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和企業能給我們提供保護的時代已經結束。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壽命在延長,周圍的不確定性在增加。在存款保護政策就要結束的時候,我們不該是只顧眼前的那點利益,而是應該在“自我努力”和“自我責任”的基礎上,認真考慮自己人生中的金融計劃了。
從2005年4月1日起,日本將取消對銀行存款的“保護政策”,把錢存在銀行將不再保險。銀行破產,日本人只能拿到最高1000萬日元的存款及其利息,超過的部分,日本政府是不會代替銀行補償給存款人的。這將在意識及行動上,給在戰后很長時間里以存款為重點的日本人的儲蓄習慣及資本的形成帶來巨大的變化契機。
對這一政策動向,我們不應該停留在把存在一兩個銀行內的存款分散到數個銀行,或是將存款移動到新成立的無息性存款(雖然無息,但可以保證在銀行倒產時拿到全額存款)中去,我們不能靠這樣的方法去對付金融環境的劇烈變化,應該從大局上,從長遠的視野上思考問題,是該采取行動的時候了。
特別是現在二十到四十歲的人,應該知道人生將是非常漫長的,要認識到自己已經不可能象以前那樣靠政府和企業給予的養老金等各種優厚的保護政策來生活了。在取消了存款“保護政策”后,應該用“自我努力”、“自我責任”的方式,用向前看的態度,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重新探討在人生八十年的生活中,該如何處理儲蓄、資產問題。
過去,我們曾享受過日本政府的高福利(低負擔)政策、企業的長期穩定雇傭與豐厚的退休金制度,能平穩地讀過一生。但現在,日本經濟財政收入大幅度惡化,亞洲特別是中國的迅猛發展、歐盟的建立、美國經濟的復蘇,日本的經濟活力已經相對下降。我們已經不能享受國家、企業的保護。
美國肯尼迪總統曾說過:“不是國家問國民你們能做什么,而是國民如何為國家做貢獻”, 我們已經到了這樣的時代了。我們不再能依靠國家和企業,要靠自己的力量,構筑自己的資產,實現自立更生。
從我們本身的生活看,戰后日本的平均壽命是五十多歲,現在則延長到了八十歲,作為高齡者的生活時間被延長了許多。這部分的延長讓家庭經濟負擔同樣增加了許多。高齡者病多,臥床不起的風險也大許多,遭遇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同樣多了起來。而政府正苦于財政赤字,不能拿出更多的錢提供給高齡者。
人生在逐步變長,而工作時間只有三十到四十年,生活中出現了種種風險及不確定要素。但另一方面,人生變長后,活用長達80年時間的機會也變得多了起來。就看每個個人如何為漫長的人生準備好充裕的資金了。這里有一個理財的方式問題。
理財也是一種投資,這里既存在風險,也存在利益回報。如果在很長的時間內能夠靈活運用資產,是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減少風險的。如使用發揮了各種資產特色的“資產分散法”等。在理財方面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1是尋找適合于自己的資產組合方式。糾正偏重儲蓄的觀念,在以下四個資產中選出適合自己的組合。
(1)存款:雖然有通貨膨脹的缺點,但是存入的底錢還是比較安全的,而且流動性強,在急需時能起作用;(2)有價證券: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大,但投進去的錢還是能保本的,要注意證券公司的金融信用,特別是國債券等流動性較高;(3)股票:在短時間內與所投資的企業的業績關系比較大,價格也總在變動,但企業的利潤增長和股價上升基本上是成正比的。特別是企業業績的上升,分到手的紅利也多。相對地說,股票風險高,但回報利益也高,應該是一種長期投資。股票對通貨膨脹有抵抗能力,流動性強;(4)房地產:與土地價格有關,選擇房地產所在地非常重要。房地產比儲蓄的抗通貨膨脹性好,但流動性較差。
給你幾個建議
1. 時間軸效應
在長期投資中,利益最大的是股票。雖然也存在著個別企業倒產的可能性,但是若持有數個投資企業的股票的話,就可以分散風險。不管多么優秀的企業,能夠干好至少也需要十到二十年,對股票的投資是需要意志的“長期投資”。
2. 學習金融知識
尋求機會學習金融知識。我們周圍有很多投資和理財方面的書,但只能作為參考書來讀,切不可模仿。為了用好資產我們需要拿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學習金融知識。
3. 找可信賴的人咨詢
人們在有困難的時候會去找醫生、律師或納稅專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個人盡管冷靜客觀地制定了資產形成計劃,但是每十年對應自己的需求及世間的變化進行一次修正。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好能在平日就能和有理財經驗的人多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