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以來,國企改革論爭風云再起,舉國上下爭議激烈。尤其是原來受到經營者青睞的MBO(管理層收購)做法,被批評為“賤賣國有資產”,廣受職責。國企改革到底要選擇什么樣的模式,引發人們深入的思考。
MBO不可取
國有企業MBO改制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無疑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這還只是從再分配的角度來考慮的。
從社會效益的角度來看,MBO也是非常不可取的。事實上,在MBO過程中,不僅“蛋糕”切分不合理,而且“蛋糕”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會變小。原因在于:首先,國家要賣的,一般是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 因此,為了使企業能上MBO的名單,現有的經營者會蓄意將企業辦壞。其次,被賣企業的價格,與其資產質量,贏利水平成正比, 即企業的資產質量和贏利水平越高, 其銷售價格就越高。 因此, 企業現有的經營者想把收購價格壓下來,在進入收購程序以前,就要把企業的資產質量和贏利水平先做下來, 即把企業先辦壞。 這樣做的結果是這個企業缺乏競爭力,利潤下降。 這樣就造成了社會效益的損失。 把MBO作為一種普遍的政策,會鼓勵大批的國企負責人, 千軍萬馬齊動員,把國企的效益搞下去。
現有經營者要把企業辦壞, 方法很多。 比如說,可以收回來的債務,他故意不收回來;可以降下去的產品成本,他故意不降下去;可以高價快速出售的產品,他故意低價滯后出售。
有沒有辦法更有效地國企經營者來制止這類做法呢?沒有。 因為經營者在處理這些問題時, 有絕對的信息優勢, 又有合法的經營決策權。在采購,生產,銷售,財務,人事這些問題上,經營者使用正常合法的權利,進行決策,他人是很難干預的。他們腦子里怎么想,打的什么小算盤,操作上做了什么小動作,是無法跟蹤和證明的。因此,只要堅持MBO,其帶來的公平和效益兩方面的損失是無法避免的。
不改革沒有出路
很多企業,在僵化的國有體制下,腐敗叢生,國有資產嚴重流失;效益低下,企業難以正常經營, 這完全不是秘密和令人驚奇的意外,而是眾所周知的常態。 25年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認定,中國不改革就沒有前途, 就永遠無法改變貧窮落后狀態, 眾多國企令人失望的表現,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承認這個常態和常識,就是承認,在這些企業中堅持國有制,不但不能解決MBO中的分配不公和蛋糕變小的問題, 還會導致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 分配不公和效益低下的問題會長期持續下去, 成為經濟生活中的痼疾, 而這兩個問題在實行MBO過程中產生和存在, 都是一次性的。因此,從長遠來說,與實行MBO相比, 在很多國企中,堅持現有僵化的國有制,社會在公平和效益兩個方面的損失會更大更持久。
導致國企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也包括現有經營者利用信息優勢為自己牟利。 試圖在原有所有制下,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益, 改善分配關系的努力,在中國和一批其他國家, 都已有數十年的嘗試。 結果呢? 無不已失敗告終。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 至今尚未出現過一個國家,在國企為主體的前提下,實現了經濟持續發展, 國家強盛繁榮,社會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反面的例子卻是不勝枚舉, 可信手拈來。 無視這個事實,堅持提倡國有制, 對人民和國家,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用個別或一些國有企業的成就, 來說明國有制普遍的生命力,作為堅持國有制的理由, 除了方法論上的嚴重缺陷, 也與世界歷史給我們提供的最大和最基本的經驗事實相去甚遠。 中國人民和其他很多國家的人民一樣, 在這方面付出過極大的代價,不需要為此再付一次學費。
國企改制新思路:ESOP
ESOP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員工持股計劃) 八十年代在西方大企業中盛行, 意在通過股權激勵員工,不是所有制改造。 但用股權來達到激勵的效果, 和實施過程中必然發生的原有股東股權被稀釋的效果, 卻是我們提供了新思路,可以借鑒,為我所用,推動國企的改革。
用ESOP實現改制,其實是在股權的分配和企業的效益之間建立起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只有把企業辦好,個人才能獲得股權。與MBO相比, ESOP不是企業經營差, 甚至經營不下去時對企業進行的一種處理, 而是在企業經營越來越好時, 對有關人員、有重大貢獻者的一種回報和獎勵。 這一轉變, 使ESOP把MBO時的負激勵, 變成了正激勵。 通過ESOP實現產權的轉讓的過程, 是蛋糕做大的過程。
企業效益的提高是個人獲得股權獎勵的依據, 而效益要以一系列容易觀察和度量的指標來衡量。 這些指標可以包括, 市場要看到產品銷售的增加, 企業要看到利潤的增加,財政要看到稅收的增加, 國資委要看到國有凈資產的增加,銀行要看到貸款歸還的增加,員工要看到收入的增加,社會要看到就業的增加。以這些 (或其中一部分) 相對公正客觀,容易觀察和度量的指標為依據,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決前面所說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限制企業現有經營者的信息優勢, 使股權和效益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具有容易監督和可操作性強的特點。 為了進一步限制企業經營者弄虛作假,還可以將指標制定為多年(比如3-5年)的平均數,將給予個人的股權分期(比如3-5年)發放。
股權分配,不限于經理人,而是所有對企業的發展有貢獻的人。 參與ESOP的,包括企業普通員工,使得整個企業上上下下,都一心一意想把這個企業辦好。 這樣做有利于效益的提高, 也有利于改制過程中內部公平性問題的解決。 當然, 股權的分配不能搞平均主義,要與個人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和貢獻大小成正比。
實行ESOP,改制的同時, 可以實現國有資產增值,使國家代表的企業外部社會公眾的利益得以兼顧。實行ESOP,原有的國有資產不需要出賣,可以不減少,給經理人和其他員工的股份,可以都從新增資產里拿出來。而且,新增資產中的一定比例歸作為出資人的國家所有,國有資產的價值隨改制的過程增加。
這一改制是在企業效益提高的過程中, 通過國有股的稀釋逐步完成的。 隨著企業效益的提高,企業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股權轉讓給了對企業有貢獻的個人, 國有資產在總量增加的同時,比重不斷下降,國家作為所有者,其在企業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最終變得微不足道,國企的改制因而得以完成。
因為ESOP具有這些良好的特征和理想的可實現目標, 是符合公平和效益原則的改制方法,應該用它來取代MBO,也用它來克服那些因噎廢食,堅持僵化的所有制形式的想法, 推動國企的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大事記
1979年,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第二代領導人果斷開始改革30年不變的國企經營模式,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允許企業按市場供求調節生產。
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進一步把國企改革推向了體制創新的深度。300多家國有大中型企業被改造成上市公司,8成以上的國有中小型企業變成了非國有企業。
1999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國企改革的主要目標與指導方針,提出了“有進有退”、“抓大放小”等戰略性措施。
2001年,國企數量雖然比上年減少1.7萬家,但資產總額卻增加14%,國企資產在石油、交通、郵電等基礎性和關鍵性領域和行業中的分布分別比1995年增長138.9%,132.9%和254.3%。國家經貿委預計,到2005年,中國將形成30到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