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商業銀行能夠為一般企業客戶提供的理財工具包括存款、債券、委托貸款等。為滿足大型優質客戶實現間歇性資金最大化的理財需求,在現有政策框架中理財品種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相對于上述產品,銀行間債券市場以其安全性好,流動性強,收益高于銀行存款利率水平等特點,成為銀行大力開展對公理財業務的首選領域。
從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歷程來看,經過七年的實踐,銀行間債券市場已成為我國債券市場的主體(見表1)。市場規模、市場流動性、投資者群體、交易品種都不斷擴大。
除一級市場的發行、分銷外,銀行間市場主要的交易品種有兩類:現券交易和回購。現券有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多個品種。回購有1天、7天、14天直至365天等品種(包括質押式和買斷式)。2004年央行批準商業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發行次級債、證券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允許企業債券進入銀行間市場交易;批準金融機構境內美元債券在銀行間市場流通。
銀行間債市產品的發行主體依托國家信用或準國家信用,或者經過嚴格的發行審批,提供較強的第三方擔保,債券的信用等級很高,安全性很強。收益方面,現券交易的收益來源于持有期的利息收入或債券本身的價格波動。買進債券并持有到期,總體收益水平與期限成正相關,約在2%以上。若買進債券后不持有到期,則理想情況下,通過低買高賣可獲得4%左右的價差。回購的收益則來自回購利率。據中央國債登記公司測算,2002年全年回購平均利率為2.12%。由此可見,無論買券持有到期或做回購交易,均可獲得比1年期存款利率水平更高的收益(據了解,2004年企業客戶通過某商業銀行投資央行票據稅前平均收益率為3.2%,投資金融債的平均收益率為3.8%)。如果考慮到現券買賣差價以及現券買賣、回購套做等因素,預計收益水平可以進一步提高。

銀行間債券市場具有資金交易結算規模大,交易品種不斷增多,產品安全性好、流動性強、收益水平較銀行存款利率高等特點,基本符合一般企業客戶需求。2002年10月,人民銀行出臺了《關于開展債券代理結算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和《債券代理結算業務操作規程》,39家商業銀行獲得開辦債券結算代理業務的資格(現為43家),非金融機構委托人與其代理結算行可以開展現券買賣和回購業務。因此,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在政策層面,商業銀行可利用銀行間市場開展代客理財業務。
按照人民銀行的規定,商業銀行作為代理人,可接受企業事業、中小金融機構等委托,為其辦理債券結算等業務,包括代理結算、代理交易和咨詢服務;非金融機構委托人,必須且只能選擇代理銀行作為現券交易和回購的交易對手。這一規定,無疑使商業銀行開展銀行間市場代理業務賦具有壟斷地位。商業銀行如能充分利用這一優先資格和自身的網點(網絡)優勢,勢必成為我國債券市場經紀業務的主體。這對于提高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水平,進一步實現盈利模式的轉變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銀行間債市產品競爭優勢
從投資產品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水平幾方面比較,與通過銀行間市場進行投資理財最為類似、最具可比性的產品莫過于投資交易所國債市場和貨幣市場基金(見表2)。
由于交易所國債市場對企業加入及交易無資格限制,其擁有的會員數目最多。然而,由于近幾年國內證券公司問題不斷,國債及保證金挪用事件層出不窮,企業通過交易所市場進行投資的意愿和規模日益萎縮,對銀行間市場幾乎不構成威脅。
真正對商業銀行開展債券結算代理業務形成挑戰的,應該是2004年始陸續成立、推出后銷售日益火爆的貨幣市場基金。隨著企業對貨幣市場基金認知度的不斷加深,再加上基金公司對機構客戶在傭金優惠等方面的營銷力度,相信貨幣市場基金將成為商業銀行在此類業務上的真正對手。商業銀行有必要盡早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利用銀行間債市開展理財業務帶來綜合收益
目前國內各商業銀行普遍缺乏綜合性對公理財產品,久而久之,易造成現有客戶資源的流失,開發新客戶手段亦相對匱乏。如能加大利用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理財業務,可以豐富銀行對公業務產品,穩定和挖掘現有客戶特別是高端客戶的價值,穩定老的、開發新的客戶資源,不斷增強銀行對公業務的競爭力。
利用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理財業務的直接收益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通過代理債券交易結算向委托方(客戶)收取代理手續費(不超過交易面額的0.1‰),二是通過與委托方進行的現券交易和回購獲取的債券價差收入和回購利息收入。同時,在以上理財業務的基礎上,銀行有機會向客戶推銷其他金融產品,可能派生出其他業務收入。
由于非金融機構只能與受托銀行進行債券回購和現券買賣,開展代理業務,可以將銀行自營的債券存量盤活;銀行同時可進一步擴大在銀行間市場的投資規模。通過代理業務與自營業務的結合,可以達到在控制風險資產規模的前提下,調整和優化銀行債券投資結構,提高全行資金的整體收益水平。
自2002年10月央行批準商業銀行開展債券結算代理業務以來,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爭取的代理客戶數目較為領先,截至2004年末,分別達到了947戶和621戶。城市商業銀行中,業內較為認同南京市商業銀行和上海銀行。兩家城商行在債券代理結算業務的開展上有如下特點:

機構設置上,均設置了單獨的代理業務部門,專門負責代理業務的營銷組織工作和結算等服務工作;營銷方面,采用以債券代理部門為主,同時兼顧依靠分支機構的做法;風險控制方面,在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對代理業務和自營業務實行嚴格分離、獨立運作,保護委托人利益;管理上采用集中交易、集中結算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在內部建立了一個債券交易市場,先在系統內促成交易,不能促成的,再通過總行在銀行間市場完成;業務依托于 “債券代理業務電子化系統”,通過與客戶和清算系統的連接,快捷方便的完成交易清算。
兩家銀行在機構設置、資源配置等方面均投入較大,特別體現在:
1.在機構設置上充分體現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南京商行內部資金運營中心專門負責全行人民幣資金的運用和其他相關業務,設立投資部(負責自營業務)、代理業務部(負責代理業務)、票據中心(負責票據貼現和轉貼)、研究部(負責有關利率和市場的研究)和清算部(負責清算工作)五個部門。上海銀行的資金交易部內也分設代理、票據中心、自營、會計清算等幾個部分。在這種架構下,一方面資金運營中心可以為客戶提供包括債券代理、票據貼現和轉貼現等在內的綜合理財方式;另一方面,代理業務和自營業務在分離操作的情況下,共同隸屬一個主體,可以充分保證代理業務的效率。
2.在市場營銷方面較好地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債券代理業務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由于城市商業銀行客戶相對集中,兩家機構均采取以債券代理部門為主進行營銷。同時,為發揮分支機構營銷代理業務的積極性,業務收益實行分成原則,分支機構、資金運營中心分別按80%和20%享有業務的經營成果,充分發揮整個營銷網絡的潛力,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商業銀行利用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代客理財業務是相對壟斷的市場,應加強產品研發和營銷設計,不斷設計和推出多種不同期限、不同風險、不同收益水平的產品組合,針對不同的客戶提供“菜單”式服務。同時,除了硬件設施和軟件系統方面的物質投入,銀行應制訂債券結算代理業務的管理辦法、操作流程,相應的會計、清算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力求權責明晰、規范高效、內控嚴密、簡便易行,并根據業務辦理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以適應市場和客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