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界風起云涌的1980年代,西奧多·福斯特曼(Theodore Forstmann)是華爾街的一個傳奇人物:他并非進行交易最多的私人股權投資商,也不是動用資金最大者,但幾乎沒有人比他更擅長杠桿收購(leverage buyout)——這項技能正是在他和亨利·克拉維斯(Henry Kravis)等人的持續不斷的操作中形成的。
在哥哥托尼(Tony Forstmann)創辦的福斯特曼-萊夫公司(Forstmann Leff)短期工作過一段時間后,1978 年,西奧多·福斯特曼與弟弟尼克(Nick Forstmann)以及懷特-威爾德公司(White Weld)的前投資銀行家布萊恩·利特爾(Brian Little)共同創辦了福斯特曼-利特爾(Forstmann Little)。從那時起,他就給人以精力充沛,容易感情用事,說話口無遮攔,隨心所欲的印象。
從創立合伙人公司之初,福斯特曼就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杠桿收購時,不再依賴保險公司這樣的中介商,而是創立自己的債務基金。這種后來被稱為“夾層債務”(Mezzanine Debt)的金融手段加快了交易運作的速度,并有助于投資者全面控制交易。當然,這也意味著更大的風險,但福斯特曼幾乎很少失手,1984年收購的汽水公司Dr Pepper就讓福斯特曼的股權投資人得到了900%以上的投資回報,更讓他聲名遠揚。
將福斯特曼的點金術顯現至極至的,是1990年代復興灣溪飛機公司(Gulfstream Aerospace)的經歷。
因為1980年代的經濟衰退,生產高貴私人飛機的灣溪遭遇財務危機,一度瀕臨破產。雖然無數企業家曾心醉于灣溪4型飛機,但因看不清未來十年的經濟走向,沒有人敢輕易接受它。1990 年,福斯特曼-利特爾公司以 8.25 億美元的價格購進灣溪,同時宣布福斯特曼本人出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并再次為灣溪公司注入了 2.36 億美元。
利用這筆投資,灣溪推出了后來風靡美國富人圈的“灣溪5型”飛機。到了1996年,灣溪上市公募,兩年后賣給了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1999 年,當福斯特曼-利特爾公司獲準拋售手中所持的通用動力股票時,其投資回報為31億美元。
2000年的時候,福斯特曼-利特爾公司的6支基金已經在 21 年里籌集到了逾 80 億美元的資金,每支基金都為各自的投資者賺到了錢。平均每支福斯特曼-利特爾權益基金為其公司絕大多數的退休基金投資者創造了近 60% 的年均回報率。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福斯特曼-利特爾利用杠桿收購買下的公司幾乎無一例外都實現了盈利。許多在別的杠桿收購者看來幾乎是不可能進行改造的公司,在他手里變成了營業額數十億美元的成功企業。
但賣掉灣溪后,福斯特曼面臨抉擇。他已經年屆六旬卻還是單身,雖然身家將近 10 億美元,但他也越發孤單:利特爾已于五年前離開了福斯特曼-利特爾公司,公司的絕大部分老員工也已離去,2001年尼克·福斯特曼病逝更加深了他的這種感受。
與此同時,私人股權投資業也正在變革之中,傳統的單槍匹馬做交易越來越難,尋找暗藏著的機遇、賺取超額回報也越來越難。更讓福斯特曼感到狼狽的是,他后期下注的兩家科技公司McLeod 和XO因技術和電信泡沫破裂而股價一落千丈。雖然幾經福斯特曼的斡旋,McLeod股價有所好轉。但是關于福斯特曼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說法也開始流行。一位長年來與其多次共事的銀行家說: “他就像一位曾經實力超群的田徑選手,如今已經跑完了最后一圈。”
不久前福斯特曼在哈佛商學院的風險資本和私人股本投資俱樂部(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 Club)談論私人股本投資的早期歷史。他神情凝重地對臺下的學生說:“現在,我已經是落后于時代的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