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4年年度人物評選》令38歲的孝子田世國聲名遠揚,他捐腎救母的孝行感動了許多人。
同奧運冠軍劉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女公安局長任長霞這些為國家、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相比,田世國的貢獻僅限于自己的家庭。他的脫穎而出,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當今社會對傳統美德的呼喚。
“孝”者,按照《說文》的說法,“善事父母”也。孝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于中華民族繁衍發展起過難以替代的作用。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后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六百年來影響深遠。但是“五四”運動后,孝道被看作封建專制主義的糟粕遭到猛烈批判。魯迅先生曾以《二十四孝圖》為題作文,討伐封建孝道,認為聽完這二十四個故事,“知道‘孝’有如此之難”之后,“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就會“完全絕望了”。
的確,行孝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此番田世國捐腎救母的壯舉,比起《二十四孝》中諸如“親嘗湯藥”、“鹿乳奉親”、“哭竹生筍”、“嘗糞心憂”之類孝子事病親的故事,有過之而無不及,要放在古代,完全可以配圖作畫,湊作“第二十五孝”了。當然,若不考慮醫學進步的因素,擱在一百年前,這樣做也完全有可能被視作“愚孝”的典型遭到批判,孝子作奉獻還要受質疑。
現代社會需不需要大力提倡孝道,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規范。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念的“孝”,并未列入基本道德規范。考慮到像《二十四孝》這類宣揚孝道的讀物中摻雜著許多封建迷信的東西,這樣做自有其原因。
但就健康論康復,筆者卻認為如今應該大力提倡孝道。除了古往今來孝道在培養個人修養、增進家庭和諧方面所起的積極因素之外,在當前社會背景之下,還有其特殊作用。
一個直接作用就是挽救生命。《二十四孝》中那些“親嘗湯藥”、“鹿乳奉親”、“哭竹生筍”、“嘗糞心憂”的孝子,孝心可嘉,但從科學角度看,很難說這種行為對治病救人有什么實際效果。如今醫學發展了,孝心、孝行真的可以救命,田世國捐腎救母就是最好的例證。目前我國等待換腎的病人將近120萬,如果像田世國這樣的孝子多出現一些,每年可能挽救許多生命。
當然,捐腎救母是特例,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需要以這種極端方式來表達孝心。在社會日益走向老齡化的今天,提倡孝道的另外一個顯著作用就是可以節約社會保障成本,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老齡化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老有所養”到底由誰來養?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是推行社會保障,由全社會來養。但隨著老齡化日益加劇,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社會保障危機已在歐美幾個主要大國出現,并呈愈演愈烈之勢。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推行社會保障可以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但無法根本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回歸傳統、回歸家庭,靠孝子賢孫對老人負起一定責任來。如果孝道在全社會得到大力弘揚,即便大家只是安安穩穩地為父母養老送終,老人的生活質量會大大提高,而社會保障的成本則會大大下降。
前些年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紅大江南北。對于哼著這首曲子回家的年輕人來說,似乎聽了“媽媽準備的一些嘮叨”,吃了“爸爸張羅的一桌好飯”,已然是顧念父母的好子女了。但是,對于我們所要提倡的孝道來說,這樣做遠遠不夠。真正的孝道,僅僅“看看”根本不夠,更要“做做”,要用實際行動為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服務。田世國如果真把國人感動得爭當孝子賢孫,那他這回“感動中國人物”就算沒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