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蘭的紅葉,漸次凋零,告別短暫的燦爛,進入了漫漫的冬季。
躁動的心也漸漸平靜下來,剛到美國時的那種如饑似渴地要把各種美景統統吸入的胃口漸漸飽和。特別是上個月賞楓歸來,感覺竟然是隱隱有點掃興,楓葉還是那樣紅,景色還是那樣美,旅途還是那樣出入平安,天遂人愿,可是就是覺得缺點什么。
由北到南,緬因、新罕布希爾,麻州。康州。羅得島、紐約、新澤西。賓州、馬里蘭州、佛吉尼亞、西佛吉尼亞、華盛頓,美國東北部幾個州差不多走遍了,紅葉,池塘、湖泊、草坪、牧場,林中人家、豪門禁苑、學府重鎮,滿是人工雕飾的痕跡,精致而又細膩。春天的草香,勾起兒時的記憶;秋天的落葉,撩起縷縷鄉愁。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際云卷云舒,人就像那修整整齊的草坪,平平的、軟軟的,香香的;就像那片片落葉,輕輕的、柔柔的。潤潤的;人性在舒適、甜美、平淡,小家。自我中漸漸沉睡,似乎忘卻了什么是大氣、粗獷、雄渾,原始、天然,震撼。血性、剛烈和豪邁。
“美國的風景,東部稍微值得一看的是尼亞加拉瀑布,其余的都在西部。”有人這樣說。攤開地圖,動了去西部看看的念頭。
錫安國家公園
早上七點,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將門卡投在電梯出口的快速結賬箱里。好奇地往箱里瞅瞅,里面的門卡還真不少,這真是一項貼心的服務。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很大,里面和附近都有賓館和酒店,入住的多是賭徒和游客。來來往往的哪路神仙都有,有半夜走的,有早上入住的,這不,我們要出店,入店的已經排起了隊。由于是信用卡登記,酒店也不怕你損壞東西或者順手牽羊,快速結賬紙夾上已經寫得明明白白:如果有任何費用發生,我們將直接刷你的信用卡。這一招厲害吧?比監督、檢查房間厲害多了。信用卡這種無形的約束力隨處存在,讓你不得不做一個規規矩矩的人。
望了一眼不知道是上“早班”還是上“夜班”的賭客,徑直走向停車場,離開了拉斯維加斯。今天上午的目標是拉斯維加斯東北方向的錫安國家公園(ZionNationaI Park)——我們進入猶他州朝拜大峽谷的第一站。
在猶他、亞利桑那、科羅拉多和新墨西哥這四個州的領地上,受科羅拉多高原的影響,形成了這里獨特的地形地貌,有峽谷圓環之稱,世界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GrandCanyon)就位于其中。在大峽谷國家公園之下還有風格各異的眾多國家公園,錫安就是比較有特色的一個。
我們沿著15號公路北上,兩旁依然是廣袤而又荒涼的茫茫原野。進入猶他州地界,稍事休息,順便在游客服務中心拿些免費的宣傳材料。這時只見一位工人正在修飾猶他州的標牌。他背對著我,做得那樣一絲不茍,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存在。這里已經是高原了,空氣清冷,耳朵里嗡嗡的,有點兒像飛機下降時的感覺。
沿15號公路,過了圣喬治鎮,在16號公路出口接9號公路西線,就進入風景區了。海拔漸漸升高,嶄新的豐田佳美似乎也力不從心,發出無奈的轟鳴,只好眼睜睜看著一輛輛四輪驅動越野車揚長而去。兩旁的景色已經不一樣了,石頭多了起來,像什么呢?像面包,像蛋糕,在孩子的眼里多半都是吃的。沿著指示牌,我們漸漸深入大山深處,山勢越來越險峻,車輛也漸漸稀少。大約在上午十點多,我們來到了錫安國家公園入口。
門票一輛車20美元,不管你坐多少人。國家公園通票一年50美元,一年之內可以自由出入任何一處國家公園。由于我們還要去大峽谷國家公園,就毫不猶豫地買了通票。
進入公園,車行在深谷,兩邊是稀疏的灌木叢、緩緩流淌的小河、簡樸的牧場。車前方是藍天白云,白云漂浮,仿佛山在移動。車駛過小橋,進入公園的精華區域。據說在旅游旺季,這里是不能自駕車駛入的,只能坐公園提供的免費巴士進山游覽。我們左拐進入觀景路,蜿蜒曲折,曲徑通幽,真個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隨時給我們驚喜。兩旁均為高大雄偉的赤壁,可不是火燒的赤壁,而是原汁原味的紅色石壁,陽光下,白云間,紅色的峭壁造型各異,巉巖險峻。我們走走停停觀賞美景。路邊停車站不大,停滿了車,一隊人馬正整裝待發,看那行頭,估計是要走山野小路野營的。這里是攀巖者的樂園、露營者的天堂,冒險而又刺激。我們是過客,沒那份膽量和閑情。車一直開到路盡頭,來到思娜娃娃廟(TempIeOf Sinawava),幸虧有停車位,人氣也旺了許多。這里是處女河回旋的地方,河水冰冷刺骨,三三兩兩的人們沿著河岸上行,我們就在寬闊的鵝卵石河壩上走走。正午剛過,太陽卻已經不能全部照進峽谷了。一陣山風吹過,穿著皮衣的我仍然禁不住打了個冷顫。這里的最高海拔已經是2055米了,遠處山峰上的皚皚白雪覆蓋在紅色的石頭上,煞是好看。前方一條白色的冰帶像是從天上垂下,在半山腰折斷,據說這是一落差很大的瀑布,在夏天的時候很壯觀,可惜現在是冬天,看不見飛流從天而落的景致。俯身拾起一塊鵝卵石,冰冷;聞聞,濃郁的海草青苔味道,透出一股寒意。據說在1.5億年前,這里曾是淺海、沙洲及湖床,經過火山爆發后,火山的灰燼成為土地,增添許多顏色。后來沙漠風吹遍美西,吹到錫安,被風卷來的砂石,歷經數百萬年的風吹雨打,日積月累,一層泥壓一層泥,再又經過水中礦物質的黏合,而形成目前諸多的頁巖與砂巖,甚至還有恐龍足跡與貝殼化石。我和孩子同時看中了一塊橢圓形鵝卵石,比雞蛋大一些,淺粉紅色的,仔細把玩,愛不釋手,這可是經過了千錘百煉的石頭啊!沒準兒這塊石頭是1.5億年前的石頭呢。
