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數民族喜歡用大自然中的一些天然物做炊餐具,烹飪別具一格,吃起別有風味。
竹炊餐具
云南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多竹,而且各種各樣的竹都有,他們就用竹做桶、罐、杯、碗、飯盒、勺,并當鍋煮飯做菜燒湯。景頗、傣、德昂、獨龍、佤、基諾、僳僳和怒等民族用比較粗的大竹,砍成長約一米,短的約一尺,上端斜開口,然后把各竹節打通,只留下面的竹節做底,將3至5個竹筒放竹籃內背山泉、裝水。為什么用竹筒裝水?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遠古時代,一場大水把田地和人畜沖得一干二凈,只剩下一個到高山上打獵的獨龍族小伙子,天神為了再造人類,派迪蘭仙女下凡與他成親。行前天神送一節竹筒給仙女,走到半路,仙女好奇地揭開竹筒蓋,里面飛出一群蜜蜂。婚后,他倆用竹筒去背水,竹筒里的水特別香甜。于是大家都用竹筒裝水。現在有了自來水,不需背水,但他們仍喜歡用竹筒接水、盛水,省事且經濟,還圖竹筒裝的水甘甜、清涼。獨龍族還用竹筒當缸釀酒:把煮好的高粱(大米、小米、小麥也可)抖上酒藥裝進竹筒,七天后就釀出了香氣四溢的酒。這些民族用粗長的竹筒裝水酒,用小竹筒裝米酒。裝米酒的竹器常見有兩種:一種是帶彎嘴的酒壺,特點是輕便,易攜帶;一種是有子母口的酒杯,十分別致,長約35毫米,上節是蓋,占整個酒筒的三分之一,拔開酒筒蓋,往里倒酒,酒筒就成了酒杯;也有用竹做成高腳酒杯的。每逢喜慶節日,景頗族人用芭蕉葉把水酒(竹)筒、米酒(竹)筒包裹起來,除了顯示節日的喜慶氣氛外,以示用最高的禮節迎接招待貴賓。這時只見景頗族大嫂一只手的胳肢窩里夾著近一人高、大碗粗、斜開口的大竹筒,往另一只手里拿著的竹酒杯內倒水酒,請貴賓喝。 一些少數民族用竹篾編織罐、盆、板盒,精致雅觀。至于竹碗、竹筷、竹勺更是琳瑯滿目。其中用竹根雕制的竹碗、子母飯盒最具代表性。竹根質地堅韌,把挖來的竹根經過水泡處理后,乘其發軟,砍、鑿、雕刻出的碗、飯盒,不易破碎,經砸耐用。竹筒還被這些民族當鍋用。竹筒飯就是用竹筒燒成的。把剛砍倒的竹子砍成一筒一筒的,上端開口,把淘洗干凈的米裝進竹筒,按比例摻入水,用竹葉塞緊口,放到火上燒烤,烤熟后把竹筒剖開即可食用,吃時有一股濃郁的清香味。最著名的是香竹米飯,是用細長的香竹筒,用火炭烘烤成的,燒出的飯顏色都成了綠色,吃著特香。有時為了讓眾多的人吃或大批量地拿到集市上出售,傣家人砍來比香竹粗一點的竹子,砍成一筒一筒的然后削去青皮,裝入米、水,用葉塞緊口子,成批地放入大鍋內煮。用水煮出的竹筒飯跟用火烤出的竹筒飯一樣芳香撲鼻。景頗族則用竹筒燒菜:把肉類、魚、禽切成塊或剁碎,拌上佐料、鹽巴,裝進現砍的大竹筒里,再用葉子塞緊口,放到大火上不斷翻轉燒烤,直到竹子燒焦,剖開竹筒,香味四溢,原汁原味加竹子味,食用時肉質軟而不爛,味道鮮美獨特。還可以用大竹筒燒湯。布朗族喜歡用竹筒烤菜,喝著有股翠竹清香味。
蕉葉炊餐具
云南少數民族喜歡在房前屋后栽種芭蕉、香蕉。既美化環境又有水果吃,還能有其葉當碗、盤、盆使用,可煮、可蒸、可焐,還能當鍋用。他們喜歡用蕉葉當碗包飯菜吃。外出勞動和走遠門,他們把飯菜用蕉葉代替裝飯菜的餐具,很方便。還用蕉葉包各種和的面、玉米漿,切、剁好加佐料的肉放進鍋里或籠上煮或蒸;也可埋進火灰里焐食。包燒肉還是道名菜呢!將瘦肉剁細,加上苤藍、香蓼、蕪荽、辣椒,然后用蕉葉包上三、四層。埋入火灰內焐熟。這道菜清香,鮮美可口,別具風味。有的少數民族干脆把蕉葉當盒、鍋使用。外出勞功,他們都不帶餐具。做飯菜時,用刀在地上挖一個像盆的炕,用蕉葉墊好,然后把用竹筒燒好的湯倒進里面,供大家食用。有時為了換換口味,把坑挖成鍋樣,墊上幾層蕉葉放入水和要煮的菜,找些石頭放進燒竹筒飯里的火里燒。燒紅后放蕉葉鍋內,不斷從湯里撈出石頭,再放入燒紅的石頭,靠石頭的熱量把湯燒開,煮出的湯很鮮美,還富有礦物質,有保健作用。
葫蘆餐具
少數民族和漢族一樣喜愛葫蘆,但更善于使用葫蘆。他們把不同形狀的葫蘆,通過截取部位的不同的而做成各種餐具,如瓢、勺、碗、盤、杯、壺、酒葫蘆、水葫蘆。把葫蘆縱剖成兩半,就制成了瓢,把葫蘆橫割開,底面的那半就成了碗,上面的做成了漏斗。在細腰葫蘆頂鉆個洞,就可以盛酒裝水。盛的水清涼解渴,酒也變得更好喝了。他們經常把水葫蘆、酒葫蘆掛在腰上,渴了、疲勞了,摘下葫蘆喝口水或酒,然后繼續走路或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