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要注重自身改革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世界性的,既不是中國特有的問題,也不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特有問題。因此,中國的商業銀行不應該把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的原因推卸給作為客戶的中小企業。
銀行也是企業。我們應該牢記企業埋怨客戶而放松自身的努力就不會獲得收益。
銀行在研究融資項目時,融資對象越是大企業、相互之間的關系越密切,銀行越會注重迄今為止的特殊的交易關系以及資本關系和人際關系。而如果融資對象是中小企業的話,對特殊情況的關注程度就微乎其微。也就是說,只有面對不特定多數的中小企業的融資操作,才是銀行開展融資業務的立腳點,也是其最重要且最基本的技術所在,這種技術堪稱為金融業的工匠技術。
銀行的社會性使命是不斷提高自身作為金融業工匠的技術,對作為客戶的企業進行正確的財務管理指導并提供資金。這種技術一言以蔽之,就是正確掌握企業實際情況的技術。而要正確掌握企業的實際情況,銀行就必須頻繁地造訪相關企業。在銀行內閉門不出,不流血流汗,是永遠不可能揭開企業的面紗的。
先進國家的商業銀行之所以能夠面向中小企業進行融資,并不是因為這些國家的中小企業與中國有所不同。企業的特點相似,可是它們的商業銀行通過努力增加與客戶的接觸,并正確地把握企業的實際情況,將信息及時轉達給銀行總負責人,建立客戶經理、部門經理和總負責人上下一體的內部管理體制,才有可能對中小企業展開融資業務。
日本的商業銀行在從歐美引進現金流分析手法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采用的是一種傳統方法,就是通過制定現金流的周報表和月報表來把握企業的真實情況??墒羌词故窃谌毡?,中小企業的財務報表也不健全,而且每周或每月進行結算的企業根本沒有,就是把財務報表讀破,也做不出現金流的周報表和月報表。
中小企業的現金流都在經營者的腦子里。于是,日本的銀行職員就頻繁造訪企業,經營者經常去什么地方?與什么人會面?每次出門是乘轎車還是乘電車?開什么品牌的轎車?自己家里有幾輛轎車?什么時候購買的?企業原材料或產品的進出情況?員工的工作態度等等,了解與企業相關的所有信息后,再比照貼現商業票據的內容、應收帳款和應付帳款的支付條件,最后制作出現金流的周報表和月報表。
通過這些努力,銀行認為企業真實的財務內容和經營情況良好的話,就可以放心地積極地對企業發放貸款。對表面上財務情況不好的企業進行周密的調查后,發現其真實情況要好得多,那么銀行從中就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益。也就是說,銀行通過提高自身融資業務的技術、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可以發現風險低的融資對象來獲取高收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的結果就是高收益。

但是在中國,通過上述努力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有兩個。
一個是中國企業間的交易習慣當中,作為結算手段的商業票據幾乎還沒有得到普及。而且在普及商業票據之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企業間的支付條件不按事先的協議執行。這是只靠銀行業的努力解決不了的問題。
商業票據是反映企業間的資金流動和信用關系的具體形式。銀行根據客戶要求貼現的商業票據的內容,可以了解客戶與什么樣的銷售對象締結了什么樣的付款條件。此外,還可以根據客戶出具的商業票據的結算信息了解客戶與進貨公司之間的關系。在企業間的付款條件得不到遵守、商業票據不流通的條件下,即使銀行可以一時地對企業的真實情況了如指掌,但是第二天這些信息可能就會失去任何價值。
另一個就是商業銀行內部管理體制的問題。這是銀行業需要從根本上進行努力方能解決的問題。
說到中國金融業的技術能力弱,中國的有關人員可能會有抵觸情緒。就個別領域的業務知識和理論來說,中國的相關信息可以說是充斥了市場。在一般的書店,有關對銀行業務解說的書籍也是琳瑯滿目,與日本相比,毫不遜色。有關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及現金流表等財務報表也在會計制度規定中得到了體現。大多數的從業人員想必也都掌握了這些知識。但是,并不是說掌握了這些知識的人才集結到一起,金融機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做好銀行的金融業務,除了要廣聚人才,還要完善內部的信貸決策和評價體系,明確責權關系,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人事評估。否則的話,濟濟一堂的人才也只能大材小用。