河谷背陰處有點兒冷,我們回到車里。驅車沿路返回,將剛才沒有看的景點——看過,每一處都不一樣,同中國一樣,都有很形象化的名字,就像公園的名字——錫安一樣,神圣、圣潔。遠處一座山峰,四周是一層層紅色的石頭,中間是白色,藍天白云之間,偶有薄霧繚繞,仙境一般,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肅然起敬,驚詫于美景,興奮于奇石。得意之際就忘形,倒車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邊道旁紅色的石頭,“喀嚓”一聲,“有石頭!”太太的驚呼已經來不及了。前輪胎外的車門處癟進去一塊,情緒一落千丈。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沒有買保險?原來準備在這里走走山野小路,此時興致全無。車里面氣氛凝固,誰也不說話。我只顧悶頭開車,打電話請教朋友,朋友說“沒關系,報告給租車公司就行了,車能開吧?馬上報告給租車公司,時間、地點、損壞部位和程度。還車后,租車公司將車送修車廠,賬單寄到府上,信用卡信息在他手上,跑不掉的。”
時間醫治一切大小創傷。小情況,沒有什么了不起,人沒事就好。漸漸的,我們又“活”過來了。沿著觀景路出來,右拐上9號公路,向公園出口駛去。出了公園大門,只有一條路,怎么也沒有看見9號西線公路,開呀開,竟然出現接上15號公路的標志。不好,我們怎么原路退回了呢?的確沒有看見9號西線標志呀。只好沿原路返回,走啊走啊,又來到了公園入口,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入口處一問才明白:9號公路從公園穿過,也就是說,要想走9號公路,必須進入公園,必須再交20美元。幸虧我們買的是通票,可以免費再一次進入公園。
沿著9號公路西線,來到觀景路,不要左拐,直行即可。這里又別有洞天,公路在半山腰盤旋,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深谷,對面是變化多端的山色,想看又不敢,緊張啊。前面車都停下了,原來要進入隧道,單行的。對面的景色太漂亮了,可是你不能停車,更不能照相,只能快速一瞥,真是比不給我們看還難受。隧道里面黑手乎的,間或有一扇透亮的窗戶,隧道很長,出了隧道不久,來到了公園的西邊出口,出了公園。說來也怪,一離開公園,景色完全不同了,巨石陡然消失了,代之以高原的遼闊。這與我游漓江的感覺一模一樣。泛舟漓江,青山亭亭玉立,江水九曲回旋。上岸不遠,那樣的景致就消失了。大自然真是神奇。
途經鮑威爾湖
車在高原的戈壁上飛馳,除了車還是車,再無一個活物。沒有廁所,沒有加油站,也沒有飯店,要是有緊急情況,后果難以設想。想趕在太陽下山之前,一睹鮑威爾湖(Powell)的風采,車速以145公里的速度狂奔,開得正得意,突然看見警車在攔截車輛,估計是抓超速的,荒郊野外竟然有警察出沒。一面小心駕駛,一面心里覺得更安全更有依靠。我不敢再大意,再說129公里的時速也不慢。西部就是廣大,有一段路,手放在方向盤上不動,筆直的路開了大約半個小時。
9號公路結束,接89號南線,到了卡那,這是去大峽谷北沿的一個大鎮。冬季大峽谷北沿大雪封山,關閉。我們沿89號公路直奔鮑威爾湖,還有葛蘭(Glen)大壩。葛蘭大壩高216米,1963年建成,是美國第二大壩,僅比排名第一的胡佛大壩(HooverDam)矮兩米。它向全美15個州輸送電力,同時為科羅拉多、猶他、新墨西哥及懷俄明等州貯存豐富的水源。1935年建成的胡佛大壩形成的水庫,稱米德湖(Mead),在大峽谷西端。?963年建成的葛蘭大壩形成鮑威爾湖,成為大峽谷東邊新的一處景點。這一東一西兩大壩之間,囊括大峽谷最精彩的主體。鮑威爾湖是為紀念那位第一個漂流此河并建議開發水利建設的先驅而命名的。它的面積是米德湖的兩倍多,有各種紅色砂巖、石拱、峽谷和萬頃碧波,其風景遠勝米德湖,已成為美國西南部的主要國家度假區。
風馳電掣趕到葛蘭大壩,最后一縷夕陽柔柔地撫慰著紅石、碧水、拱橋,空靈、寂靜、深邃。來到大壩前,俯瞰大壩,的確氣勢恢弘。大壩上寬下窄,壩底的水呈深藍色,隱隱約約能聽到水聲。高高的大壩旁,是寬闊的湖面,窮望于群山之中。湖水,藍色,靜靜的,紋絲不動,像一位深藏不露的絕代高手,只有大壩下面的小溪在提醒人們它昔日的桀驁不馴、雷霆萬鈞。
保安說不可以帶相機、背包,進去還要全身檢查,可不是嘛,這可是重點保護區域。大壩要是被恐怖分子破壞了,那還得了,拉斯維加斯、洛杉磯幾百萬人喝什么?在門口我注意到設立了幾個特別的牌子,特別提示你進入保護區域,武器、刀具、背包、錢包、酒精等不得帶入。
退出保護區域后,抓緊時間拍了幾張照片,天色就黯淡下去了,湖區隱藏在夜幕之中了。
離開湖區,不遠就是湖邊的小鎮佩奇(page),上世紀70年代才興起的小鎮。估計是伴隨葛蘭大壩而興起的。
晚上我們就住在這里的一家小旅館。這里距離大峽谷大約130多公里。
偌大的酒店似乎沒有什么人,只有一位年輕小伙子在值班。我們將網上預訂房間的訂單遞給他,很快就辦好了入住手續。“要是我們不預訂,現在有房間嗎?”“有。”“價格呢?”“和你預訂的價格一樣。”要不是旺季高峰時刻,看來不需要預訂,以免失去選擇的自由。
繞道來到另外一幢樓,依然是空無一人,心里有點兒嘀咕。用門卡打開樓門,一股刺鼻的煙味撲面而來,糟糕。我們找到房間號,里面還算干凈,也沒有煙味。將車開到樓下,將吃的、喝的、用的搬上樓,胡亂吃了些東西。孩子不干了,吵著要吃麥當勞,幸虧山腳下就有一家。
旅館是三層樓房,建在山頂上,視野極佳。站在陽臺上,就能俯瞰整個鮑威爾湖區,大壩、拱橋、電站,燈火輝煌,盡收眼底。我們從旅館后身的小路穿過小山坡,來到麥當勞。里面只有一家人在吃東西。孩子吃著,我則環視全球標準化的店面、設施,真是佩服麥當勞公司,在這荒郊野外,一點也不含糊,與紐約曼哈頓任何一家麥當勞一樣水準。
吃飽了,三人沿公路往回走,只有我們三人,偶爾有車快速經過。我們有點兒害怕,好在路燈明亮。上了山就是旅館,店鋪也多了起來,時候還早,我們想看看佩奇的小鎮風情,可是除了偶爾不知道從哪里竄出的一對對年輕人以外,沒有像我們這樣的閑人。店鋪除了旅館就是加油站、食品店,沒有什么可逛的。回旅館吧,早點休息,明天還要起大早。
回到旅館,依稀記得入口處有一“intemetaCCeSS(網吧)”的字樣。來到服務臺,果然有一單間,有兩位年輕人在上網。只有一臺電腦,“怎么收費?”“每分鐘兩手。”十分鐘就是兩美元,一個小時12美元,瘋了!網絡如此普及的今天,這里竟然是這樣的光景,讓我很詫異。剛從國內回來, 網吧的收費才一小時兩元人民幣。算了,不上網了。
天下起了小雨,淅淅瀝瀝的。我到樓下車里去取點兒東西,突然聽見樓上房間傳來說話的聲音,仔細一聽,竟然是京味十足的漢語!
