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受到中國投資者的關注是因其為近期參與為聯想集團提供戰略資金3.5億美元之私人股本公司之一,其實早在2001年它的合資子公司新橋資本(Newbridge Capital Ltd.)籌備收購深圳發展銀行股份的時候,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就已經開始暗渡陳倉了。
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是由三位創始人于1993年創立。詹姆士·考特(James G. Coulter)是斯坦福的MBA,曾經于1986 至1992 年間擔任Keystone公司的副總裁;威廉·皮瑞斯(William S. Price)畢業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及斯坦福大學,曾受雇于通用金融服務公司(GE Capital)和貝恩管理咨詢公司(Bain Company)。
三人之中,又以在交易業界享有大師級美譽的大衛·邦德曼(David Bonderman)為精神領袖。他的睿智,時刻表現出來的堅毅和舉手投足的魅力總是可以為周圍帶來龍卷風的影響效應。大衛自己精彩曲折的生活甚至更甚于華爾街上的并購傳奇。
大衛1966年畢業于哈佛法學院,接著在華盛頓特區的Arnold Porter 律師事務所任合伙人,1983年在Keystone 公司擔任行政總裁。他講得流利的阿拉伯語,曾在開羅學習伊斯蘭教法,也曾經擔任司法局的民法律師。他還參與過美國高級法院的內部交易案件,在Braniff International Airways的破產案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另外,他還為華盛頓著名的威拉德酒店(Willard Hotel)和紐約中央火車站(Grand Central Station)的完好保存立下汗馬功勞。
大衛步入投資界的轉折點是在一次律師辦案期間認識了美國德克薩斯州巨富巴斯(Robert Bass),巴斯很快被他的才華所吸引并聘任他為家族投資總監。這個時候大衛便開始掌握了運籌資本的技能。他曾經運作美國儲蓄銀行(America Savings Bank)的收購——這是1980年代美國面臨絕境的最大的儲蓄信貸機構之一。這一收購案與當時的RJR納貝斯克食品煙草公司并購案,并稱為美國20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兩大收購案,同時也成為了美國整個銀行體制改革的發端。在注入新管理層并改善運營之后,美國儲蓄銀行與華盛頓共同銀行(Washington Mutual)合并,投資人也由此獲得了高額利潤。
他被周圍的朋友和同事盛贊為剃刀般鋒利與幽默,快速吸收與掌握關鍵信息是他最大的優點。例如在董事會的財務會議上,大衛經常會注意到某頁上一個小小的腳注問題,而令董事震驚的是這個問題通常又是財務人員最不希望被指出的。德州太平洋的一位仰慕他的合伙人就說過,大衛就像魔術師那樣可以同時玩上五六個球,但是他總是會嘗試八個、九個,甚至十個。
邦德曼于1993年辭職創辦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第一個項目就是收購當時陷入破產困境的美國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 Inc.)。他們注入了6000多萬美元資金,獲得這個價值65億美元的巨型企業的控制權,注入新的管理團隊。而當他們任命的CEO被證明令人失望之時,大衛·邦德曼馬上任命了另一個CEO Gordon Bethune。最終大陸航空公司為他們帶來的利潤回報大約達到了950%。隨著大陸航空經營的起色,這宗收購從此奠定他在投資界的地位。他們甚至當時還有規定,在經營好轉尚未完成之前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還有權在一年之內重新敲定投資價格,以使得德克薩斯太平洋本身不會受到損失。
現在,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控制了大約200億美元資金,這里面也包括其在亞洲與美國眾多的合資公司。充足的資金使得這家投資公司在收購基金中足以傲視金融投機專家Carl Icahn 或是依靠對沖基金發家的埃迪·蘭伯特(Eddie Lampert)。在美國,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控制下的公司年利潤額就達到了350億美元。如果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的話,它將在財富500強中排名51位,正處于摩托羅拉與Lockheed Martin之間。
