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爭所反映的問題,涉及了媒體行業的多個層面
8月15日,《中國青年報》“冰點”欄目主編李大同一封致報社總編輯及編委的公開信一經網上公布,立刻引來各界關注,關注者中不僅包括媒體同行,還包括媒體產業的投資者。
一封本是圍繞報社采編人員考核條例的爭論所引起的震蕩,不亞于一年前中國青年報社與北大青鳥有限責任公司聯姻引起的轟動效應。
業內外人士認為,中國青年報論爭所反映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對媒體編采人員考核的問題,而且涉及了媒體行業的多個層面。
8月17日,《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致電北大青鳥集團負責媒體事務的北大文化公司經理歐樂芬,歐不愿就此表明態度,中青報業傳媒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徐二會也不愿就此事進行評價。
編輯公開批評考核辦法
8月3日,中國青年報社編委會正常進行,每個編委手里都有一份《中國青年報采編人員績效考評條例(試行)》的討論稿。
會議持續了三個小時,條例的八個章節90余個條款被逐一討論,編委會討論后形成共識,認為條例“導向明顯,原則明了,條理清晰,涵蓋面廣,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根據正常程序,8月8日中國青年報的例行辦公會上,社領導要求全報社以中心為單位,就新的考核條例征求意見,按照條例總則規定,8月20日就要依此執行。
同日下午,條例在報社內部網上發布后,立即在采編人員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該報同行向《瞭望東方周刊》透露,剛出爐的條例具體列出了采編人員每月考核的計分標準,根據每人得分多少來獎罰員工。
《瞭望東方周刊》輾轉取得一份條例的文本,其總則提出,“本著‘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各盡所能、多勞多得’的原則,特制定本條例。”
條例同時說明,“本條例遵循內部考評與上級主管部門評價、讀者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充分體現辦報導向與讀者取向相結合的訐價理念。”
正是體現此原則的具體條款引來了李大同的公開批評。條例第四章的采編加減分辦法規定,一篇報道或版面受到讀者最高評價能加50分,受到領導表揚,最低可加80分,最高可加300分。如果受到領導點名批評的,按以上標準進行反向扣分。
李大同認為,這部條例不是按廣大讀者滿不滿意作為根本落腳點來制定的,這不符合中青報的優良傳統。
他還認為,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編輯記者還有誰會去搞輿論監督報道呢?
“正常的業務討論”
隨著李大同公開信的發布,中青報總編輯李而亮成為熱點人物。《瞭望東方周刊》己者致電李而亮,他明確表示:我的態度已經公開發表在網上了,名稱為“我的幾點意見:回復李大同”。
李而亮的公開信在李大同公開信的第二天發表,文章開頭寫道:“在你的文章里,確有許多內容超出了正常的批評范疇,涉及到事情本來應有的面貌,涉及到我個人名譽、品格的問題,而且廣為散布,我就不得不出來進行澄清了。”
李而亮認為,中青報采編人員績效考核條例是一份討論稿,編委會只是經過初步的討論,并沒有進入通過程序,然后下發各中心、部門進行廣泛的征求意見。編委會為此要求各部門一定要傳達到每一個編輯記者,征求所有人的意見。
“在廣泛征求和匯總意見后,編委會準備視意見的情況,做好了連續開會研究的準備。可以說在此之前,這份《條例》只能是一份草稿,最后根據大家的意見做必要的修改,然后還要上報黨組會討論批準,才會正式下發。”
對條例是否否定了讀者歡迎的輿論監督報道,李而亮的回復是:其實,在條例討論稿之前,社黨組、編委會已經出臺丁一系列的文件,貫穿的主線已經非常清晰,也經大家討論通過。版面調整后《中國青年報》明確的核心價值觀不是在條例中突然冒出來的。
李而亮明確了自己的觀點,對受到領導表揚的稿件予獎勵,并非扼殺輿論監督。他反問道:“如自7月份以來評出的A稿共21篇,其中輿論監督的稿件就有15篇,占了70%,這是在封殺輿論監督嗎?”