我忍不住笑了,唉,這年頭,還有碰不到中國人的地方嗎?
風雨雪霧大峽谷
早上六點起床,雨還在下。
在樓下吃完旅館提供的免費早餐,將門卡交還服務臺。
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我們離開了佩奇小鎮,踏上了南下大峽谷的路程。
煙雨朦朧,霧越來越大,前方幾米都看不清,更別說遠眺美麗的鮑威爾湖了。
人生路不熟,我們不得不放慢速度。
濃霧漸漸消散了,雨卻越來越大,打在車上“嘩嘩”直響。冒著大雨,來到一處加油站。出了新澤西,加油幾乎都是自己動手,一回生,二回熟, 自己動手還挺熟練。突然發現,柴油和汽油的按鈕并排在一起,要是按錯了可不得了,聞聞,還好,是汽油味道。
加滿油,我們正式向大峽谷進發。雨小了,霧也散去了。
車奔馳在高原上,空曠寂寥,一望無際,對面偶爾有車呼嘯而過,一切又歸于沉寂,孤單無助的感覺襲上心頭。
路旁的灌木叢在狂風中搖曳,車子也有些不穩,似乎要飄起來。狂風中,烏云快速移動,不一會兒就布滿了天空,低低的,沉沉的,就像一個巨大的烏黑罩子扣在大地上,讓人透不過氣來,只在天際透出一絲亮光,讓人感覺有點兒希望,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在電影上看過的亞利桑那州的龍卷風,“世界末日估計就是這個樣子吧?”太太有點兒害怕,我也有同感。人一害怕就胡思亂想:要是車突然熄火了,該怎么辦呢?連忙把手機掏出來一看,根本就沒有信號!只是孩子處于半睡眠狀態,對車窗外的暴風雨毫無知覺。前后左右
科羅拉多大峽谷示窟圖依然是一輛車也沒有,這時最大的愿望竟然是:前后有車。
偶爾過來一輛車,讓我們興奮不已,心里踏實多了。
烏云隨狂風漂移,從山頂掠過。風小了,雨停了,天上的云也沒有那么厚重了,一半是云一半是山的景色還是很有意境的,先拍下來,回家再慢慢欣賞吧。也許天氣會變好了,心中充滿了企盼。
車向前疾駛,將一望無際的高原拋在身后,進入了盤旋的山路。“世上本沒有路”,這路,活生生從山中劈開,險峻、陡峭,修這路可不容易啊。正要下坡,突然,車子鉆進了濃霧里,幾乎什么都看不見,口下得我一身冷汗。小心翼翼往前開,突然又豁然開朗,蒼茫大地盡收眼底。驚魂暫定,拐彎之處,回首眺望,原來我們是從山間的云層中穿出來的!壯觀吧?
沿89號公路南下,接64號公路西線。太陽終于將云層驅散,開始普照大地,濕漉漉的馬路上白花花一片,刺得人睜不開眼。對面山谷中升起一道彩虹,與層巒疊嶂的大山交相輝映。雨過天晴,我們也是神清氣爽啊。將車停在路中間,遠眺前后,視野之中不見一車。可是等我們坐在車里照完相,一輛車已經到了近前,車速太快了。
路旁出現了觀景區域,峽谷的雛形已經出現了。
太陽被云擋住了,灰蒙蒙的,又下起了小雨。
當我們來到大峽谷的沙漠景觀之路(DesertView)的時候,一下子就被那壯觀的景色吸引住了。風雨交加中,游客興致不減,心中只好暗自祈禱:老天爺開眼,我們來一趟可是不容易啊。
路上連續幾輛旅行大巴,估計是無功而返,想起來就掃興。跟團可不像自己開車,時間是卡死的,到點就得離開。開車自駕游就這點兒好處,自由度大些,等一等也許天就放晴了呢,一路上不是什么天氣都趕上了嘛,總不能獨缺晴天吧?可是天不遂人愿,雨越下越大,絲毫沒有歇息的意思。風雨中,我們來到了大峽谷國家公園南沿入口。入口處正在整修,公園并沒有因為這樣的天氣而關閉。管理人員還在一個勁兒地招呼那些猶豫不決的車輛快點進去。我將通票一亮,她遞給我一張大峽谷的詳細地圖,就放我們進去了。
進入公園,路右側隨時有觀景點。將車停在觀景臺,坐在車里就可以俯瞰美景。可是今天卻什么也看不見。我下了車,山口風大,似乎要把人吹走,雨打在臉上冰冷生疼。紅色的石頭上覆蓋著零星的積雪,在霧中若隱若現,仙境一般,別有一番情趣。游客們來了走,走了來,就在我照相這會兒功夫就換了幾撥。我們也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有景點就停車,到此一游嘛,不能怕麻煩。
就這樣走走停停,我們終于來到了大峽谷村。雨還在下個不停。風雨交加,人卻不見少,車位依然很緊張。要知道,每年到大峽谷的游客超過五百萬,平均每天一萬八千多人,惡劣的天氣也擋不住好奇的游客。將車開到一幢有人進進出出的房子跟前,先讓太太和孩子下車,我到處找停車位,繞了幾圈,好不容易才在路邊把車停好。雨小多了,翻過一個緩緩的山坡,就是觀景路。腳下云遮霧繞、深不見底,正前方是一片云海,兩側是陡峭的山壁,迎風搖曳的松樹,零星的積雪,在云霧中若隱若現。通往山下的碎石小路被雨沖刷得干干凈凈,往山下延伸,消失在云霧之中,光潔的小道除了幾片落葉,似乎沒有人的足跡。這樣的天氣往山下走,需要勇氣。我站在崖邊,雙腳不自覺地發軟。
海拔超過2100米的山巔上,大風卷走殘云,將雨也一同帶走。正午時分,奇跡般的,雨停了,天氣晴朗了。人們紛紛從房間里涌出來,沿著護欄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大峽谷的雄姿。
濃霧漸漸散去,大峽谷像一幅巨大的畫軸在我們面前一點點展開。深深的峽谷從遠方伸展過來,從腳下蜿蜒而去。科羅拉多河像一條深深嵌進高原基巖之中的銀色緞帶,回旋蜿蜒,薄霧繚繞,這緞帶似乎在隨風起舞。自谷底向上,懸崖壁立,驚心動魄。站在峽谷之巔,放眼望去,平坦遼闊的科羅拉多高原中間幾條巨大的裂痕,一望無際,雄偉壯觀。這就是科羅拉多河的杰作,硬生生地從高原上切出陡直的大峽谷,最深處達1800米,縱向延伸約350公里,橫向兩岸崖壁間距6—29公里,谷底水面最窄處僅120米。峽谷像一個碩大的空洞,狂風暴雨仿佛被吸進谷底,消失于無形之中,這就是力量,這就是震撼,這就叫不怒而威。站在大峽谷的邊緣,頓感超凡脫俗,對大自然的造化充滿敬畏。倚欄遠眺,只見大地起伏、斷裂、切割,神奇之手縱橫捭闔;居高臨下,只見溝壑蜿蜒、巨石林立,宛如俯瞰沙盤,恍如君臨天下。
就是這樣的大自然杰作,直至美國內戰時期,還鮮為人知。1869年,內戰老兵、熱愛科學和探險的約翰·韋斯利·鮑威爾(JohnWesleyPowell)進行第一次漂流發現大峽谷。1880年起大峽谷地區開始發展畜牧業,到1890年,這里尚是高山草原,有10萬頭牛、25萬只羊在這里放牧。1906年成立大峽谷自然保護區,旅游業漸占主導地位。1901年,鐵路修到南岸,使之迅速發展。1919年成為國家公園。今天,我們開著車就能看到這樣的景色,真是滿懷感激啊!
