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企業的競爭說到底其實是品牌和品牌之間的較量。新品牌自然不甘人后,會用全身的力氣與老品牌爭奪市場份額,而任何一個老品牌都不會坐視自己江山的失去,新老品牌常常上演著大浪淘沙般的攻守博弈,那么,歷經風雨的老品牌面對新品牌的挑戰,如何才能守住優勢,守住成功?初生牛犢的新品牌又如何去攻城掠地、從老品牌那里虎口奪食呢?
本期《對話》邀請了作為老品牌代表的青島啤酒總經理金志國,作為新品牌代表的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以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寧向東等嘉賓,還特別邀請海爾CEO張瑞敏作為特邀主持人,對新老品牌如何發展進行了精彩的論述。
新老品牌各有優勢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知己知彼是競爭雙方必須做透的一項工作,無論是老品牌還是新品牌,首先都要明晰雙方的優勢在哪里,利用好自身優勢“揚長”的同時,還要研究對手的成長,知道對手的優勢在哪里以“避短”,并且熟悉對手身上值得學習的地方以拿為“己用”,如此方能在與對手短兵相接前贏得戰略先機,而在這個話題上,金志國和李書福不約而同地表示了對對方品牌的欣賞。
金志國十分欣賞新興品牌的朝氣,他覺得新品牌沒有任何包袱,沒有任何顧忌,只要往前培育,專注于創造客戶和培育顧客需求就行了,也就自然地可以專注于企業的自身發展。顯然,新品牌就如一把鋒利的尖矛,具有更強的機動性和進攻性,有朝氣更有銳氣。
相比之下,老品牌更像一面厚實的盾牌:老品牌已經廣泛地被大家接受,有固定的市場占有率,在市場上更是具備強大的號召力和消費者高度的忠誠指數,正如李書福所說“老品牌已經有祖宗,老祖宗給它創造了一些基礎,已經被大家所接受,他面對的只是維護和提升的問題”,老品牌最大的優勢顯然就是其固定而龐大的市場份額。
然而,矛尖銳而失于穩重,盾厚實而失于靈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競爭者單單明確了競爭雙方的優勢還遠遠不能稱得上“知己知彼”。
仍然存在發展瓶頸
無論是老品牌還是新品牌,他們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存在的一定的優勢,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發展上的難題,對于競爭者而言,找到自身發展的瓶頸是自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瞄準對手的“七寸”方能有的放矢,一擊致命。
在市場競爭中,很多老品牌面對新品牌的進攻往往表現的措手不及或者行動遲緩,其原因在于老品牌的“老”不僅僅意味著實力的雄厚,也可能帶來李書福提出的“倚老賣老”的問題。李書福認為:主觀上,企業進入一定階段以后,他的員工包括領導總覺得自己是老品牌,自身優勢帶來的優越感會在企業里面滋生起來,對于企業發展不利,驕兵必敗;客觀上,老企業存在一個體態臃腫的問題,容易犯大企業病,也就是人們說的巨人癥,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老品牌的競爭能力下降。
張瑞敏認為這實際上是老品牌的思維和機制存在不足:首先從思維上來說,包括海爾在內的老品牌,都會被自己過去成功的思維和模式束縛住,而不能突破自己的傳統模式思維方式;其次就是機制問題,也就是李書福談到的大企業病,例如某個崗位的員工只是單純地認為“上級今天要我干什么?干得對不對?我不要管,干完了就行了,對市場不對,那是上級的事”一級一級做下去,但很可能這件事本身就是錯的,而沒有人能夠指正。
有意思的是,同老品牌的“遲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品牌往往會得“青春浮躁癥”,金志國說,“一些新品牌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會急于求成,腳下不穩,以戰術代替戰略,因此它具有浮躁性。那么這個品牌的癥狀顯然就是腳下不穩,因為還沒有市場,什么都沒有,一旦這個品牌出來了,定位錯了,再去調整它很困難。實際上就是不會從長計議。”
另外,新品牌往往“手中無錢”,比如說吉利要和大眾抗衡,在市場投入上,在廣告的傳播和品牌的推廣上,顯然吉利的實力就不如大眾,因為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費用來支撐,可是作為很大規模的一個企業做出這樣的投入,平攤每一件產品上就很低,小企業做同樣的事情成本則很高的,最后就形成了“心中無底”:企業的戰略是什么?做品牌是為什么?是為了今天賺錢?還是為了讓顧客快樂和永遠的快樂給予回報?“腳下不穩”、“手中無錢”的小品牌顯然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戰場上戰勝對手,新老品牌顯然還需要完善自己決勝殺敵的謀略。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御
在新老品牌的對攻當中,新品牌常常處于弱勢地位,但是新品牌往往采取主動的進攻姿態。
