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大運河,縱穿宿豫,從到今。濤聲陣陣,奔騰不息。
今天的大運河,見證了宿豫人從末有過的激情、從末有過的速度。河面,風生水起,龍騰虎跌;兩岸,風雷激蕩,萬馬爭先。
這是創業的激情!這是發展的速度!這是時代的強音!
在一個驕陽似火的夏日,我們一行驅車來到了宿遷宿豫區。美麗開闊的京杭大運河孕育著兩岸的萬物生生不息,新建的4、5號大橋連接著宿豫區和宿遷市,開闊整的馬路延展著我們的視線,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的令人驚奇的建筑——金三角廣場、中運河風光帶、千鳥園、教育園區。漫步在綠樹依依的街頭綠地旁,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宿豫的生態與綠色之美和濃濃韻人文關懷……
在江山大道北端運河二號橋旁巨石上。有清朝乾隆皇帝駐蹕宿遷時留下的詩句“第一江山春好處”,與乏遙相呼應的是鐫刻在巨石上的毛主席詞《沁園春·雪》,正面為毛主席手寫體“江山如此多嬌”,背面是詞的全文。沿羞江山大道兩側的奇石上分別雕刻著康熙、乾隆及歷代文人歌詠宿遷的詩詞佳句。
文化是城市的底蘊,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的品位;積錠深厚的歷史文化是宿豫城市的“根”,更是宿豫最具有競爭打的資源。
剛剛過去的2004年,留給宿豫的是凌云的壯志和豐收的喜悅,古楚大地處處風情萬種,欣欣向榮,亮點頻現。
在宿豫區區委辦公大樓里,我們見薊了區委書記、人大主任許步健同志,許書記睿智而健談,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起宿豫區的情況。
宿豫是什么?
宿豫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宿豫是宿遷市的一個區,可很多人還不知道宿豫可是宿遷市的古名。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因避李豫名諱,改稱宿遷縣。”許書記向我們介紹起來,“1996年區劃調整后,原縣級宿遷市更名為宿豫縣,2004年撤縣設區。目前,全區轄?7個鄉鎮、個林場,區域面積1256平方公里,總人口68萬。”
“宿豫是一個屢屢創造輝煌的地方!”許書記說到:“在20世紀70年代,學大寨、趕昔陽,被譽為淮北大寨;80年代大搞鄉鎮工業,創造了雙軌并進、四輪齊轉的‘耿車模式’;90年代創建全國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到了21世紀,宿豫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
“宿豫還是一個生態的、衛生的、休閑旅游的好去處。”許書記動情地講到,“我們的駱馬湖、嶂山森林公園、京杭大運河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資源。”
宿豫有什么?
許書記總結了三點:
一是有省委省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有靈活的政策。就像當年的深圳特區一樣,省委省政府用靈活的政策來推動宿豫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是宿豫有很好的發展平臺。地理、交通、運輸、土地資源都很好。宿豫位于江蘇的北部,與徐州、連云港、淮安相距均在100公里左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京杭、寧宿徐、徐宿淮鹽高速公路穿梭而過;西距觀音機場60公里,東距白塔埠機場170公里。區內有三個經濟開發區,其中兩個省級開發區,一個市級開發區。
三就是有敢為人先的精神,宿豫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公推公選”全國首創,勞動力培訓轉移上的“兩后雙百”工程全省推廣。
在條件困難的時候,宿豫的經濟發展卻還是高速的,去年與沭陽縣是并列的,在招商方面更是講究感情、誠信、形象和服務。
宿豫在干什么?
一是舉全區之力推進工業化。“我們發現以前窮就是窮在定位于農業,現在就是要大干工業化,大力地招商引資,要創光榮的稱號摘掉貧窮的帽子,趕追蘇南地區。”許書記信心十足地說,“現在我們有三分之二的人在負責招商,要大打一場工業經濟的‘新淮海戰役”’。
二是集社會之力推進城市化。吸引民間資本,集社會力量推進城市化進程。
三是圍繞“三創精神”推進改革創新,在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做好創新改革工作。
具體地談到宿豫區的建設,許書記這樣形容——“城市建設是宿豫的動翼”,區委、區政府把宿豫定位在宿遷的“浦東”、“小香港”、“澳門”,也就是在規劃、品位、質量都要有現代化的氣息,功能要齊全,經營的理念要開放。運河風光帶要成為宿豫的名片,在這四周的小香港商貿城、小澳門廣場、別墅區要成為宿豫的點綴,在運河的西岸看宿豫就要象在上海看“浦東”一樣,宿豫不要再給人是蘇北的感覺。
在建設方面,區領導都是高度重視規劃的,2002年請來了東南大學設計院、上海復旦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專家擔任設計顧問,所有的規劃至少要經過3次評審才可以定下來。
住宅小區要高質量、高標準建設。許書記拿惠隆花園這個項目舉了個例子,惠隆花園在建設、施工方面都是高質量建設,區規劃要求空調、太陽能都要做隱蔽處理的,現在其它的一些新項目也是這樣的要求,可以說是全國首,在惠隆花園的大廳還有市民廣場上都是要求大理石鋪設,講究高品位,在很多建筑上都是匯集了各種風格來點綴。在推進規劃實施上政府要求嚴格,在廣泛招商的過程中,區工作人員都做好服務工作,區政府在各個小區都派一名公務員做好服務協調工作,幫助開發商們做好溝通協調工作。惠隆花園的周圍環境營造上,政府給了很大的支持,對面的的千鳥園8月底就竣工,運河風光帶一期工程也都建好了,在這里要講究生態、講究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許書記介紹到,惠隆花園對面的千鳥園原來叫人民廣場,現在區委、區政府重新改造,也改了個非常有特色的名稱“千鳥園”。9根漢白玉的柱子上有1000只鳥,上面還有大雁,寓意是領頭雁,就是要再做“淮北領頭雁”,那么多鳥的雕刻暗含著“生態宿豫”,同時這個廣場上的9根柱子上的鳥都是包含著東南西北、春夏秋冬的寓意,祥和之氣自然而來。
許書記說:“惠隆花園的地理位置就是宿豫的‘寶地’,就是宿豫的‘新街口’,這里環境優美,有靈氣,有商氣,有人氣。有靈氣是對面有千鳥園,附近有運河風光帶有商氣就是周圍有商貿城,有農貿市場有人氣是因為它處在區政府的中心周邊還有很多成熟的小區。
“對于惠隆花園的建設,區政府領導都是很重視的,是高標準高要求,全力打造一流的房地產項目,在投入和理念上都是高品位,起點是高的。”許書記高度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