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已有4000萬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而且這一數字仍在不斷上升。更讓人擔憂的是,有70%~80%的病人在使用口服降糖藥時是盲目的。他們往往缺乏糖尿病治療的相關知識,在用藥的時候不是根據自己病情,而是看別人用的是什么藥,或者完全跟著廣告走,從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糖尿病主要分為四類,包括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等。Ⅰ型糖尿病的發病比較少,大約占患者的3%~5%,這一類患者嚴重缺乏胰島素,需要進行胰島素治療。93%~95%的病人屬于Ⅱ型糖尿病,這類患者大多需要口服降糖藥物來進行治療。但各個階段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有區別的,每位患者的用藥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了解具體的用藥原則之前,應先了解Ⅱ型糖尿病的分類和口服降糖藥的種類。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分類
從病理上講,Ⅱ型糖尿病主要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患者胰島素分泌功能基本正常,只不過外周的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從而引起血糖升高。這類患者通常是有代謝綜合征的,人往往比較胖,而且血脂也偏高。第二類患者身體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比較差,因此不能將血液中過多的糖變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儲存起來。此類患者一般體形偏瘦。第三類患者則綜合了前兩類患者的特點,既有胰島素抵抗,胰島素的分泌量又不足,所以,病情是比較重的。
口服降糖藥的種類
口服降糖藥主要有五類。第一類就是磺脲類,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島素的分泌。第二類是雙胍類,雙胍類藥物主要是抑制肝糖產生,降空腹血糖的效果比較好。第三類是非磺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也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第四類是叫做胰島素增敏劑的新藥,可促進外周組織對糖的利用,也就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第五類藥物就是α-糖苷酶抑制劑,能夠延緩腸道對糖的吸收,控制餐后血糖的作用比較好。
胰島素抵抗者的用藥原則
這類患者不光人比較胖,而且血壓、血脂大都也偏高,部分人甚至尿酸也高。如果驗血的話,就可以發現他們的血糖和胰島素的值都高。因此,對于這部分患者,單純使用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效果往往不理想,應該從病根入手,使用諸如文迪亞、艾丁之類的胰島素增敏劑。這些藥物可以增加胰島素的工作效率,促進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這樣一來,過高的血糖就降下來了。另外,還可以考慮使用雙胍類的藥物,目前常見的就是二甲雙胍。此類藥物既可以降血糖又可以控制體重。此外,如果患者胰島素抵抗比較重而且餐后血糖又比較高的話,可以結合用α-糖苷酶抑制劑,以延緩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胰島素不足者的用藥原則
和上面那一類患者正好相反,這些患者的主要矛盾是胰島素的分泌不足。驗血后可以發現他們血糖高而胰島素低。所以,應該首選磺脲類的藥物,以促進人體胰島素的合成,同時還應配合使用雙胍類的藥物。但應用二甲雙胍要針對病人的情況,如果病人體重基本正常,可以聯合應用。倘若病人已經很瘦了,雙胍類藥物則不應作為首選藥物,因為雙胍類藥物可以進一步降低體重,容易導致營養不良。患者除了合理用藥外,還要注意合理飲食和合理運動。另外,還可以考慮應用胰島素增敏劑,該藥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還能增加體重,對患者會有一定的幫助。
胰島素抵抗伴分泌不足者的用藥原則
這類患者往往病程較長。可能一開始的時候只有胰島素抵抗,這時身體開始增加胰島素的合成來維持血糖的平衡。久而久之,胰島因過度疲勞而衰退,最終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這些患者應該聯合用藥,既要用促進胰島素分泌的磺脲類藥物,又要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增敏劑。如果仍然不能解決問題的話,可以考慮α-糖苷酶抑制劑和雙胍類藥物配合應用。另外,非磺脲類促泌劑比傳統的磺脲類藥作用時間短,副作用小,可考慮使用。但一般不主張磺脲類藥物和非磺脲類藥物同時使用,但可以和其他幾種藥物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