張瑞敏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集中自己所有的資源,所有的力量,以十攻一,不論是新品牌還是老品牌,要永遠把自己放在弱勢品牌的位置,不見得一定要同對手正面對壘,全線廝殺,但是集中我所有的資源打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對手沒有注意的點,對手的軟肋,是對手無暇顧及的地方,也就是先突破,然后才談得上集中優勢兵力打好殲滅戰,逐漸地做強、做大。”顯然,新品牌的“進攻”并不是一種全面的“會戰”,而是局部上的“突破”之戰。
那么,在“新老會戰中”,進攻者在自己力量處于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如何尋求突破之路,找到對手的那個“點”呢?與會嘉賓提出了四個策略:
第一招:策反
李書福提出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老企業挖人,比如在某一個方面的技術存在問題,就要想辦法把對手陣營里這方面的人才,慢慢地吸引到自己這個陣營里面來,把老品牌從內部掏空,甚至可以把老品牌培養人才的方法也弄過來,以培養自己的優秀的人才。
張瑞敏認為這種戰術可以讓新品牌迅速縮短和老品牌之間的差距,而且對于資源相對薄弱的新品牌,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成本上都可以得到極大的節約,但是要想完全趕超老品牌,單純地靠這種辦法是不行的,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好的品牌,關鍵還是企業自身形成一個全員認同的,創新的企業文化。
第二招:跟隨
采取跟隨戰略,緊跟著行業領導者的腳步不放,在技術、工藝、品質、人才戰略等方面跟隨行業領導者,這是新品牌贏得“戰爭”的另一個辦法。
跟隨戰略有兩種,一種就是跟在后面單純地模仿;還有一種是在跟隨的過程中超越。李書福強調“跟隨”的精髓在于后者,就是爭取在局部超越對手,最后重點突破。也就是在創新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在開拓中前進,在前進中開拓,是一種技術上的、品種上的、戰略上的一種跟隨。
金志國補充說,“模仿者不是一個,而是一群,當領先者創造了這樣一個市場空間,已經把利潤吃掉了一大塊,等大家來的時候,已經開始分攤行業利潤了,只能去喝湯了,因此這種策略重要的還是通過學習轉化成自己的一種創新力,將來有一天去超越這個領先者。”
第三招:差異化
金志國提出了差異化戰略,他認為對于新品牌而言,全面的進攻肯定會帶來老品牌全線地防守,從資源上、從戰略上新品牌都是吃虧的。但是從細分市場的角度上,新品牌還是有無限的空間,可以在對手的軟肋上找到它最薄弱的地方,從一個細分市場去做一根針,而不是做一只手,用一根針刺痛他,進行切入,然后再擴張。
以啤酒行業為例,人們在習慣上的認識是“開車是絕對不能喝酒的”,但是在細分市場上,駕駛員畢竟屬于消費群體的一部分,那么就可以針對這類群體開發無醇的啤酒,既滿足其喝酒的欲望,又使其能夠順利開車,對企業而言,既贏得了這一部分消費群體,又避免了同具有規模優勢的大品牌的“撞車”。
第四招:合眾聯橫
李書福的又一個策略是相對弱的陣營要聯合起來,把自身相對孤單的力量,通過戰略上的安排,把大家的有效的、有用的力量全部團結起來,不斷地壯大自身這個陣營的力量,大家分工合作,同強勢老品牌對抗。
張瑞敏先生認為對小品牌來講這是很有效的辦法,小品牌自己沒有那么大的資源,所以將整合來的資源,通過有效的利用而形成自己的資源,是對抗老品牌強勢力量的一個出路。他強調:“自主創新不一定是我現有的人的創新,才叫自主創新,只要可以為我利用的力量的創新都叫自主創新,所以這招還是挺厲害的。”
保持一個良好的競爭心態
聆聽完了專家們運籌帷幄的策略后,一位現場觀眾深有感觸地說:“品牌的突破之路首先一定要與眾不同,敢于打破常規,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對自己的定位一定要準確;其次就是一定要有速度上的支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只有企業的速度跟上去了,才能把握住有限的時間和資源;最后其實就是兩個字:堅持,持之以恒地去把這件事情做好,才有可能達成自己期望的目標。”
無論是準確的自我定位,還是不及掩耳的速度,抑或持之以恒的堅持,都需要企業保持一個良好的競爭心態。老品牌應該保持一個致勝的心態,放下包袱把自己當作新品牌來做;新品牌應該保持一個自信的心態,把自己當作一個老品牌來做,也就是張瑞敏提到的創業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
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也就等于形成了企業“自我創新”的機制和保持可持續的競爭能力的企業文化,只有形成了這樣的文化和機制——企業才可以做到“自以為非,自以為是”(張瑞敏),才會拜用戶為師,真正地想客戶所想,在風險中發現發展的機會,在市場當中創造一些新的需求,新老品牌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備無患”地實施自己“攻城掠地”的謀略。
為了使我們本期設計的主題討論得更加深入,除了上文提到的現場嘉賓外,我們還特別邀請了業內的資深人士一同探討,分享智慧。本期邀請的特約點評嘉賓是:陳春花、鄭威、徐剛。值得特別提到的是,寧向東先生除在現場發表了精彩觀點外,又將其對品牌的理解厘清思路,整理成文,又再次為我們奉獻了一餐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