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錢包漸漸鼓了起來,家庭資產的概念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遷,投資理財成為許多居民的當務之急。上世紀80年代,家庭資產大多是指現金、存款、國庫券以及冰箱、彩電等“值錢”的大件;90年代,除了存款、國債之外,又多了股票和保險,此時在不少中國家庭中,冰箱、彩電已經算不上重要的家庭資產了,住房開始占據重要位置;進入21世紀后,投資渠道不斷增多,股票型基金、貨幣基金、信托、外匯理財以及人民幣理財逐步走進居民生活中,并在家庭資產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理財”漸漸成為平民百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它時不時地出現在我們身邊:報紙上升息、升值等消息,直接影響到每個家庭的儲蓄收益;電視中股評家每天推薦的股票里,沒準就埋伏著能讓你快速贏利的黑馬;銀行殷勤地發來手機短信,告訴你新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收益豐厚親朋聚會餐桌上多半會談論房價是漲是跌,以及某個熟人當上房東每月穩賺房租……并不是每個人都是理財好手,私人理財顧問就呼之欲出了。
民間的“投資饑渴”
在某公司從事財務工作的張先生頗有投資眼光。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滬深股市異常火爆,很多人趨之若鶩把家庭積蓄全部投入了股市,但張先生這時卻非常冷靜,他不顧朋友們的勸說,把手中的股票全部清倉,然后湊了30萬元,購買了兩套二手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隨后幾年里,房價飛速上漲,當初30萬元買的房子很快就攀升至70萬元。今年二季度以來,國家和各地政府連續出臺了許多抑制房產過熱的政策,為了“穩定戰果,落袋為安”,張先生把出租的那套房子出售了,他對自己在短短幾年內投資房產的成果頗為滿意。
房子賣出后,張先生將所得錢款存入活期存折,因為他認為,股市不穩,并非進入的最佳時期,而買國債收益又太低。這時正好有一個信托產品發行,張先生便把售房款全部買了信托產品。信托產品是有風險的,但風險和收益成正比,張先生認為,信托產品一般有擔保和抵押,只要選準品種,收益相當樂觀。不過,像張先生這樣具備理財頭腦和風險判斷能力的能人并不多。據了解,目前看好信托產品的投資者不斷增多。某信托產品原計劃6月27日至7月26日發行,但發行剛兩天預約額就滿了。因為信托產品實行的是“金額優先”,雖然接受預約的起始額度是20萬元,但實際最后能買到的均在40萬元以上,許多拿著二、三十萬元現金去銀行排隊購買的投資者無功而返。看來投資與理財,非得要有專業性的眼光不可,將風險控制好,使收益最大化。
有關專家對居民熱衷信托投資的現象進行了分析,認為除了居民手中富裕資金不斷積累的原因外,主要是居民的理財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另外就是目前收益高且相對穩妥的投資渠道太少,居民存在一定的“投資饑渴”。隨著人們對理財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有錢只能證明你有理財資源,并不一定代表你會進行理財規劃,沒有保險規劃,一場大病就有可能讓人傾家蕩產;盲目炒股,一不留神遇上世紀中天這樣“地雷股”,十多個跌停板下來,你的理財資源也就所剩無幾了。然而,這些防范風險、增加收益的規劃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所以,私人理財師便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在私人理財師那里,理財已經不是簡單的攢錢,而是延伸到了投資收益、稅務安排、退休保障、子女教育、貸款設計等范疇的綜合財務規劃。
“職業”理財師的故事
有“投資饑渴”的人他們具備了經濟的實力,卻不知錢該往哪兒投,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咨詢專業的理財顧問,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趙先生原來在銀行從事個人理財工作,后來他見人們對理財的需求日趨旺盛,便辭職專門當起了指導有錢人理財的私人理財師。趙先生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差別服務,對于在網站任總監的客戶劉先生,他根據其年輕、接受新鮮事物快的特點,建議他開立了炒匯賬戶,并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及時指導劉先生調整手中的外匯結構,使得年收益達到了10%;對于某國企的李總,趙先生則指導其購買沿街商業房,并幫助其打理招租、收租金、納稅等日常工作,使李總的租房和房產增值收益超過了15%……至于收費,趙先生一般是和客戶協商,有的是按年薪制,有的按他對客戶理財的貢獻度或理財總收益收取一定比率的酬金。一年下來,他給別人帶來的理財收益高達100多萬,他個人也有10萬元報酬裝進了腰包。
