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改革的東風,《康復》雜志崛起、騰飛,轉眼已是20年。我們信誼藥廠曾同《康復》并肩協作六七年,在雜志起步階段與發展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作出過應有的貢獻。盡管歲月流逝,人事更迭,但對那一歷史階段的情結,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1985年金秋之夜,正在籌辦《康復》雜志創刊的同志找到我與時任信誼藥廠副廠長的張懷志,在滬光音樂廳地下茶室見面。一杯清茶,滿腔友誼。《康復》雜志以造福廣大民眾、振興民族健康素質為己任,我們信誼藥廠也正在60年輝煌歷史基礎上,考慮如何深化改革,繼續奮進,開創新局面。我們本想籌編《健康小顧問》,以加強“云中之龍,藥中之王”的信誼新產品宣傳。所以雙方一見如故,談敘機緣默契。至于藥廠是否參與雜志,這確是史無前例(至少在上海)的新鮮事,需要由廠黨政班子集體商議才可決定。我們回廠后,即同廠黨委書記劉 舫等領導一起討論研究。大家認為,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一切有利于藥廠改革發展的創舉都可以嘗試,為此初定了協辦的意向。不久,《康復》雜志已同杭州中藥二廠(現中國青春寶公司)簽定了協辦協議書,我們信誼藥廠也隨之與《康復》雜志簽定了協辦協議,《康復》、信誼結成了“親家”。當1986年1月《康復》雜志創刊號出版,我們信誼人亦感到無比高興,一下子就購買了創刊號600份。
協辦伊始,我們信誼廠領導多次參與了雜志社辦刊與開拓事宜。最令人難忘的是1987年5月底,由信誼藥廠、《康復》雜志、上海醫科大學聯合舉辦的500名醫義務大會診。當時假座上海人民公園,連續3天,給3萬多名病患者作義務咨詢服務,轟動了全上海,影響到全國,其中不少病患者聞訊乘飛機趕到上海求診。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周谷誠教授,不顧年邁九旬,親自蒞臨人民公園數百個咨詢臺前視察慰問,還給我們信誼藥廠親切題詞勉勵。
這次大會診,開創了上海乃至全國醫療咨詢服務的先河,我們信誼藥廠的聲譽也隨之發揚光大。以后在《康復》舉辦的多次名醫義務咨詢大會診活動中,信誼藥廠總是率先帶頭參與,信誼研制的緩釋氨茶堿、牛磺酸、舒喘靈混懸型氣霧劑等一系列新藥,以及開發的冠參片、富爾康等健身滋補品,通過成千上百位名醫,落實到病患者治療、強身過程中?!犊祻汀冯s志在藥廠、醫生、病家之間,架起了一道送健康、送溫暖的友誼橋梁。在親密協作的那些年頭里,《康復》不僅及時宣傳了信誼的新藥產品,而且花了大量篇幅報道了信誼人銳意改革、奮發開拓、勇于進取、舉世矚目的時代精神。《康復》朋友們還集中精力,為我廠編了幾期《康復小顧問》,成了信誼樹品牌、急民眾所急、大力開發康復良藥的綠色通道。同時,信誼藥廠與杭州中藥二廠一起率先協助《康復》雜志創造性地建立起“康復之友聯誼會”,請時任國家醫藥總局局長齊謀甲任聯誼會會長。聯誼會不僅聯合了上海地區幾乎全部的中西藥廠,而且從上海醫藥采購站到中國醫藥采購總公司,從上海藥材公司到國家中醫藥局以及全國各地數百家醫藥企業,都紛紛聯手起來,南至海南島,北至長白山,西抵天山腳下,東到黃浦江畔,形成了全國醫藥界的友誼盛事。
20年過去,《康復》已成為上海乃至全國一家很有品牌的健康類期刊。我們信誼藥廠在深化改革道路上奮進,現已走過80周年輝煌歷程。重在參與,結下友誼,達到雙贏,真情就會永留人間。放眼當前,企業與新聞傳媒聯誼已成時尚潮流,而20年前信誼與《康復》、杭州中藥二廠與《康復》結伴的改革創舉,不能不說是開辟了這一時代新潮流的先河。我后來曾出國公干到非洲馬達加斯加去幫助建藥廠,信誼廠與《康復》的友誼協作由劉舫、陸蘭娣等廠內各級領導繼續操作,十分成功。這段友誼的情結,即使已退休的我,依然銘刻心頭,每當回憶,無不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