與任何一家私人股本投資公司一樣,坐落在Fort Worth與舊金山的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運用收集來的養老基金以及私募資金進行投資,但是有別于同行的是,他們往往盯住高風險、不可修復的棘手公司。而且令人吃驚的是,他們更看好復雜手續龐雜資金與時間的交易,而且最好不是大公司中的核心部門,對其進行重新改造裝飾一新。或者經過妙手改造將原來公司的一個小部分重新建設成為運轉情況良好的獨立公司之后再以高價轉手賣掉。這種手法就是他們高額利潤的來源。一旦收購了某個公司,德州太平洋集團并不是參與日常工作運行,而是引入自己組建的管理團隊,作為股東身份由管理層面自上而下的對公司進行改造。
自從創立以來,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共參與到40個以上具體的項目當中,繼續保持持有的仍然有33個,另外有11項交易發生在歐洲等地。主要通過資產重組和融資收購等方式投資控股并管理位于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的金融及非金融企業。他們的投資行業范圍較廣,包括技術、通信、消費品、醫藥、航空、石油天然氣、食品和奢侈品等。其中僅僅由大衛·邦德曼擔任董事的公司就包括:韓國第一銀行、美國大陸航空、Bell Howell、美國漢堡王公司、Ducati Motorcycles S.p.A.、DenburyResources、Gemplus International S.A.、Ryanair、美國華盛頓共同銀行、Oxford Health Plans、ON Semiconductors、Magellan Health Services、Paradyne Networks、ProQuest Company、SeagateTechnology Inc.等。
在同行中大衛·邦德曼一直享有盛名,雖然他們亦時有失手紀錄。在2003年以25億美元競價購得日本電信之后令人失望的只得到了4倍的回報。當他們冒險買下一批年老失修的工廠的時候,也不能保證一定都能夠贏利:比如微處理器加工廠Zilog就曾經遭受了4億美元的損失。
盡管這樣,喜歡冒險的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更喜歡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投入資本市場,他們認為此時機會更多于高漲之時。這也是為什么他們自2000年初至2001年9月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沒有做一宗收購交易的原因——這段時間資產價格太高。而在“9·11”事件之后,他們則頻頻出手,競標“9·11”事件后第一家宣布進入破產保護的美國航空公司US Airways,然后以20多億美元價格與人聯手收購餐飲連鎖巨頭Burger King、收購處于破產邊緣的全球第三大芯片廠MEMC,行事每每出人意表。
作為收購專家,擁有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資金。大衛·邦德曼始終不愧其“收購藝術家”之名。在漢堡王公司 的復興過程中,大衛·邦德曼功不可沒。
2002年以來,麥當勞的業務已開始反彈,而漢堡王公司仍然在不停關閉它的快餐店,公司在全美國年度銷售額已經落后于溫迪公司,掉到了第三位。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經過反復調查,最后決定以15億美元收購這家快餐連鎖公司。他們以及貝恩資本公司(Bain Capital)和高盛資本合伙公司將漢堡王15 年中的第八任首席執行官布拉德·布盧姆(Brad Blum)請下了臺,并選中了大陸航空公司前任總裁格雷格·布倫納曼(Greg Brenneman)擔任這家處于困境之中的快餐連鎖店的下一任首席執行官。雷格·布倫納曼曾經成功的將大陸航空公司從破產邊緣挽救回來,并曾經在擔任普華永道咨詢公司CEO時以 35 億美元的價格將公司賣給了 IBM。大衛·邦德曼憑借他與雷格·布倫納曼建立近十年的良好的私人關系說服了雷格擔任此職位。奇妙的是,雷格接手之后幾個月內,找準漢堡王市場營銷方面的癥結加以革新,2004年底的銷售量已經在兩年的連續下滑之后首次呈現上升趨勢。
當安然公司破產,投資者紛紛離開的時候,德州太平洋集團經過調查后決定進入能源領域,于2004年三月起向俄勒岡公共事業委員會提出收購原來在安然公司旗下的波蘭通用電器公司,最終于上個月被政府以及消費團體拒絕。原因可能出于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私人股本的運作方式與公用事業不大兼容,政府會擔心私人股本公司尋求的只是短期利潤而損害公用事業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