信貸決策人并不需要親臨現場搜集“軟信息”,但是他要肩負決策責任。正因為責任重大,所以其地位與待遇更應該與責任相掛鉤。此外,決策人還需要具備一種能力,就是不論出自部下的惡意與否,要能正確識別部下所上報的“軟信息”是否屬實。
在與中國一些地方商業銀行信貸員交流后,我們認為很多信貸員通過現場的實踐已經逐步掌握了如何獲得“軟信息”的技巧及分析方法。

但問題的所在是,優秀的信貸員們的好點子并沒有上升為銀行的業務訣竅,對想出好點子的信貸員也沒有一個積極的人事評價體系。只要在金融機構從事信貸業務,就不可能避免不良債權的發生。不論信貸員創造出多么高明的企業分析技巧,只要發生了一項不良債權,他就會立即被追究責任,而決策人的責任卻被束之高閣。這樣的內部體制只會削弱現場工作者的工作干勁。
金融機構內部的人事評價體制應該是這樣的:對現場表現出色的信貸員予以提拔,給予他更大的決策權限,將他的想法廣泛地反映到信貸決策操作中。與此同時,還要將他的想法隨時反映到與業務程序(信貸決策標準)和權限相掛鉤的人事規定中。違反者將受到處罰。
如果建立了這樣的體制,即使分支機構沒有決策權限,或者即使由遠離總行的分支機構進行決策,也不會出現問題。
人們普遍認為,貸款權限的高度集中是造成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的瓶頸。其實,信貸決策地遠離融資現場,或分支機構沒有信貸決策權限本身并不是根本原因,融資業務無法迅速展開的真正原因在于信貸決策標準。如果行內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其內容十分明確且立足于現場實務的話,信貸決策人就可以知道相關的分支機構是否正確地把握了現場的情況,其決策過程是否恰當。也就是說,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即使是自己未曾遇見過的案例,決策人也能迅速、正確地對案例下結論。
金融機構的內部程序和規定不是單純地為了讓上級束縛下級,而是為了使現場的職員能夠安全地執行業務。程序和規定的目的在于讓職員能夠事先規避在現場容易犯的錯誤或有可能發生的業務風險,使業務有效地展開。
還有,在現場工作有時會因為疏忽而放過一些風險要素。但是如果信貸決策標準是立足于現場實務的,那么對信貸決策人的決定,分支機構是會信服的。
另外,從信貸決策業務的角度來說,有時候需要在不受現場干擾的環境下工作。這不是說信貸決策人高高在上,而只是與現場的信貸員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而已。如果信貸決策標準不能反映信貸現場的情況,就不能充分地進行案例分析,通過的案例也會很快變成不良債權,這樣的結果是徒勞無益的。
目前,中國大多數商業銀行的信貸決策權限都集中在二級分行,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決策權限集中在聯社。日本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日本城市銀行分支機構的信貸決策權限也非常有限,原則上都要由總行的審查部門進行決策。很多地方銀行和信用金庫或信用合作社的分支機構基本上也沒有信貸決策權限。
“一行一策”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各個金融機構根據各自的經營情況來規定獨自的信貸決策權限是必然的。當然,政府要制定金融機構監督管理標準,規定金融機構應該遵守的最低限度的內容。只要不與政府的監督管理標準相抵觸,那么“一行一策”就不會有問題。
在日本,不論是地方的小規模金融機構還是被稱為四大金融集團的大型城市銀行,在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業務對象的分行,一般來說一名客戶經理要負責50—60家企業的業務。
分行行長即使不執行具體的貸款項目或不處理一些懸案,也會盡可能地造訪客戶。一般來說每天最少上午要訪問一家企業,下午要訪問兩家企業。此外,晚上的宴請也是與客戶之間的重要溝通方式。
不論是貸款業務經理還是存款業務經理,分行的所有職員每天都要將業務計劃和業務成績記入日報遞交分行長。分行長對日報也不是簡單地過目,還要發出指示,如有必要還要親臨現場。此外,在將日報遞交分行長之前,還要通過部門經理和副行長的審查,相關信息在銀行內部大家可以共享。
