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幾年發展,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已成為我國銀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04年底,12家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以下簡稱中小銀行),總資產已達到47000億元,約占銀行業總資產的15%。然而,隨著加入WTO后過渡期的來臨,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已進入一個非常時期。監管、股東和市場的約束日益提高;國有銀行改革提速,虎視眈眈的外資銀行即將享受完全的國民待遇;市場需求日新月異,整體金融環境正在日益市場化和國際化。所有這些因素迫切要求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必須加快戰略調整,以應對將在同一起跑線上與國內外強大對手進行的全方位競爭。
監管達標的挑戰
嚴峻的資本困境
我國銀行處于一個受到嚴格管制的生態圈內,其經營受到監管的強大約束。《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要求國內銀行在2007年1月1日前的資本充足率都要達到8%,否則將在業務發展、機構設置、產品創新等方面受到嚴格約束。這一剛性監管要求使中小銀行面臨更為嚴峻的資本困境。
與國有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缺乏強大的政府信用支撐。國家信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有銀行資本金不足的缺陷,在國家與國有銀行之間形成了一種隱含的長期合同關系。即使最糟糕的國有銀行,在外部評級中也高于一般的中小銀行。
中小銀行缺乏政府注資及相關政策支持。近年來,政府先后通過發行特別國債、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動用外匯儲備注資等方式為國有銀行減壓和充實資本金,并在稅收、稅前消化不良資產、所得稅收益返還、消化不良資產等方面給予國有銀行政策性支持。中小銀行獲得政府上述支持的難度更大。
中小銀行面臨規模不足的壓力。目前中小銀行的平均資產規模約相當于國有銀行平均規模的1/10,因而保持一定的規模增長是中小銀行當前的重要戰略選擇之一,但風險資產的快速增長必然加劇其業已緊張的資本困境。
中小銀行缺乏外資銀行所擁有的強大母公司支持。在華外資銀行的母公司不僅自身資本實力雄厚,還可通過發行各種金融工具籌集資本金,可以在多家證券交易所上市等。我國大部分中小銀行股東實力有限,且由于國內金融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加上這些銀行的自身資產質量等方面的原因,難以充分利用金融市場籌集資本金。
巨大的發展困境
近年來,監管機構出臺了一系列強制性市場準入監管措施,對中小銀行最具殺傷力的有兩個方面:一是資本充足率的一票否決。銀監會對資本充足率不能按期達標的銀行將采取不允許稅后利潤分紅、不允許新設分支機構、不允許開辦新的資產業務品種、不允許新年度貸款增長超過一定限制,以及業內通報等嚴厲措施。這些措施將影響中小銀行的發展速度、盈利能力、客戶的忠誠度,特別是市值的穩定增長;二是對不同評級的中小銀行實行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銀監會從資本充足狀況、資產安全狀況、管理狀況、盈利狀況、流動性狀況等五方面對中小銀行進行風險評價,并根據得分將國內銀行分為5級,得分和級次將作為分類監管和市場準入的基本依據。對不同級別的銀行實行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評級較高的銀行將在新設分行指標、業務拓展等方面獲得優先支持,而評級較差的銀行則受到較多限制。從機構網點數量看,目前僅中國銀行就有11368家機構網點,12家中小銀行網點合計5617家,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因此上述市場準入的限制對中小銀行的影響更為明顯。
應對市場風險的挑戰
宏觀調控帶來的系統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宏觀調控使中小銀行面臨更大的系統性風險。2003年以來,中央加大了宏觀調控力度,銀行信貸受到空前的約束。但由于近年來銀行向\"熱點\"行業投放的信貸占比較高,信貸增長放緩使銀行業面臨較大的系統性風險。據央行上海分行統計,2004年上海的個人住房和經營性房地產貸款總量同比增長76%,并且居民個人購房款項的80%由銀行按揭,房地產開發資金的75%由銀行提供,一旦信貸緊縮導致支付危機或惡性通脹,將增加中小銀行收回在建項目貸款的難度,未來幾年可能形成不良資產的高峰期,系統性風險將隨之發生。
宏觀調控也使中小銀行面臨更大的流動性風險。2003年以來,央行先后采取調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貸款浮息制度、窗口指導,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貸款擴張勢頭。據估計,僅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從6% 提高到7%,商業銀行就減少了大約1500億元流動性資金。存款準備金率再次提高到7.5%,金融機構又一次性減少可用資金1100億元。一些中小銀行因此陷入流動性緊縮,不得不尋求央行支持。此外,因宏觀調控導致的壞賬增加也對中小銀行流動性產生較大影響,如貸款本息不能收回;銀行準備金成本提高;存款增速放緩;嚴重壞賬還可能導致“擠提”。
利率市場化與市場風險
利率市場化使國內銀行在面臨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同時,又增加了市場風險。據IBM公司統計,國外銀行的市場風險已占上述三大風險的50%。與國有銀行和外資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則由于規模較小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挑戰。一些國家在利率市場化后出現了銀行倒閉增加,如美國從1982-1986年在完成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最嚴重問題是銀行大量倒閉,其中大多是中小銀行。
中小銀行的市場劣勢
中小銀行是市場化改革的產物,但隨著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在經濟運行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斷提升,中小銀行的劣勢日益顯現。首先,中小銀行的市場談判實力不足。與國有和外資銀行相比,一些中小銀行在滿足客戶需求、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存在差距,在市場談判中處于銀行求企業的地位;其次,中小銀行客戶基礎薄弱,客戶篩選面臨更多困難。與國有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客戶基礎、數量和質量等信息方面劣勢明顯;與外資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對高端個人客戶和優質公司客戶的吸引和控制能力較弱。