寒風凜冽,擋不住人們對大自然造化的向往。可是,數碼相機凍了,鏡頭伸不出來了,藏在懷里也不行。持相機的手也凍得不聽使喚了。我們趕回游客休息大廳,燃著熊熊大火的壁爐前擠滿了取暖的人。屋子里很暖和,許多人在買印第安人制作的工藝品。
暖和過來之后,我們又來到峽谷邊緣,沿著護欄欣賞大峽谷的雄姿。
這時,霧完全散去,對面的巖壁清晰可見,北岸似乎近在咫尺。
切割后裸露的巖壁,頂上是白色的積雪,下面是各種不同顏色的巖層,每一巖層記錄著不同年代的地質形態。據考證,從3億年到1億年前的漫長時間內,科羅拉多高原處在一片淺海或海邊的瀉湖、港灣的環境之中,從白堊紀末期開始至今,這里地殼發生抬升,使得海水從此退去。在長期的地殼抬升作用之下,逐漸形成今日的高原地貌。大約1200萬年前,由于高原繼續隆起,加上流經其上的科羅拉多河,開始了漫長歲月的切割侵蝕,且反復進行,終于造就了今日所見的;仕麗景致。大峽谷自下而上總共記錄了20億年的地質史。從幾千億年前的花崗巖、片麻巖到近期各個地質時代的巖層(最年輕的火山巖形成時間僅有1000年),都清晰地以近乎水平地逐層顯露在外,層層疊疊,宛若一本碩大的畫冊。各巖層色彩各異,粉紅、黃、藍、乳白、紫紅……五彩斑斕,變幻莫測,構成了一幅雄偉;隆觀的自然畫卷。煙雨朦朧之中,懸崖、峭壁、險峰、奇石,為大峽谷平添了幾分神秘與秀美。這就叫滄海桑田,這就叫海枯石爛。
除了會說話的石頭,大峽谷還有許多活生生的動植物。由于峽谷的高落差,由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帶,在地表就如同赤道到極地的變化一般,這樣廣泛的氣候范疇以及不同土壤所形成的豐富的生物群,是大峽谷奉獻給人類的又一項珍貴資源。
大峽谷中大約有100余種鳥類、60余種哺乳類和各種爬蟲類及兩棲類動物。在峽谷中翱翔的既有巨型鷹鷲科猛禽,也有世界上體型最小、大約只重8克的蜂鳥。蜂鳥的羽毛泛著金屬的光芒,隨著陽光改變色澤,和大峽谷的多變巖層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于科羅拉多河的隔絕,峽谷兩岸的動植物有很大的差異。就以松鼠為例,仔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北岸松鼠是金色腹部、白色尾巴,而南岸松鼠是白色腹部、黑色尾巴,顏色深淺正好相反。再說植被,北岸穿過凱泰伯(Kaitab)國家森林,完全是北歐的森林草原風光,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約660毫米。南岸也有片森林,但這里年均降雨量僅400毫米,所以不是北岸那種喜陰的冷杉,而是耐旱的松柏,矮矮的,匍匐在干涸的石山上。
當然,這些不可能都是我親自考察的,有些是從大峽谷公園內介紹景點的解說牌和旅游手冊中搬來的。景點解說牌上,除了文字說明,還畫出游人從所處位置能看到的巖層的剖面圖,一一標出不同巖層的名稱、特點和形成年代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特定的形狀和顏色。時間充裕的話,盡管慢慢看吧,絕對科普,不像國內的景點,先取一個漂殼的名字,再演繹一段動人的神話傳說,諸如“猴子觀海”、“神女峰”啊什么的。我發現美國的公園都很注重教育功能,人文為主的不用講,純景觀的也不例外。上次去緬因州的阿凱迪亞國家公園,公園就有許多的興趣小組供游客免費參加,例如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海邊識貝殼活動。大峽谷也有,可是天氣和時間都不允許,只好以后再說。正因如此,才有“再說”,許多人都是回頭客,至少我希望能夠再來三次:春、夏、秋。增長見識,才不枉“行萬里路”。
不知不覺間,云霧從山后升起,慢慢向上移動,展開的畫卷要一點點地合上……我們趕快照相、照相、照相,不然就來不及了。不大功夫,大峽谷又隱藏在濃霧之中了。這時下起雨來,夾著小冰點,打在人臉上生疼生疼的。我們依依不舍,告別了大峽谷回到游客休息大廳,選購喜歡的紀念品。
印第安人手工制作的工藝品很是精美,羽毛掛件、箭桿、陶器、木雕、石頭、布藝、貝雕等應有盡有,可惜很貴,署名的陶器作品好的差不多都在100美元以上。我看上一頂全牛皮手工縫制的牛仔帽,要150美元,拿在手里把玩良久,最后還是沒有舍得買下。孩子倒是不管那么多,挑了一袋花花綠綠的石子兒叫我們交錢,7美元一袋。
外面下起雪來了,我們還要趕回拉斯維加斯,還有450多公里的路呢,只好速戰速決,匆匆離開了大峽谷村。車在風雪中漸行漸遠,心中雖然有點兒遺憾,還是十分慶幸。從早上出發,一路上風、霜、雪、雨、烏云、彩虹都碰上了,這種體驗前所未有;這種天氣,竟然還讓我們看了足足一個半小時的大峽谷的尊容,真該謝天謝地了。要是雨一直下個不停,一直大霧彌漫,那可真是白來一趟了。冬天的大峽谷,霧中的大峽谷,別有一番風情。
下次還來,應該是春季或者夏季,最好是秋季。最好不安排在冬季。為什么呢?寫這篇游記的時候,南加州、內華達一帶遭遇罕見暴風雪連續襲擊,從一月初到一月中旬,最深處積雪厚達三米,引起滑坡、雪崩,數百游客被困,十多人死亡。為防萬一,還是不冒險的好。
一位美國總統曾說:凡到美國的人一定要去看看西部的大峽谷,否則就不能算到過美國。
我也算到過美國了。 朝拜大峽谷 雷 濤
新英格蘭的紅葉,漸次凋零,告別短暫的燦爛,進入了漫漫的冬季。
躁動的心也漸漸平靜下來,剛到美國時的那種如饑似渴地要把各種美景統統吸入的胃口漸漸飽和。特別是上個月賞楓歸來,感覺竟然是隱隱有點掃興,楓葉還是那樣紅,景色還是那樣美,旅途還是那樣出入平安,天遂人愿,可是就是覺得缺點什么。
