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可引起各種并發癥,已為人們所了解,但引發消化系統的并發癥,常常為病人和醫生所忽視。其實,糖尿病導致的消化系功能改變十分常見,從食管、胃、小腸、結腸一直到肛門等都有。
案例一:在機關工作的谷先生,自從幾年前患上了糖尿病后,對自身健康就十分注意,治療從沒有中斷過。然而,近來一直感到胃不通暢,無論吃干飯還是喝稀的,只要吃一點點食物,上腹部就發脹、隱痛;飯后常出現惡心,有時還會將上一頓的食物吐出來。他以為是消化不良,于是服了些助消化藥。每次用藥后不適癥狀雖可改善一些,但仍只能吃少許食物,而一旦停藥,只要進食又會出現胃脹、惡心嘔吐的癥狀。這是怎么了?滿臉疑惑的谷先生向醫生描述了自己的不適。他抱怨說“我得糖尿病多年,一直想通過控制飲食把血糖降下去,始終沒有達到效果。現在倒好了,胃不讓我吃飯,只能控制飲食了。”
醫生為谷先生做了檢查,證實他胃內沒有腫瘤,也沒有瘢痕或其他異物擋住食物的通路。但有關檢查顯示,胃電圖不正常,在禁食、禁飲的情況下,胃內仍有食物殘渣,說明胃的排空功能差。根據病人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達標的狀況,可以認為谷先生的上腹不適是胃排空遲緩造成的,起因是糖尿病。醫生介紹說,在正常情況下,當食物、飲料等進入時,胃能膨脹以容納食物,同時胃又有很強的收縮力,將吃下東西排送到十二指腸進一步消化。這種排空運動除了肌肉運動,還受迷走神經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如病情控制不好,支配胃排空的迷走神經細胞會發生退行性變化或者腫脹,部分或完全失去調控肌肉收縮、進行排空的功能,就會出現進食后胃脹、惡心嘔吐的癥狀。這種癥狀通常叫做胃癱瘓。據臨床調查,大約50%以上糖尿病患者有此現象。
預防糖尿病胃癱,患者要接受正規治療,控制好血糖,減少對支配胃排空迷走神經的損傷為首要。除了糖尿病外,胃腸手術后以及患有尿毒癥、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癥患者,也會發生胃癱瘓。因此,防治胃癱瘓的關鍵是,要治療引起疾病的相關因素,同時可服用幫助消化的藥物,飲食上要少吃多餐。
案例二:60多歲的賈女士有4年糖尿病史,元宵節后,因嚴重便秘由家人陪同到消化科專家門診就醫。幾年來,她一直受便秘痛苦的困擾,經常是3天~4天用盡辦法才能大便一次,雖說每日都有明顯的便意,就是便不出來。用力屏氣也不行,通便藥如開塞露、石蠟油、甘油栓等全用過,療效也不好。有時甚至不得不用手或細木去摳。因排便不暢,腹脹難耐,坐臥不寧,苦不堪言。為此,她曾到多家醫院診治,吃了不少胃腸動力藥,如嗎丁啉和西沙必利等,可仍然不見效。
后來,醫生發現賈女士患 II 型糖尿病,并為她測了血糖,結果發現空腹血糖為14.5毫摩爾/升(正常空腹血糖值為3.9毫摩爾/升~6.1毫摩爾/升)。連測幾天,空腹血糖和餐后兩小時血糖,均遠遠超過正常值,可認為便秘同血糖有關。于是改用胰島素治療,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進行皮下注射。沒過多久,賈女士的血糖果然逐漸正常,而折磨她多年的便秘也神奇般地消失了。其實,她患的是典型的糖尿病性便秘,時常與糖尿病的發病同步,隨著血糖的逐漸控制,便秘癥狀也得到了改善。引起糖尿病便秘的原因是高濃度的血糖,造成對植物神經的損害,致使胃腸蠕動無力,大便不易排出。另外,患糖尿病時,由于代謝紊亂,蛋白質呈負平衡,以致腹肌和會陰肌張力不足,排便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