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德國提前舉行聯邦議院選舉,但令人驚訝的是,聯盟黨和自民黨組成的反對派陣營與社民黨和綠黨的執政聯盟都沒能獲得多數票,基民盟領導人安吉拉·默克爾和現任總理格哈德·施羅德都宣稱贏得勝利,默克爾夫人說自己有責任組建政府,而施羅德也宣布“希望更換總理的人已慘遭失敗”,發誓要在未來幾年建立一個穩定政府。
令人納悶的是,在僅僅兩個星期前的民調中,默克爾所獲支持率比執政的社會民主黨領先23個百分點,大有氣吞山河之勢。但是隨著投票日的逼近,默克爾日益露出后勁不足之態,最后兩黨所得議席相差無幾。從某種程度上講,社民黨甚至超過了基民盟。
默克爾在選舉中出現了哪些失誤才導致如此的結果?首先,針對德國目前的經濟困境,她沒有提出具有號召力的改革政策,選舉的造勢運動也平淡無奇,缺乏吸引力。最關鍵的是,她打算起用的影子內閣財政部長基爾霍夫反倒給社民黨幫了忙?;鶢柣舴蚴俏粯O端自由化的法律專家,他力主實行激進的稅收改革。
這樣,基爾霍夫實際成了施羅德攻擊默克爾的好靶子。在選舉的沖刺階段,施羅德猛烈地攻擊這位教授的改革措施,認為這項改革是要摧毀德國的福利體制,損害每個普通德國人的利益。這樣的語言在德國民眾中引起了共鳴。
目前看來,兩大對手組建所謂的“大聯盟”也許可以解決爭端。但在選舉前后雙方領導人都堅決地反對這樣的制度安排。在德國歷史上,兩黨只有過一次合作的例子(1965-1969年)。施羅德表示可以考慮“大聯盟”,條件是得由他連任總理。基民盟當然不接受這一條件,認為默克爾夫人完全有資格出任總理。
一些專家開始猜測其他可能出現的聯盟形式。談論得比較多的是“交通燈聯盟”(紅綠燈聯盟),包括社民黨(紅色)、綠黨以及自由民主黨(黃色)。在這次選舉中,自由民主黨贏得了10.5%的非凡成績。但自民黨和社民黨是兩個價值觀念完全不同的政黨,自由民主黨主席已發表聲明暗示,自由民主黨不會與施羅德結盟。另一種可能是包括基民盟、自由民主黨和綠黨的聯盟。
無論建立什么樣的聯盟,這次選舉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首先,德國的兩大政黨在不斷地失去陣地,雙方都開出了戰后最糟的選舉成績之一,而小黨的選票加起來幾乎和兩大黨一樣多。其次,德國社會目前正處于嚴重分裂的狀態,多數德國人并沒有準備好接受真正的艱難改革,尤其失業率高的地區。
英國《經濟學家》把德國的選舉地圖同美國分裂為紅色與藍色地區相比:黑色的南部地區與紅色的北部和東部地區。南部的黑色是基民盟的顏色標志,經濟相對比較發達,而北部和東部的紅色則是社民黨的顏色標志,經濟相對比較落后。
根據德國憲法,如果選舉后的新議會三次都選不出總理,德國現任總統科勒將會制定一個少數派政府,政府領導人將是選舉中簡單多數領先政黨的領袖。但這樣的聯合政府勢必難以推動任何重大改革措施,而且聯盟也難以持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