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說3月已入春,但正逢季節交替,時常會給人以似冬似春的感覺。而到了4月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春光爛漫。據氣象資料統計,上海地區4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4攝氏度,平均最高氣溫18.5攝氏度,平均最低氣溫10.4攝氏度,月降水量106毫米。本月不冷不熱、干濕相宜,非常適合人們生活、工作和游玩。不過,即便處在這種舒適的氣候環境,仍不可忽略養生保健。
積極應對過敏原
春季氣候溫暖、植物茂盛,是許多花卉吐蕾、撒落的時期,也是過敏性體質患者易發病的高峰期。花粉刺激,輕者出現眼癢、鼻塞與流涕,重者誘發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炎、喉頭水腫和蕁麻疹、神經血管性水腫。因而在現代免疫學看來,這時候的花粉已不僅是一種美麗的象征,還是一個引發過敏反應的源頭。作為一種過敏原,花粉會刺激體內抗體的形成,從而導致局部甚至全身組織的傷害,嚴重的可威脅生命安全。
目前,醫學界已擁有許多抗過敏的治療手段和方法,但醫學專家認為:預防過敏反應的發生最有效、最安全、最好的方法,還是減少和避免與過敏原的接觸。因此,體質易過敏的人,此時應遠離過敏原,盡可能地避開鮮花(包括其他可能引發過敏反應的物質)的刺激;并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如在外出時穿上長袖衣褲、鞋襪,戴上眼鏡和口罩,或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抗過敏藥物。
適應氣溫變化 減少“春困”影響
在溫暖的春天最煩人的,就是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總也睡不夠。由于氣溫的急速回升,使得人皮膚和肌肉中的血管擴張,體內血液流速放慢、體表的血液供應量增加,導致流入大腦的血液量減少,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抑制性功能增強。而“春困”是人體為應對季節氣候變化所產生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盡管如此,卻也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思維判斷反應能力,甚至引發意外事故,如車禍工傷等。
如何不讓“春困”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呢?首先,起居作息必須規律,不睡懶覺、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時間,工作和居住環境空氣要新鮮流通,以免大腦和機體的缺氧。其次,應進行積極的體育鍛煉,多到那些負離子濃度較高的郊外、公園以及田野等場合運動健身,以增強人的新陳代謝、呼吸、循環功能,讓身體具有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第三,春季人的代謝功能旺盛,營養需求量較大,應多補充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食物,如雞蛋、牛奶和豆漿以及新鮮的蔬菜水果等,以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為了消除疲勞,尚可適當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如綠茶、咖啡、巧克力等食品,興奮神經、減輕困倦,或聽聽音樂,增加對大腦中樞神經的刺激。
調適情緒 預防心理疾病
氣象醫學研究發現,人的情緒常常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產生波動。如在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日子里,由于氣溫舒適,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會明顯加快,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充滿活力,人就比較興奮、愉悅和沖動。而在陰雨綿綿、濕氣重濁時段,人體內的松果激素分泌量增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濃度降低,就會顯得無精打采,萎靡不振。特別是那些“氣候敏感癥”患者,此時非常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甚至發生精神心理異常。
4月正處于清明、谷雨前后,氣候時清時暗、時明時陰,雨水開始增多,倘若不注意自身的心理調節、精神調適,就會因為氣象因素的干擾而影響心理的平衡。中醫認為,春季之氣屬木入肝,而肝又主升發、喜條達疏泄、惡抑郁,倘若肝氣抑郁,失于疏泄,即可引發情志異常,這就是為什么民間稱“油菜黃、癡子忙”,春季精神病易發的原因。
春季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調整情緒,盡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若已發生,則應抱著一種平和的心態,將刺激程度降到最低點;或通過娛樂、運動、旅游等方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采用情感宣泄的方法進行釋放,以減輕身心的損害,找人傾訴就是一種很好的宣泄方法。另一方面,來自社會、單位、同事,尤其是家庭、親人、朋友的關心和支持也非常要緊,親情和友情能幫助和緩解人的心理壓力。在必要時,還可求助于心理醫生,以便及時得到心理干預和治療,增強承受力和調節能力,盡快恢復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