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將喜歡飲湯的人稱為“湯罐”。
上海人一般的家常便飯為三菜一湯:大葷搭小葷,加一盤蔬菜,然后是一海碗湯。上海人的湯,遠沒有廣東人的湯那般講究,一般為番茄蛋湯、紫菜蝦皮湯、小排冬瓜湯……如果分量重點的,如腌篤鮮、火腿雞湯,那已不屬湯的概念而算一份大菜的分量了。在上海人的家常飯中,湯只屬一種點綴,但若晚餐桌上缺少一碗熱氣騰騰的、哪怕是最簡單的榨菜肉絲湯,進餐的氣氛總會打點折扣的。沒有湯的餐桌,是一個很大的欠缺。
中國人喝湯,不像老外各人一份,自顧自,而是合家圍著一鍋湯,稀里嘩啦的十分熱鬧。
不論是上海人還是廣東人,喝湯已成為一種天倫之樂的象征——一般餐餐有熱湯熱菜熱飯的,家中必有一個盡心打點家人的“總經理”,“她”必是我們的老媽甚至老爸、老岳母或婆太太,或者現代全職太太,或跟了全家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保姆;這份盡心貼心,遠不是今日小保姆鐘點工所顧全得了的。
兩碗白米飯下肚,再喝一碗熱辣辣的湯,捧著暖洋洋的肚子坐到電視機前——想不增肥也難,但這份滿足這份享受,舍得放棄嗎?
“明天喝什么湯?”飯桌那頭,我們的“總經理”又在動腦筋了:粉絲熏魚湯?老鴨湯?魚頭粉皮湯?……
從營養學家的角度講,上海人的湯煨煲時間太長,根本沒有想象中那樣有營養。然而,對上海人來講,湯是一種感情,是我們生命的營養劑!在外面操勞受盡委屈,回到家里晚餐上捧起一碗家人精心篤煨的熱湯,什么氤氳之氣全都化解了。
現今時興丁克模范(嘸飯)族,想來新一代上海人在十分現代的餐廳內(現代往往是冷色調),是不大會享受到一海碗熱騰騰的湯的。當然你可去餐廳喝,但這與家中的湯完全是兩碼事。
今日的上海女人,大都不善烹調,但一定得學會煲湯。晚餐桌上的一鍋湯,是家庭幸福之泉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