銀行業務中,有些需要客戶按章簽字的如合同、票據及有關權利方面的文件,這些文件雖然已經上繳給負責人了,可是因為來不及處理,負責人必須先保管一段時間。對于這些業務,如果客戶經理與客戶之間僅靠口頭保證來處理,就會出現重大問題,甚至會引發犯罪。而且客戶經理也不能放心地處理相關案例。這時候,部門經理就要要求客戶經理記錄每天處理這樣的“重要案例”的數量,以及未能處理完畢的原因等信息,對此部門經理必須親自進行確認,之后負責放進保險柜保管。
日本的商業銀行都會在總行制定一個本銀行體系內可以共同使用的手冊,只要根據這個手冊就會對所有的業務程序有一個概觀??傂械某绦蚓庉嬝撠熑耸紫纫浆F場進行調查,而且在編輯的過程中也會將相關內容反饋給現場。就是在編輯完畢以后,仍然會不斷地吸收現場的意見進行修正。因為業務程序是銀行內部系統可以共同使用的,而且十分詳細周到,所以銀行內部的遠距離調動也不會受到影響。(一般來說,銀行內的調動,不論調動到日本全國哪個城市都必須在一個星期內完成業務交接任務)
對上述這些行為,中國金融機構的相關人員可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墒?,特別是在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是否制定了行內統一的格式呢?資料的傳遞方法和確認方法是否明文化了?在行內是否進行了統一?即使有了一個統一的程序,程序的遵守情況是否在銀行上上下下以及所有的分支機構都能得到檢驗和評價?
之所以以日本的情況為引子來提出問題,是因為在地方座談會上了解到了如下情況。
陜西省西安市反映,一名客戶經理最多只能負責5—6家企業的業務。這不是客戶經理能夠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是總行業務規劃部門的責任,另一方面是分行經營負責人的責任。
浙江省臺州市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介紹說,因為不能對程序進行靈活機動的修改,所以經營資源被白白浪費。在臺州市,有一些地方性商業銀行,像臺州市商業銀行一樣,采用了絕不遜色于先進國家的經營管理手法,并獲得了成功,相比之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僵化體制一目了然。
總行的業務規劃部門應牢記:銀行的內部程序和規定并不是單純的以上級約束下級為目的而制定的,而是預防現場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于未然,提高業務效率為目的的。上級組織不應該把一些不清晰的概念強加給下級職員,而應該從確認現場的實際情況出發,將所有具體的工作方法向下層職員指明。業務骨干必須在現場。
臺州市的另一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介紹,當把客戶管理、業績和不良貸款的責任全部推給客戶經理后,其業務態度變得十分謹慎小心了。這個問題不涉及到政策的好壞,只是令我們感到非常費解的是,有關信貸責任和人事評價等重要問題竟然可以由地方分行獨斷專行。而且,如果客戶經理要負全責的話,分行長和部門經理的職責跑到哪里去了呢?這樣一來,就等于說分行甚至是整個銀行完全放棄了治理結構。
另外,我們幾乎在所有的地區都接觸到了有關“企業間互?!钡膯栴}。對此,人民銀行也非常重視,并準備進行限制。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涉及銀行的治理結構。
實際上是銀行自身在將企業真實的財務情況復雜化,是自己往死胡同里走。如果銀行的治理結構能夠發揮作用的話,不論政府部門是否會進行限制,都應該分別在行長、分行長、審查部長等各個層位起到監督和限制的作用。
例如,在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某個地方分行,作為一種地方性習慣,分行長和職員理所當然地啟動了“企業間互?!保菍Υ耍诳傂械膶彶椴块T通過對貸款案例的審查中就應指出其問題。即使通過了審查部門一關,在整個銀行的業務監查體系面前,問題也應該會暴露的。
中國的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
金融衍生產品是特殊產品,但存貸款業務則是銀行業務中的基礎之基礎。不論你學習了多少金融理論,如果連基本業務都不熟悉、對現場的實務不能進行正確的判斷,作為經營者就是失職的??蛻艚浝碓诂F場遇到問題不知所措時,能夠對其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而且可以根據需要獨自一人奔赴現場,正確、有效地處理問題,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勝任銀行分行的經營者或管理者的職務。