由北到南,緬因、新罕布希爾,麻州。康州。羅得島、紐約、新澤西。賓州、馬里蘭州、佛吉尼亞、西佛吉尼亞、華盛頓,美國東北部幾個州差不多走遍了,紅葉,池塘、湖泊、草坪、牧場,林中人家、豪門禁苑、學府重鎮,滿是人工雕飾的痕跡,精致而又細膩。春天的草香,勾起兒時的記憶;秋天的落葉,撩起縷縷鄉愁。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際云卷云舒,人就像那修整整齊的草坪,平平的、軟軟的,香香的;就像那片片落葉,輕輕的、柔柔的。潤潤的;人性在舒適、甜美、平淡,小家。自我中漸漸沉睡,似乎忘卻了什么是大氣、粗獷、雄渾,原始、天然,震撼。血性、剛烈和豪邁。
“美國的風景,東部稍微值得一看的是尼亞加拉瀑布,其余的都在西部。”有人這樣說。攤開地圖,動了去西部看看的念頭。
錫安國家公園
早上七點,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將門卡投在電梯出口的快速結賬箱里。好奇地往箱里瞅瞅,里面的門卡還真不少,這真是一項貼心的服務。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很大,里面和附近都有賓館和酒店,入住的多是賭徒和游客。來來往往的哪路神仙都有,有半夜走的,有早上入住的,這不,我們要出店,入店的已經排起了隊。由于是信用卡登記,酒店也不怕你損壞東西或者順手牽羊,快速結賬紙夾上已經寫得明明白白:如果有任何費用發生,我們將直接刷你的信用卡。這一招厲害吧?比監督、檢查房間厲害多了。信用卡這種無形的約束力隨處存在,讓你不得不做一個規規矩矩的人。
望了一眼不知道是上“早班”還是上“夜班”的賭客,徑直走向停車場,離開了拉斯維加斯。今天上午的目標是拉斯維加斯東北方向的錫安國家公園(ZionNationaI Park)——我們進入猶他州朝拜大峽谷的第一站。
在猶他、亞利桑那、科羅拉多和新墨西哥這四個州的領地上,受科羅拉多高原的影響,形成了這里獨特的地形地貌,有峽谷圓環之稱,世界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GrandCanyon)就位于其中。在大峽谷國家公園之下還有風格各異的眾多國家公園,錫安就是比較有特色的一個。
我們沿著15號公路北上,兩旁依然是廣袤而又荒涼的茫茫原野。進入猶他州地界,稍事休息,順便在游客服務中心拿些免費的宣傳材料。這時只見一位工人正在修飾猶他州的標牌。他背對著我,做得那樣一絲不茍,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存在。這里已經是高原了,空氣清冷,耳朵里嗡嗡的,有點兒像飛機下降時的感覺。
沿15號公路,過了圣喬治鎮,在16號公路出口接9號公路西線,就進入風景區了。海拔漸漸升高,嶄新的豐田佳美似乎也力不從心,發出無奈的轟鳴,只好眼睜睜看著一輛輛四輪驅動越野車揚長而去。兩旁的景色已經不一樣了,石頭多了起來,像什么呢?像面包,像蛋糕,在孩子的眼里多半都是吃的。沿著指示牌,我們漸漸深入大山深處,山勢越來越險峻,車輛也漸漸稀少。大約在上午十點多,我們來到了錫安國家公園入口。
門票一輛車20美元,不管你坐多少人。國家公園通票一年50美元,一年之內可以自由出入任何一處國家公園。由于我們還要去大峽谷國家公園,就毫不猶豫地買了通票。
進入公園,車行在深谷,兩邊是稀疏的灌木叢、緩緩流淌的小河、簡樸的牧場。車前方是藍天白云,白云漂浮,仿佛山在移動。車駛過小橋,進入公園的精華區域。據說在旅游旺季,這里是不能自駕車駛入的,只能坐公園提供的免費巴士進山游覽。我們左拐進入觀景路,蜿蜒曲折,曲徑通幽,真個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隨時給我們驚喜。兩旁均為高大雄偉的赤壁,可不是火燒的赤壁,而是原汁原味的紅色石壁,陽光下,白云間,紅色的峭壁造型各異,巉巖險峻。我們走走停停觀賞美景。路邊停車站不大,停滿了車,一隊人馬正整裝待發,看那行頭,估計是要走山野小路野營的。這里是攀巖者的樂園、露營者的天堂,冒險而又刺激。我們是過客,沒那份膽量和閑情。車一直開到路盡頭,來到思娜娃娃廟(TempIeOf Sinawava),幸虧有停車位,人氣也旺了許多。這里是處女河回旋的地方,河水冰冷刺骨,三三兩兩的人們沿著河岸上行,我們就在寬闊的鵝卵石河壩上走走。正午剛過,太陽卻已經不能全部照進峽谷了。一陣山風吹過,穿著皮衣的我仍然禁不住打了個冷顫。這里的最高海拔已經是2055米了,遠處山峰上的皚皚白雪覆蓋在紅色的石頭上,煞是好看。前方一條白色的冰帶像是從天上垂下,在半山腰折斷,據說這是一落差很大的瀑布,在夏天的時候很壯觀,可惜現在是冬天,看不見飛流從天而落的景致。俯身拾起一塊鵝卵石,冰冷;聞聞,濃郁的海草青苔味道,透出一股寒意。據說在1.5億年前,這里曾是淺海、沙洲及湖床,經過火山爆發后,火山的灰燼成為土地,增添許多顏色。后來沙漠風吹遍美西,吹到錫安,被風卷來的砂石,歷經數百萬年的風吹雨打,日積月累,一層泥壓一層泥,再又經過水中礦物質的黏合,而形成目前諸多的頁巖與砂巖,甚至還有恐龍足跡與貝殼化石。我和孩子同時看中了一塊橢圓形鵝卵石,比雞蛋大一些,淺粉紅色的,仔細把玩,愛不釋手,這可是經過了千錘百煉的石頭啊!沒準兒這塊石頭是1.5億年前的石頭呢。
河谷背陰處有點兒冷,我們回到車里。驅車沿路返回,將剛才沒有看的景點——看過,每一處都不一樣,同中國一樣,都有很形象化的名字,就像公園的名字——錫安一樣,神圣、圣潔。遠處一座山峰,四周是一層層紅色的石頭,中間是白色,藍天白云之間,偶有薄霧繚繞,仙境一般,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肅然起敬,驚詫于美景,興奮于奇石。得意之際就忘形,倒車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邊道旁紅色的石頭,“喀嚓”一聲,“有石頭!”太太的驚呼已經來不及了。前輪胎外的車門處癟進去一塊,情緒一落千丈。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沒有買保險?原來準備在這里走走山野小路,此時興致全無。車里面氣氛凝固,誰也不說話。我只顧悶頭開車,打電話請教朋友,朋友說“沒關系,報告給租車公司就行了,車能開吧?馬上報告給租車公司,時間、地點、損壞部位和程度。還車后,租車公司將車送修車廠,賬單寄到府上,信用卡信息在他手上,跑不掉的。”