王小姐是某銀行的理財經理,上個月剛剛通過了國內金融理財師標準委員會金融理財師認證(AFP),成為國內第一批通過行業認證的理財師。她描述了自己手里的一個案例。她說自己打理過一個“富人”的理財項目,當事人手頭有200萬元的銀行存款,兩套自住房價值150萬元,另有價值100萬元的出租房投資。不過她卻形容當事人的財務狀況“一團糟”:200萬元銀行存款全是活期,收益微乎其微;250萬元投資全部集中在房產項目,而且是同一地段、同一房型,簡直就是孤注一擲; 自住房、出租房的物業管理費用開銷較大,房租的利潤相對較小……王小姐重新替他設計了一套理財方案,一年后,總資產增值5%。
私人理財師提供的都是“一對一”服務。對于王小姐來說,了解客戶的資產狀況和風險偏好是為他們提供差別服務的前提。她的服務對象大多是銀行的高端客戶,客戶的資金量都在20萬元人民幣以上,基本上屬于一些中高收入人群。每天上班,王小姐總要打開電腦,進入銀行的客戶管理系統,開始一天的工作:老陳的戶頭一下子轉走了10萬元,要打個電話了解一下原因,李大姐的理財產品過幾天要到期了,要通知她選擇其他的產品,還有劉阿姨好像對開放式基金很感興趣,下午爭取找個時間跟她聊一聊。
不過私人理財師可不是簡單地為客戶攢錢,而是延伸到了投資收益、稅務安排、退休保障、子女教育、貸款設計等范疇的個人財富規劃,“將從一個人剛剛參加工作一直延續到今后遺產的處理。”王小姐認為,目前國內的私人理財師和真正意義上的私人理財師還有距離,“比如我現在就不是精通所有的保險品種,此外,由于現在國內還是屬于分業經營,我們也很難給客戶提供包括股票、期貨等所有金融工具的咨詢服務。”
職業理財師的門檻
一個人要從事理財的工作,并不那么簡單。從業者除應具備投資理財技能、豐富的理財經驗外,還要熟悉股票、基金、債券、外匯等金融業務領域,還包括幫客戶合理避稅熟悉房地產,為客戶確定投資;藝術品投資等等。按照《金融理財師考試認證暫行辦法》,需要具備4E標準,即教育、考試、從業經驗和職業道德。國內市場上有關理財師的認證項目有近10種,除了中國金融理財師標準委員會頒發的金融理財師認證(AFP)外,還有不少“洋證書”,包括注冊理財規劃師(CFP)認證、財務顧問師(RFC)認證、公認財務顧問師(ChFC)認證等。其中,擁有注冊理財策劃師(CFP)的人才尤其受追捧。有的“洋證書”考試采用全英文試卷。據了解,中國已宣布正式加入國際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FPSC)組織,金融理財行業首個國際認證制度登陸中國。此前,在中國內地,金融理財這個專業程度相當高的行業,卻一直沒有對從業人員的專業化資格認證。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下屬的中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將作為目前這一國際認證在中國內地的唯一合法授權機構。它將在中國實施兩級金融理財師認證制度,即金融理財師(AFP)和國際金融理財師(CFP)認證制度。
目前我們所說到的“理財師”其實更;隹確的表述是“理財顧問”,他們向客戶提供私人的理財服務。據了解,目前理財師的收入與一般客戶經理差距不大。而在北京、上海等地,不少私人理財師是按他對客戶理財的貢獻度或理財總收益收取一定比率的酬金,有時一筆交易所帶來的酬金就在10萬元以上。一旦給顧客帶來損失,私人理財師也需要以自己的資產進行賠償。在美國,注冊理財規劃師平均年薪高達11萬美元。而在歐美發達國家,個人理財服務市場已相當成熟。在國內,私人理財師漸漸成為熱門職業。據調查,大約有78%的被調查者對理財服務有需求;50%以上的人愿意為理財服務支付費用。不過,目前國內復合型私人理財師相對缺乏。據預測,到2008年,當國內金融市場更成熟、金融產品更豐富多樣后,專業理財公司將大量出現。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的理財師可分為兩種,能考上執業資格的大多是理論型人才,對實際業務不熟未考出的大多是實務型、銷售型人才,而恰恰是后者奮戰在理財市場第一線。看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制約了更多理財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