對于前面提出的問題:“只要把擁有豐富知識的人才集結到一起,金融機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我們的回答是:“不?!眱H僅擁有具備豐富知識的人才,而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人事評價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的話,金融機構是無法有效地發揮作用的。
例如,我們在所有地區召開的座談會上都聽到了這樣的抱怨∶審查部門所在地與案例現場相距太遠??墒菍嶋H上,審查部門所在地遠離貸款案例現場,或分行沒有貸款審批權等情況并不構成本質性的問題。問題的根因在于審查標準。如果行內沒有一個統一的審查標準,且其內容明確并脫離于現場實務的話,審批負責人只有憑自己的感覺進行決策,不能正確地認識沒有接觸過的案例。
我們再重申一下,銀行的內部程序和規定并不是單純的以上級約束下級為目的而制定的,而是以防現場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于未然,提高業務效率為目的。這些程序和規定是為了保護銀行領導層而制定的。在業務現場,往往會出現業務員因一時頭腦發熱而放過風險要素的情況。而如果審查標準是根據現場實務制定出來的話,分行業務部門的人員一定會信服審查部門的說明和解釋。有時候與現場保持一定距離,能更客觀地進行審查。審查主管部門絕對不是高于業務現場的部門,而僅僅是在與業務現場站在同樣的高度上,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部門。如果審查標準不考慮業務現場的情況,那么得到只能是毫無意義的結果:不能充分識別案例,即使識別出案例,其債權也都是有問題的。
如果內部程序和權限規定明確,且銀行內部的業務監督、審查和人事評價都以此為依據、那么現場的信貸員就會相信自己所屬的銀行組織,就會放心地、積極地開展業務。這樣的組織運營會降低業務風險,進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再分析中國的商業銀行的習慣。在地方座談會上聽到大家采用“企業間互?!钡男问竭M行貸款,這種現象表明大家過份拘泥于在一家銀行的交易,還不愿意與多家銀行開展業務。
多家銀行交易可以有助于客戶的發展,對銀行業整體來說,可以減少風險、在相互競爭中提高服務質量,雙方都會從中獲得很大的利益。公司治理結構的對象也應該包括與同行業之間的關系和整個行業的發展。一些急功近利的拉攏客戶的行為只會加大風險,使銀行業自身走向衰退。
重新認識金融業傳統的重要性
中國在發展中不能只是照搬歐美和日本的經驗,中國人應該分析本國實情之后,根據中國的特點提高相關的技術水平。
比如說,在日本引進美國的經驗之前,很早就擁有根據詳細的現金流表來分析企業的真實情況的方法,并通過此方法致力于面向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另外,在香港存在這樣的交易習慣:即使不越境,在同一區域內進行交易也要使用信用狀(“Local L/C“)。這些方法,都是現場的銀行業務員在把握企業的交易習慣的真實情況以后,建立起的高效且正確的風險規避機制。
日本金融業的工匠技術可以追溯到17世紀。日本雖然在19世紀末開始引進歐美銀行的制度模式向國際標準靠攏,但是其工匠技術卻始終沒有失傳,得到了良好的繼承。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沒有有關“債權人的權利保護”規定,只要是健全的金融機構也是可以經營下去的。即只要銀行根據對企業真實情況的調查,發現其風險大時不向其放款即可。這就是金融機構的經營決策能力。不論“債權人的權利保護”規定怎樣細致縝密,如果金融機構不警惕對高風險企業的放款,那么其經營就永遠走不上正軌。我們不應將經營決策問題和權利規定問題混為一談。
在中國,山西人發明了一種名為“山西票號”的體系。還有研究人員認為中國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在使用復式簿記了。重視這些傳統并將它們有機地融入現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被稱為票號或錢莊的民間金融機構,在經濟混亂的情況下是怎樣回避風險的?都進行了哪些組織改革?對這些情況不應該把它們視為解放前封建時代的產物,而應該作為中華民族構筑金融制度的一個歷史過程予以進一步的研究。
我們相信,中國的商業銀行只要不懈努力,不斷改革,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際上的金融領域,中國一定會與日本和歐美的商業銀行之間建立起相互信賴的伙伴關系。
(瑞穗綜合研究所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