時間醫治一切大小創傷。小情況,沒有什么了不起,人沒事就好。漸漸的,我們又“活”過來了。沿著觀景路出來,右拐上9號公路,向公園出口駛去。出了公園大門,只有一條路,怎么也沒有看見9號西線公路,開呀開,竟然出現接上15號公路的標志。不好,我們怎么原路退回了呢?的確沒有看見9號西線標志呀。只好沿原路返回,走啊走啊,又來到了公園入口,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入口處一問才明白:9號公路從公園穿過,也就是說,要想走9號公路,必須進入公園,必須再交20美元。幸虧我們買的是通票,可以免費再一次進入公園。
沿著9號公路西線,來到觀景路,不要左拐,直行即可。這里又別有洞天,公路在半山腰盤旋,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深谷,對面是變化多端的山色,想看又不敢,緊張啊。前面車都停下了,原來要進入隧道,單行的。對面的景色太漂亮了,可是你不能停車,更不能照相,只能快速一瞥,真是比不給我們看還難受。隧道里面黑手乎的,間或有一扇透亮的窗戶,隧道很長,出了隧道不久,來到了公園的西邊出口,出了公園。說來也怪,一離開公園,景色完全不同了,巨石陡然消失了,代之以高原的遼闊。這與我游漓江的感覺一模一樣。泛舟漓江,青山亭亭玉立,江水九曲回旋。上岸不遠,那樣的景致就消失了。大自然真是神奇。
途經鮑威爾湖
車在高原的戈壁上飛馳,除了車還是車,再無一個活物。沒有廁所,沒有加油站,也沒有飯店,要是有緊急情況,后果難以設想。想趕在太陽下山之前,一睹鮑威爾湖(Powell)的風采,車速以145公里的速度狂奔,開得正得意,突然看見警車在攔截車輛,估計是抓超速的,荒郊野外竟然有警察出沒。一面小心駕駛,一面心里覺得更安全更有依靠。我不敢再大意,再說129公里的時速也不慢。西部就是廣大,有一段路,手放在方向盤上不動,筆直的路開了大約半個小時。
9號公路結束,接89號南線,到了卡那,這是去大峽谷北沿的一個大鎮。冬季大峽谷北沿大雪封山,關閉。我們沿89號公路直奔鮑威爾湖,還有葛蘭(Glen)大壩。葛蘭大壩高216米,1963年建成,是美國第二大壩,僅比排名第一的胡佛大壩(HooverDam)矮兩米。它向全美15個州輸送電力,同時為科羅拉多、猶他、新墨西哥及懷俄明等州貯存豐富的水源。1935年建成的胡佛大壩形成的水庫,稱米德湖(Mead),在大峽谷西端。?963年建成的葛蘭大壩形成鮑威爾湖,成為大峽谷東邊新的一處景點。這一東一西兩大壩之間,囊括大峽谷最精彩的主體。鮑威爾湖是為紀念那位第一個漂流此河并建議開發水利建設的先驅而命名的。它的面積是米德湖的兩倍多,有各種紅色砂巖、石拱、峽谷和萬頃碧波,其風景遠勝米德湖,已成為美國西南部的主要國家度假區。
風馳電掣趕到葛蘭大壩,最后一縷夕陽柔柔地撫慰著紅石、碧水、拱橋,空靈、寂靜、深邃。來到大壩前,俯瞰大壩,的確氣勢恢弘。大壩上寬下窄,壩底的水呈深藍色,隱隱約約能聽到水聲。高高的大壩旁,是寬闊的湖面,窮望于群山之中。湖水,藍色,靜靜的,紋絲不動,像一位深藏不露的絕代高手,只有大壩下面的小溪在提醒人們它昔日的桀驁不馴、雷霆萬鈞。
保安說不可以帶相機、背包,進去還要全身檢查,可不是嘛,這可是重點保護區域。大壩要是被恐怖分子破壞了,那還得了,拉斯維加斯、洛杉磯幾百萬人喝什么?在門口我注意到設立了幾個特別的牌子,特別提示你進入保護區域,武器、刀具、背包、錢包、酒精等不得帶入。
退出保護區域后,抓緊時間拍了幾張照片,天色就黯淡下去了,湖區隱藏在夜幕之中了。
離開湖區,不遠就是湖邊的小鎮佩奇(page),上世紀70年代才興起的小鎮。估計是伴隨葛蘭大壩而興起的。
晚上我們就住在這里的一家小旅館。這里距離大峽谷大約130多公里。
偌大的酒店似乎沒有什么人,只有一位年輕小伙子在值班。我們將網上預訂房間的訂單遞給他,很快就辦好了入住手續。“要是我們不預訂,現在有房間嗎?”“有。”“價格呢?”“和你預訂的價格一樣。”要不是旺季高峰時刻,看來不需要預訂,以免失去選擇的自由。
繞道來到另外一幢樓,依然是空無一人,心里有點兒嘀咕。用門卡打開樓門,一股刺鼻的煙味撲面而來,糟糕。我們找到房間號,里面還算干凈,也沒有煙味。將車開到樓下,將吃的、喝的、用的搬上樓,胡亂吃了些東西。孩子不干了,吵著要吃麥當勞,幸虧山腳下就有一家。
旅館是三層樓房,建在山頂上,視野極佳。站在陽臺上,就能俯瞰整個鮑威爾湖區,大壩、拱橋、電站,燈火輝煌,盡收眼底。我們從旅館后身的小路穿過小山坡,來到麥當勞。里面只有一家人在吃東西。孩子吃著,我則環視全球標準化的店面、設施,真是佩服麥當勞公司,在這荒郊野外,一點也不含糊,與紐約曼哈頓任何一家麥當勞一樣水準。
吃飽了,三人沿公路往回走,只有我們三人,偶爾有車快速經過。我們有點兒害怕,好在路燈明亮。上了山就是旅館,店鋪也多了起來,時候還早,我們想看看佩奇的小鎮風情,可是除了偶爾不知道從哪里竄出的一對對年輕人以外,沒有像我們這樣的閑人。店鋪除了旅館就是加油站、食品店,沒有什么可逛的。回旅館吧,早點休息,明天還要起大早。
回到旅館,依稀記得入口處有一“intemetaCCeSS(網吧)”的字樣。來到服務臺,果然有一單間,有兩位年輕人在上網。只有一臺電腦,“怎么收費?”“每分鐘兩手。”十分鐘就是兩美元,一個小時12美元,瘋了!網絡如此普及的今天,這里竟然是這樣的光景,讓我很詫異。剛從國內回來, 網吧的收費才一小時兩元人民幣。算了,不上網了。
天下起了小雨,淅淅瀝瀝的。我到樓下車里去取點兒東西,突然聽見樓上房間傳來說話的聲音,仔細一聽,竟然是京味十足的漢語!
