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聯合公布并開始實施《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試點辦法》)。《試點辦法》的頒布是中國基金業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對此,市場各方反映強烈,本刊記者就此熱點問題采訪了幾位業內人士。
暫不會改變基金競爭格局
趙強(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營銷總部):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已成定局。但是,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細則還未明朗,所以話不太好說。從目前來看,我認為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銀行系基金公司只不過是增加了基金公司主體的數量,而不會改變目前基金業的競爭格局,也不會因為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出現,而使基金總規模突飛猛進,或使銀行放棄與原有基金公司的合作,而僅僅維持與銀行旗下基金公司的業務關系。因為,銀行優勢在于發行貨幣市場基金,而基金公司則在股票型基金方面有相對有優勢。如果銀行的基金公司也發行股票型基金的話,那么銀行與基金管理公司之間就構成競爭關系。
實際上,銀行介入基金業已經是很早的事了,在1998年開放式基金推出之時,銀行就是一個主體。現在允許銀行自身設立基金公司,只不過是放開了銀行的中間業務,增加了銀行的非存貸業務,對于基金業而言,銀行系公司并不是洪水猛獸。因為暫行辦法明確規定:“設立基金公司的銀行不得擔任此基金的托管人,”這一制度安排不僅隔離了托管風險,也防止了銀行系基金公司依托股東銀行資源,進行不合理競爭而過分追求基金規模,同時也保護了現有非銀行系基金公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銀行與它的基金公司均為獨立法人,業務合作也是遵循市場化原則的。
從長遠來說,銀行進入基金業后加速基金業的變化是一個必然趨勢,而實力不濟的基金管理公司幾年后淡出市場也符合市場規律,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不會因為商業銀行進入基金業而消失。但是,銀行介入一定會加大基金公司的競爭。市場就是這樣,優勝劣汰,占主導地位的一定是那些管理規范、有業績、講信譽的基金管理公司。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如果業績做不上去,管理不行,投資者一樣不會買賬。基金公司是拿業績說話的,投資者認同的也是基金公司的業績。
雖然,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對現有基金公司的銷售會造成一些影響,但是隨著專業基金銷售公司的成立,基金銷售的難題也會逐漸化解。況且各基金管理公司正在豐富自己的產品線,整個基金行業質量也會有所提高。
總的來說,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對市場來說增加了一個競爭主體,投資者將受益。能夠促使基金公司在業績、管理、品牌等方面下足工夫,讓投資者得益。
商業銀行的重大利好
朱曦瑗(第一證券研究部):《試點辦法》的公布對商業銀行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因為,從我國的融資格局來看,間接融資比例過高,直接融資比例偏低,使企業及社會融資主要依賴銀行貸款。在這樣一種不合理的融資格局下,大量的企業經營風險都集中到了銀行體系。所以,對于銀行的這個利好可以從三方面加以解讀:
首先,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以及降低風險需要設立基金公司。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主要是居民的儲蓄,而資產主要是貸款,資產的形式單一,流動性差,這樣的資產結構使得經營風險比較集中,不利于商業銀行的安全運行。而《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除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就此而言,目前商業銀行除了購買國債外,幾乎沒有什么渠道進入資本市場,資產結構也無法多樣化。如果不改變商業銀行資產過度集中于貸款的局面,我國商業銀行整體的不良貸款率很難降到國際通行的10%的標準。
其次,設立基金公司可以使商業銀行整合資源、提高金融市場效率。我國基金公司成立的歷史不長,開放式基金的歷史更短,基金的運作一直與商業銀行息息相關,這反映在基金的發行主要靠銀行代理,而基金托管則依靠有基金托管資格的工行、建行、交行、農行、中行、招商、浦發、光大等8家銀行操作。相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商業銀行的資信和感召力更強,銀行設立基金公司會吸引更多的自身儲戶投資于基金,可以有效地減少基金的發行費,擴大基金的規模。此外,商業銀行擁有全國的清算結算系統,與居民和企業保持著直接和緊密的接觸,對客戶的信息、客戶的需求最了解,銀行推出不同類別的基金使市場的針對性比較強,可節省許多市場調研費和廣告費,降低基金公司的管理成本,基金持有人可獲得更高的回報,有利于金融資源更加高效地分配。
