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巴西曾經遭遇的歷史性挫折,必須看到我們虛弱體質背后的體制性因素
最近的兩條新聞足以引起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擔憂。首先,沙特國王法赫德于2005年8月1日去世。其次,中國出現大面積局部性的“油荒”。
沙特:不確定的未來
法赫德國王去世可以說是今年世界政治領域中的大事,原因很簡單:在工業化時代,石油地緣政治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太大了。沙特探明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總量的25%;沙特目前每天的油產量占世界日總產量的11%。沙特石油出口的60%流向中國和日本,15%流向美國;而且沙特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擁有大量未充分利用產能的國家,可以在世界石油市場供應出現緊張時起到至關重要的平衡油價的作用。
正因為這樣,世界主要英文媒體對這一事件都有詳細的報道和分析。《紐約時報》的文章題為:“美國為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于沙特”。但中國相關媒體卻沒有對此給予充分的重視。
沙特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而對世界經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卻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沙特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以部族名稱命名的國家,并實行一種兄終弟及的罕見的王位繼承體制。由于法赫德國王本人在王室的巨大影響力,統治精英內部能夠保持相對的團結。隨著法赫德國王的去世,可以肯定的是,沙特王室圍繞王位繼承問題將會展開激烈的角逐。令人擔心的是,沙特目前的局勢在某種程度上非常像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的伊朗,而這曾觸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由于沙特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地位遠遠高于伊朗,如果沙特未來政治局勢陷入某種混亂,沖擊力更強的世界石油危機的爆發將不是不可能的。巴西的前車之鑒
1979—1980年石油危機曾引發了世界性的衰退,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因此而下降了約3%。不過,由于有著良好的市場反應體制和穩定的政治機制,西方發達國家在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后,最終得以渡過危機。而作為軍人威權統治之下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巴西在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優等生。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巴西基本上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直到上世紀40年代,該國才在里約熱內盧建造了第一家鋼鐵廠。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巴西開始了長達約30年的工業化進程,經濟快速起飛,汽車、石油化工以及鋼鐵業獲得長足發展,并完成了一系列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30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高達7.4%,被稱為“巴西奇跡”。可是,1979—1980年間的第二次石油危機,使這一“奇跡”化為泡影。在石油危機之后的10年中,巴西一直陷在經濟衰退的泥沼之中。
而在巴西的威權政治格局下,經濟危機時時演變成包括政治和社會危機在內的全面危機。在危機局面下,巴西底層民眾的抗議迅速增加,而經濟精英也開始背叛執政的威權政府,同時統治集團上層又出現分裂,于是政治反對派趁機崛起,并最終在1985年的選舉中取代威權政府。
中國的應對之策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要遠高于巴西。畢竟,巴西所采取的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依賴的僅僅是國外的資本,因為該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在國內。而中國采取的出口導向戰略,在資金(外資)和市場(外貿)兩方面都依賴外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3年中國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4%,顯示經濟總體上對外貿的依賴程度很高。最近幾年中國每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量在世界上總是名列前茅,對國外資金的依賴是不言而喻的事實。
因此,中國可能比巴西更容易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并且受影響的程度可能會更大。一旦有類似于石油危機那樣的事件發生,中國將經受多方面的復合沖擊。首先,進口石油價格的上漲會惡化中國的貿易條件。其次,各國為減輕石油漲價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勢必會迅速提高利率,需求和投資于是會同時減弱,這樣,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依賴的外資和外貿,將受到沉重打擊。第三,石油價位的高漲,必將通過產業鏈迅速向相關的經濟部門擴散,中國也將不得不面臨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據路透社報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美
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普雷斯考特教授8月5日在新加坡的一個經濟學會議上公開說:中國經濟的高增長率可能缺乏可持續性,并且有可能受到曾在上世紀80年代沖擊巴西的那種震蕩。
當然,這只是一種想像中的圖景。但中國人常講要居安思危。所以應有充足的危機應對之道。上策無疑是爭取控制危機源,這需要中國具有強大的外交實力和影響力。中策是增強自己的抵抗能力,以減低對外依賴程度。具體而言,第一是要發展好自己的金融市場,使中國的高額儲蓄率能轉化為有效率的投資。中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新增的儲蓄就有幾千億乃至上萬億元人民幣,能很大程度上滿足有效的投資需要。第二個更重要的措施是提升國內的消費能力,以平衡對國外消費的依賴。
這些技術措施和手段看似很簡單,但要真正落到實處卻非常困難。在短期內,既不可能發展出高效的金融市場,也不可能出現有強大消費能力的中產階層。因此,為了避免巴西曾經遭遇的歷史性挫折,必須看到我們虛弱體質背后的體制性因素,并通過迅速的改革來強化中國的抗風險能力,以保持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