我忍不住笑了,唉,這年頭,還有碰不到中國人的地方嗎?
風雨雪霧大峽谷
早上六點起床,雨還在下。
在樓下吃完旅館提供的免費早餐,將門卡交還服務臺。
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我們離開了佩奇小鎮,踏上了南下大峽谷的路程。
煙雨朦朧,霧越來越大,前方幾米都看不清,更別說遠眺美麗的鮑威爾湖了。
人生路不熟,我們不得不放慢速度。
濃霧漸漸消散了,雨卻越來越大,打在車上“嘩嘩”直響。冒著大雨,來到一處加油站。出了新澤西,加油幾乎都是自己動手,一回生,二回熟, 自己動手還挺熟練。突然發現,柴油和汽油的按鈕并排在一起,要是按錯了可不得了,聞聞,還好,是汽油味道。
加滿油,我們正式向大峽谷進發。雨小了,霧也散去了。
車奔馳在高原上,空曠寂寥,一望無際,對面偶爾有車呼嘯而過,一切又歸于沉寂,孤單無助的感覺襲上心頭。
路旁的灌木叢在狂風中搖曳,車子也有些不穩,似乎要飄起來。狂風中,烏云快速移動,不一會兒就布滿了天空,低低的,沉沉的,就像一個巨大的烏黑罩子扣在大地上,讓人透不過氣來,只在天際透出一絲亮光,讓人感覺有點兒希望,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在電影上看過的亞利桑那州的龍卷風,“世界末日估計就是這個樣子吧?”太太有點兒害怕,我也有同感。人一害怕就胡思亂想:要是車突然熄火了,該怎么辦呢?連忙把手機掏出來一看,根本就沒有信號!只是孩子處于半睡眠狀態,對車窗外的暴風雨毫無知覺。前后左右
科羅拉多大峽谷示窟圖依然是一輛車也沒有,這時最大的愿望竟然是:前后有車。
偶爾過來一輛車,讓我們興奮不已,心里踏實多了。
烏云隨狂風漂移,從山頂掠過。風小了,雨停了,天上的云也沒有那么厚重了,一半是云一半是山的景色還是很有意境的,先拍下來,回家再慢慢欣賞吧。也許天氣會變好了,心中充滿了企盼。
車向前疾駛,將一望無際的高原拋在身后,進入了盤旋的山路。“世上本沒有路”,這路,活生生從山中劈開,險峻、陡峭,修這路可不容易啊。正要下坡,突然,車子鉆進了濃霧里,幾乎什么都看不見,口下得我一身冷汗。小心翼翼往前開,突然又豁然開朗,蒼茫大地盡收眼底。驚魂暫定,拐彎之處,回首眺望,原來我們是從山間的云層中穿出來的!壯觀吧?
沿89號公路南下,接64號公路西線。太陽終于將云層驅散,開始普照大地,濕漉漉的馬路上白花花一片,刺得人睜不開眼。對面山谷中升起一道彩虹,與層巒疊嶂的大山交相輝映。雨過天晴,我們也是神清氣爽啊。將車停在路中間,遠眺前后,視野之中不見一車。可是等我們坐在車里照完相,一輛車已經到了近前,車速太快了。
路旁出現了觀景區域,峽谷的雛形已經出現了。
太陽被云擋住了,灰蒙蒙的,又下起了小雨。
當我們來到大峽谷的沙漠景觀之路(DesertView)的時候,一下子就被那壯觀的景色吸引住了。風雨交加中,游客興致不減,心中只好暗自祈禱:老天爺開眼,我們來一趟可是不容易啊。
路上連續幾輛旅行大巴,估計是無功而返,想起來就掃興。跟團可不像自己開車,時間是卡死的,到點就得離開。開車自駕游就這點兒好處,自由度大些,等一等也許天就放晴了呢,一路上不是什么天氣都趕上了嘛,總不能獨缺晴天吧?可是天不遂人愿,雨越下越大,絲毫沒有歇息的意思。風雨中,我們來到了大峽谷國家公園南沿入口。入口處正在整修,公園并沒有因為這樣的天氣而關閉。管理人員還在一個勁兒地招呼那些猶豫不決的車輛快點進去。我將通票一亮,她遞給我一張大峽谷的詳細地圖,就放我們進去了。
進入公園,路右側隨時有觀景點。將車停在觀景臺,坐在車里就可以俯瞰美景。可是今天卻什么也看不見。我下了車,山口風大,似乎要把人吹走,雨打在臉上冰冷生疼。紅色的石頭上覆蓋著零星的積雪,在霧中若隱若現,仙境一般,別有一番情趣。游客們來了走,走了來,就在我照相這會兒功夫就換了幾撥。我們也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有景點就停車,到此一游嘛,不能怕麻煩。
就這樣走走停停,我們終于來到了大峽谷村。雨還在下個不停。風雨交加,人卻不見少,車位依然很緊張。要知道,每年到大峽谷的游客超過五百萬,平均每天一萬八千多人,惡劣的天氣也擋不住好奇的游客。將車開到一幢有人進進出出的房子跟前,先讓太太和孩子下車,我到處找停車位,繞了幾圈,好不容易才在路邊把車停好。雨小多了,翻過一個緩緩的山坡,就是觀景路。腳下云遮霧繞、深不見底,正前方是一片云海,兩側是陡峭的山壁,迎風搖曳的松樹,零星的積雪,在云霧中若隱若現。通往山下的碎石小路被雨沖刷得干干凈凈,往山下延伸,消失在云霧之中,光潔的小道除了幾片落葉,似乎沒有人的足跡。這樣的天氣往山下走,需要勇氣。我站在崖邊,雙腳不自覺地發軟。
海拔超過2100米的山巔上,大風卷走殘云,將雨也一同帶走。正午時分,奇跡般的,雨停了,天氣晴朗了。人們紛紛從房間里涌出來,沿著護欄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大峽谷的雄姿。
濃霧漸漸散去,大峽谷像一幅巨大的畫軸在我們面前一點點展開。深深的峽谷從遠方伸展過來,從腳下蜿蜒而去。科羅拉多河像一條深深嵌進高原基巖之中的銀色緞帶,回旋蜿蜒,薄霧繚繞,這緞帶似乎在隨風起舞。自谷底向上,懸崖壁立,驚心動魄。站在峽谷之巔,放眼望去,平坦遼闊的科羅拉多高原中間幾條巨大的裂痕,一望無際,雄偉壯觀。這就是科羅拉多河的杰作,硬生生地從高原上切出陡直的大峽谷,最深處達1800米,縱向延伸約350公里,橫向兩岸崖壁間距6—29公里,谷底水面最窄處僅120米。峽谷像一個碩大的空洞,狂風暴雨仿佛被吸進谷底,消失于無形之中,這就是力量,這就是震撼,這就叫不怒而威。站在大峽谷的邊緣,頓感超凡脫俗,對大自然的造化充滿敬畏。倚欄遠眺,只見大地起伏、斷裂、切割,神奇之手縱橫捭闔;居高臨下,只見溝壑蜿蜒、巨石林立,宛如俯瞰沙盤,恍如君臨天下。
就是這樣的大自然杰作,直至美國內戰時期,還鮮為人知。1869年,內戰老兵、熱愛科學和探險的約翰·韋斯利·鮑威爾(JohnWesleyPowell)進行第一次漂流發現大峽谷。1880年起大峽谷地區開始發展畜牧業,到1890年,這里尚是高山草原,有10萬頭牛、25萬只羊在這里放牧。1906年成立大峽谷自然保護區,旅游業漸占主導地位。1901年,鐵路修到南岸,使之迅速發展。1919年成為國家公園。今天,我們開著車就能看到這樣的景色,真是滿懷感激啊!
