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BO現狀為何違背西方傳統的價值創造論?原因在于,公司私有化了,管理方式卻沒有變
誰也沒有想到當初普遍看好的管理層收購(MBO)最后成為這樣一個局面:僅在數年前,MBO作為一劑解救中國企業的良方被國企視為明確產權、強化激勵機制的利器;而就在上個星期,財政部和國資委已經聯合發布通知,禁止中國上市公司和大型國有企業的管理層買入本公司的國有股。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示,將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國有產權出售給公司管理層的時機目前尚不成熟。雖然目前對于中小企業也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在“大型”企業的界定標準并不清晰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的管理層收購主張估計在一定時間內將噤聲。
國資委承認,這一規定的出臺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考慮。而當記者問到原因的時候,卻采取回避的態度。
武漢大學的會計學教授廖洪關注中國的管理層收購已經多年,他最新的研究報告《析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財務績效》對MBO目前在中國的可行性表示了懷疑,與MBO在西方的實踐不合的是,多數經過管理層收購的中國上市企業并沒有帶來業績的改善或股東回報的提高。而從西方學者對MBO的實證計量研究來看,MBO是可以增加企業價值、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
這份報告是廖洪與武漢大學的張娟一起研究得出的,他們花了三、四個月時間對2000到2002年深圳與上海股市發生的18起管理層收購案例進行了系統的定量分析,幾乎所有的公司都面臨現金流下降、負債率上升的情況,股份轉讓比例大于30%的4家公司利潤率的下降尤其明顯。
當被問到中國MBO現狀為何違背西方傳統的價值創造論之時,廖洪指向了管理層面。他認為MBO以后公司私有化了,但管理方式還是采取計劃經濟時期的做法。價格不公平,管理上不去,并且期權市場也存在問題。這些都導致MBO以后企業的長期激勵效率不足。
近年來,中國已經有數十家國有公司實行了MBO。早期進行MBO的粵美的、永鼎光纜等公司稱,業績下滑主要是由于行業不景氣,以及市場競爭激烈、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等因素造成的;勝利股份、方大在年報中的解釋是受到產業結構調整因素的制約;鄂爾多斯稱,境外經濟不景氣導致公司出口減少。深圳方大集團是中國最早進行管理層收購的,其董事總經理熊建明曾經在2003年“企業MBO年”高度評價了管理層收購,然而今天再次面對記者的時候卻對此話題避之不及。方大集團去年在財務報表方面冒出了虛報丑聞。
對管理層收購的不加限制已導致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一些官員對此表示擔憂。
高盛中國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則認為,目前監管舉措的當務之急不應該是關心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的問題,資產回報率低的現狀還是得靠市場化來改變,最重要的是運營模式的改變。經濟轉軌中的國家都會發生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例如東歐。俄羅斯最為嚴重,國有資產被寡頭企業占為己有,不得不采取休克療法。而中國的改革相比之下較為成功,是一種漸進的改革。
胡建議關于國計民生的大型國企可以以公開上市的方法進行改革,由國際市場引進資本,使得競爭規范化。部分還可以進行民營化,爭取透明度。并且需要對過程進行監管,盡量減少其中的黑箱操作、腐敗現象。地方性國營企業競爭,可以采用別的激勵方式,其中也包括MBO。對于MBO這種手法來說,管理層素質尤為重要,最好的方式是采取引進專業機構等形式對其加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