李而亮的信發表后,進一步在媒體圈中引起了議論。某中央媒體的一位編輯說,任何一個媒體,片面強調讀者需求也是不對的,因為,有時候部分讀者閱讀率很高的,不一定就是有高尚趣味的東西。
正當李大同回復準備再發表的第二封公開信時,因評分體制引發的價值體系討論迅速有了結果。
8月17日下午,中青報黨組召開會議,最終決定成立新的考評條例修改工作小組,除三名黨組成員外,吸納采編各部門推選的干部參與。條例修改時間不作限定。對于李大同發表公開信,黨組認為屬于正常業務討論范圍。
而關于中青報評分體制改革的討論卻遠遠沒有結束。辯論的背后
作為率先以資本運作方式進行改制的中央級媒體,中國青年報此番爭論還有另外的背景。 該報一位資深記者撰文提出,多年來《中國青年報》作為中國報刊人才“黃埔軍校”的地位已被南方報業集團取代。《中國青年報》80年代的“黃金一代”可看成手工時代打磨出來的工藝品,而今天的新聞產品是大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 正是基于進一步發展的考慮,中青報和北大青鳥聯姻,2004年3月底,中國青年報業傳媒發展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公司負責《中國青年報》的發行、廣告及其他延伸性經營活動。中國青年報社和北大青鳥有限責任公司各占公司股份的60%和40%。
編輯和記者隨之轉入公司。有媒體評論認為,這次合作使得傳統的黨報不僅要考慮讀者和主管部門的意見,還要考慮“老板”的意見。
2004年6月1日,創刊已53年的《中國青年報》擴版上市,開創了很多“第一”,比如,第一次在零售市場上接受讀者的挑選、第一次面向社會招賢納士。
按市場化操作的新公司,對編輯記者的薪酬制度進行研究和改革。“那次只是在具體的操作方式上發生了一些變化,未觸及評判標準的變化。”該報一位資深員工告訴《晾望東方周刊》。”
這次的改革被業界評價為:以“理性、敏銳、先鋒”為辦報理念的《中國青年報》在探尋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而在今年8月11日中國青年報業傳媒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管理委員會會議上,新消息傳出,以8月31日為限,編輯、記者都要由公司轉回報社,原先由公司負責的經營權也要交回報社。在諸多善后工作中,編輯、記者回到報社,將按什么標準發薪成為了基本考慮,由此引發了出臺新的采編人員績效考評條例。
“從現在看,因為很多關系都沒有理順,我們和資本的合作是不太成功的,資方有資方的意圖,編輯部門有編輯部門的意圖。”該報一位資深員工認為。
“《中國青年報》是黨報和團中央機關報。”總編輯李而亮多次強調。
投資界人士關注中青爭論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六年前作為中國青年報社外專家,曾經參與了中國青年報考評制度的建立。
“當時的考評制度,綜合考慮了那時的制度安排和各種社會力量對媒體管理的現狀,是相對比較符合國情的一套方案,取得了市場、專家、上層主管部門意志的平衡。”
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青報此次風波背后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傳媒界面臨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中國傳媒業處于大發展時期。如何把體現黨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心聲結合起來,成為媒體主管部門和媒體老總思考的大問題。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同時,媒體能不能最大限度贏得市場和讀者,也成為判斷其成功與否的一條重要標準。
在這種情況下,包括《人民日報》等黨報都在實行采編業務的改革。“主要是考慮《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也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形勢、大背景,要積極參與新聞競爭。”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主任謝國明表示。
據謝國明介紹,對于《人民日報》來講,在導向性、指導性、權威性、思想性方面一直做得比較好,而新聞性、可讀性、群眾性、時效性方面相對來說比較弱。
另一大趨勢是業外資本紛紛進入媒體業。除了2004年北大青鳥集團與中青報成立中青報業傳媒發展有限公司外,同年,北京青年報在香港上市,而電腦報社與香港巨商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合資成立“重慶電腦報經營有限公司”,是繼《計算機世界報》后25年來經政府部門批準的內地首例報社合資項目。
一位傳媒投資業內人士就此評論說,盡管投資媒體依舊是高風險的行為,但同其他行業相比,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短,最長也就需要三到五年,因此資本對這個領域還是有很大的興趣。
英國華威大學傳媒專業博士、璽橋時代影視公司總裁,同時也是傳媒投資界人的曾先生表示:“從市場運行的層面來講,一個媒體的考評辦法出臺后,如果違背市場運行的規律,投資方就一定不會投資這家媒體。”
但曾也同時提出,媒體應該警惕被資本控制,不要成為一味迎合市場的賺錢機器。
因此,如何把握好輿論導向與市場運作的關系,盡快掌握好這里面的規律,是中國媒體面臨的一個新的重大課題。
“至于中國青年報這樣的爭論,單靠資本是難以解決的。”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