寒風凜冽,擋不住人們對大自然造化的向往。可是,數碼相機凍了,鏡頭伸不出來了,藏在懷里也不行。持相機的手也凍得不聽使喚了。我們趕回游客休息大廳,燃著熊熊大火的壁爐前擠滿了取暖的人。屋子里很暖和,許多人在買印第安人制作的工藝品。
暖和過來之后,我們又來到峽谷邊緣,沿著護欄欣賞大峽谷的雄姿。
這時,霧完全散去,對面的巖壁清晰可見,北岸似乎近在咫尺。
切割后裸露的巖壁,頂上是白色的積雪,下面是各種不同顏色的巖層,每一巖層記錄著不同年代的地質形態。據考證,從3億年到1億年前的漫長時間內,科羅拉多高原處在一片淺海或海邊的瀉湖、港灣的環境之中,從白堊紀末期開始至今,這里地殼發生抬升,使得海水從此退去。在長期的地殼抬升作用之下,逐漸形成今日的高原地貌。大約1200萬年前,由于高原繼續隆起,加上流經其上的科羅拉多河,開始了漫長歲月的切割侵蝕,且反復進行,終于造就了今日所見的;仕麗景致。大峽谷自下而上總共記錄了20億年的地質史。從幾千億年前的花崗巖、片麻巖到近期各個地質時代的巖層(最年輕的火山巖形成時間僅有1000年),都清晰地以近乎水平地逐層顯露在外,層層疊疊,宛若一本碩大的畫冊。各巖層色彩各異,粉紅、黃、藍、乳白、紫紅……五彩斑斕,變幻莫測,構成了一幅雄偉;隆觀的自然畫卷。煙雨朦朧之中,懸崖、峭壁、險峰、奇石,為大峽谷平添了幾分神秘與秀美。這就叫滄海桑田,這就叫海枯石爛。
除了會說話的石頭,大峽谷還有許多活生生的動植物。由于峽谷的高落差,由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帶,在地表就如同赤道到極地的變化一般,這樣廣泛的氣候范疇以及不同土壤所形成的豐富的生物群,是大峽谷奉獻給人類的又一項珍貴資源。
大峽谷中大約有100余種鳥類、60余種哺乳類和各種爬蟲類及兩棲類動物。在峽谷中翱翔的既有巨型鷹鷲科猛禽,也有世界上體型最小、大約只重8克的蜂鳥。蜂鳥的羽毛泛著金屬的光芒,隨著陽光改變色澤,和大峽谷的多變巖層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于科羅拉多河的隔絕,峽谷兩岸的動植物有很大的差異。就以松鼠為例,仔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北岸松鼠是金色腹部、白色尾巴,而南岸松鼠是白色腹部、黑色尾巴,顏色深淺正好相反。再說植被,北岸穿過凱泰伯(Kaitab)國家森林,完全是北歐的森林草原風光,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約660毫米。南岸也有片森林,但這里年均降雨量僅400毫米,所以不是北岸那種喜陰的冷杉,而是耐旱的松柏,矮矮的,匍匐在干涸的石山上。
當然,這些不可能都是我親自考察的,有些是從大峽谷公園內介紹景點的解說牌和旅游手冊中搬來的。景點解說牌上,除了文字說明,還畫出游人從所處位置能看到的巖層的剖面圖,一一標出不同巖層的名稱、特點和形成年代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特定的形狀和顏色。時間充裕的話,盡管慢慢看吧,絕對科普,不像國內的景點,先取一個漂殼的名字,再演繹一段動人的神話傳說,諸如“猴子觀海”、“神女峰”啊什么的。我發現美國的公園都很注重教育功能,人文為主的不用講,純景觀的也不例外。上次去緬因州的阿凱迪亞國家公園,公園就有許多的興趣小組供游客免費參加,例如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海邊識貝殼活動。大峽谷也有,可是天氣和時間都不允許,只好以后再說。正因如此,才有“再說”,許多人都是回頭客,至少我希望能夠再來三次:春、夏、秋。增長見識,才不枉“行萬里路”。
不知不覺間,云霧從山后升起,慢慢向上移動,展開的畫卷要一點點地合上……我們趕快照相、照相、照相,不然就來不及了。不大功夫,大峽谷又隱藏在濃霧之中了。這時下起雨來,夾著小冰點,打在人臉上生疼生疼的。我們依依不舍,告別了大峽谷回到游客休息大廳,選購喜歡的紀念品。
印第安人手工制作的工藝品很是精美,羽毛掛件、箭桿、陶器、木雕、石頭、布藝、貝雕等應有盡有,可惜很貴,署名的陶器作品好的差不多都在100美元以上。我看上一頂全牛皮手工縫制的牛仔帽,要150美元,拿在手里把玩良久,最后還是沒有舍得買下。孩子倒是不管那么多,挑了一袋花花綠綠的石子兒叫我們交錢,7美元一袋。
外面下起雪來了,我們還要趕回拉斯維加斯,還有450多公里的路呢,只好速戰速決,匆匆離開了大峽谷村。車在風雪中漸行漸遠,心中雖然有點兒遺憾,還是十分慶幸。從早上出發,一路上風、霜、雪、雨、烏云、彩虹都碰上了,這種體驗前所未有;這種天氣,竟然還讓我們看了足足一個半小時的大峽谷的尊容,真該謝天謝地了。要是雨一直下個不停,一直大霧彌漫,那可真是白來一趟了。冬天的大峽谷,霧中的大峽谷,別有一番風情。
下次還來,應該是春季或者夏季,最好是秋季。最好不安排在冬季。為什么呢?寫這篇游記的時候,南加州、內華達一帶遭遇罕見暴風雪連續襲擊,從一月初到一月中旬,最深處積雪厚達三米,引起滑坡、雪崩,數百游客被困,十多人死亡。為防萬一,還是不冒險的好。
一位美國總統曾說:凡到美國的人一定要去看看西部的大峽谷,否則就不能算到過美國。
我也算到過美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