滿足市場需求的挑戰
客戶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的挑戰
居民金融資產結構變化、財富增長對中小銀行產品創新有更高要求。目前,城鎮居民儲蓄存款已達12萬億元,居民總財富達33萬億元。國民財富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從實物資產的房屋、汽車到金融資產的銀行存款、保險、債券、基金、股票等。據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在京、津、滬、穗四地的調查,74%的居民對個人理財服務感興趣,41%的居民需要個人理財服務。巨額財富存量和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對中小銀行創新產品是一種巨大挑戰。企業和機構客戶也對中小銀行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企業資金價值觀念的提升,對資金管理、國際結算、投資銀行、風險管理、行業分析、管理咨詢等綜合化、個性化產品需求上升,中小銀行要在此方面與國有和外資銀行同臺競爭,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企業融資渠道拓寬迫使盈利模式轉變
股改上市公司數量增多分流中小銀行客戶基礎。中小銀行所瞄準的中高端公司客戶,也是資本市場爭奪的焦點。從2001年到2004年,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從1100家上升到1377家,總股本從3800億股增加到7100億股。伴隨著整體上市浪潮的日益臨近,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等級也會從原先的億元上升至十億元。這種日趨明顯的金融\"非中介化\"趨勢使中小銀行客戶基礎收縮。
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影響銀行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證券公司債券、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定期次級債、工商企業債券等組成的債券發行體系。2005年5月底,人民銀行將在銀行間市場推出企業短期債。債券市場的發展對中小銀行客戶基礎和盈利模式構成嚴峻挑戰。
提高競爭手段的挑戰
國有銀行改革、創新對中小銀行形成巨大競爭壓力。國有銀行加速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提升資本實力和風險管理能力,中小銀行所具有的體制優勢正在喪失;國有銀行在理財業務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對中小銀行所擁有的靈活創新機制形成挑戰;國有銀行的品牌、政府背景和先進網絡對中小銀行的市場拓展形成巨大壓力; 國有銀行投入巨資發展電子銀行和數據大集中系統,對中小銀行形成了一定的技術領先優勢。
外資銀行在產品、人才資源、網絡和品牌等方面對中小銀行的競爭壓力更大。大多數外資銀行是有較強競爭力的金融集團,能向客戶提供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理財等\"一站式\"金融服務,為客戶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和服務,而中小銀行目前還受分業經營體制的限制。外資銀行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和配置優秀人才,擁有全球化的交易網絡,能全天候地向全球客戶提供金融服務,還能夠借助現代風險量化技術,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
其它金融機構的滲透加大了對中小銀行業務的競爭。一些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紛紛通過組建金融控股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和戰略聯盟等方式向銀行業務領域滲透,貨幣市場基金等一些新型融資工具的發展也使銀行在客戶、資金資源等方面面臨激烈競爭。
樹立現代銀行經營管理理念加快戰略調整
嚴峻的經營環境使中小銀行發展面臨\"十字\"路口,中小銀行必須加快戰略調整,從沒有資本概念和資本約束的粗放型經營模式,轉向資本約束下的理性經營新時代。
明確適合中小銀行的發展定位。在客戶定位方面,加大爭奪中高端客戶資源。在業務結構方面,轉向公司業務與零售業務協同發展。在區域定位方面,從\"克隆\"國有銀行的區域布局轉向以三大經濟區和中西部中心城市為主的集中化經營。
構建中小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追求長期穩定的盈利或市值增長,采取措施,強化核心競爭力:加大資本運營力度,突破資本困境;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快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借助金融控股平臺,發揮金融混業經營優勢;以客戶為中心,提供特色優質服務,重塑客戶信心;加強激勵和培訓,努力建設優秀的人才隊伍。
強化風險管理,培育風險文化。有效的風險管理是中小銀行的生命線,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前提。為此,中小銀行必須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集中、垂直、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過去,中小銀行重視信用風險,對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認識不足,應準確量化風險,科學定價產品,應用以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RAROC)為核心的一系列全面風險管理技術手段,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完善授信流程,嚴格執行質量問責制強化業務主線和分支機構對風險資產的自我約束。培育全員、全過程參與的風險文化
調整運營模式,提高經營效率。中小銀行要有效確立和整合扁平化的組織架構;加大主線業務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現代營銷體系。
加強產品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中小銀行以產品創新提升競爭力;理順產品創新機制;加大產品創新考核及獎勵力度。
加快銀行信息化建設,有效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統,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快業務系統建設,支持產品創新;借助信息技術,整合營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