增長高于市場需求增長,競爭將十分劇烈,將迫使國產轎車價格下降。預計未來幾年國產轎車價格將呈不斷下降趨勢(2006年汽車進口關稅還要下調),再經過2~3年大部分轎車價格將與國際接軌。現有轎車生產廠將面臨結構調整,重組、整合,提高集中度,有的可能淘汰出局。在這個過程中,對機床和模具的需求也將發生變化。
2、汽車行業高盈利的狀況將逐漸發生變化,對汽車旺盛的投資沖動會逐步走向理智,對機床的需求也會調整到一個適當、合理的程度。
機械工業按2003年銷售收入排序,前15名中汽車占了14個,銷售利潤率最高的前10家企業,汽車行業占據9家,它們的利潤率基本上在20%以上。2003年汽車企業中,利潤在15億元以上的有9家,其中最高的達80億元(主要靠轎車)。這種情況反映了機械工業結構存在的突出問題,而過高的利潤率對行業發展并無益處。由于利潤高,各地對汽車投資盲目升溫,據發改委有關部門統計,2003年到2007年期間,各地對汽車業投資2000多億元,新增生產能力約為600萬輛(2003年汽車產銷量為444萬輛和439萬輛,比上年分別增長35.2%和34.2%;2004年1~10月為423萬輛和413.4萬輛,比上年同期都增長17.6%)。到2007年全國汽車總生產能力將達到1000萬輛至1200萬輛。這大大超過了預期在2007年的產銷量為700萬輛的市場需求。
從2005年開始的幾年中,隨著汽車價格下調(尤其是中高檔轎車),以及“三率”(進口關稅稅率、人民幣匯率、銀行存貸款利率)的調整,將直接影響汽車企業的盈利狀況,銷售利潤率也將逐步達到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對汽車業的投資熱情也將逐步降溫(2004年10月轎車產量明顯下降,生產14.71萬輛,比9月下降19.77%),但仍將有一定幅度增長。對所需機床的構成和數量也將相應發生變化。
3、汽車零部件企業將面臨調整、改組,提高集中度,發揮規模效益,需要機床行業提供更為先進的裝備。
目前汽車零部件企業由于地方保護、市場被塊塊分割,以及整車生產企業配套產品自成體系,重復分散布點,規模小,效益低。隨著我國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對汽車建設項目影響力的逐步減弱;國家有關部門正在調研、制訂有關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行為的法規,以及整車廠為了提高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對零部件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價格的要求越來越嚴,必將促進零部件企業的調整、改組,形成合理規模,這就需要機床行業進一步提供高效、精密、技術先進的專用機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