是后,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是金融市場開放的需要。我國承諾將在2006年全面開放金融市場。由于大部分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都是混業經營,它們的銀行可以經營證券、信托,有的大型銀行下設立了數十個基金公司,管理數百只基金。目前,多家外資銀行已經在我國設立了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進入了我國的資本市場,而我國商業銀行卻沒有渠道進入,這是很不公平的,會使原本競爭力不強的我國商業銀行受到更大的打擊。因此,在全面對外開放之前,我國的金融機構需要獲得與外資機構大體相等的權利,避免政策上的厚此薄彼造成市場競爭不對稱。同時,也為我國的金融機構到境外開展業務、取得與國外競爭者同等的業務范圍掃清障礙。
事實上,現階段我國的金融改革正處在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單一銀行體系向多元市場體系的過渡過程中,要想在逐步降低間接融資比重、發展直接融資的基礎上,同時兼顧銀行改革并切實提高銀行競爭力,允許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是比較現實可行的選擇。
要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易憲容(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按照一般理解,市場把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看作是落實“國九條”的重大舉措。它可以有效分流儲蓄,為資本市場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進一步增強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力量,有利于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在發達的市場體制下,政策作用能夠逐漸地顯示出來并結出正果。但是,在中國現有條件下,實際結果如何是相當不確定的。
不少香港商業銀行都設立了基金公司,但是,這些商業銀行的基金公司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有其生長條件,也有其發展的贏利模式。可以說,近幾年來,香港商業銀行業能夠在那種非常困難的經濟環境下發展起來,與其銀行商業模式的改變或非銀行業務迅速增長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香港的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為香港的銀行業發展尋找到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但是,國內商業銀行這種贏利模式要想真正轉變為現實的公司利潤并非易事。一則要有滿足這種贏利模式成長的條件;二則這種贏利模式游戲規則的確立、執行及深入到組織與市場中的程度。香港商業銀行所設立的基金公司不僅生長在健全的法制法規下,而且它面臨著全球廣闊的金融市場。據我所知,香港一家銀行的基金公司的投資范圍不僅在香港資本市場,而且可投資美國、英國的資本市場。因此,它們無論是做股票投資還是做債券投資,或進入匯率市場,都能夠在較多的選擇范圍內進行投資決策。在可選擇的條件下,盡管這些投資決策會面臨著一些金融市場的風險,但減少與分散風險、獲得利潤的機會更多。
對于國內商業銀行設立的投資基金來說,它們是否有同樣的條件與環境呢?如果說僅是以目前國內股市這種狀況,其中的不少上市公司根本就沒有投資價值可言,而讓國內商業銀行設立基金輕易地進入這些市場,讓這些基金公司進入市場后大敗而歸,那么國內商業銀行所設立的基金公司肯定不久就會關門大吉。因此,政府希望通過政策允許讓更多的合規資金進入股市,這是好事,但不要只是希望這些資金進入股市就能夠把低迷市場繁榮起來。
最為重要的是,如何為這些資金進入市場創造更好的贏利模式,讓這些資金在市場有更多可選擇的東西,這才是國內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利之所在。如果我們的市場不是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僅是盯住民眾手中有多少儲蓄存款如何分流,股市需要多少資金來繁榮,那么這些基金公司要想獲得真正發展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股市也不會由此繁榮起來。
在目前的條件下,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是一件潛在的好事,但問題是如何讓這個潛在好事轉化為現實,需要創造條件,不僅在于基金公司的設立、基金公司的風險如何防范及監管,更為重要的是如何為這些進入股市的資金找到好的贏利模式。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國內股市如何來改革現有缺陷,而不是促使更多的資金進入市場,如果國內股市有所作為,豈能會沒有資金進入市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