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古籍卷帙浩繁。現代人要想進入古典中國,需要拜讀的書籍實在不少。比如,你要領略魏晉風度,則不可不讀《世說新語》;你要研究明末士風,又不可不讀《呻吟語》和《菜根譚》。
上海的張遠山先生博覽群書,于中學頗有心得。他將中國傳統古籍刪之又刪,向讀者鄭重推薦《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史記》和《莊子》五部經典。在他看來,廣大讀者如能圍繞這五部經典涵詠默會,必能窺見古典中國之堂奧,并重振我大中華文明之雄風。
遠山先生的見解,令我想起一件往事。我在大學讀書時,有位老教授對我說,《紅樓夢》、《史記》和《莊子》分別代表了古典中國文、史、哲的最高水平,值得一讀再讀。得老教授之鼓舞興作,我硬著頭皮啃完了《紅樓夢》和《莊子》,以及《史記》的若干重要章節。
依愚見,春秋戰國這一“軸心時代”的作品是特別值得重視的。其時百家爭鳴,各擅勝場,每家每派皆有其獨特的價值。遠山先生于此期僅選《莊子》一書,令我不免有些遺憾。誠然,《莊子》一書矯然不俗,不失為文明社會永遠有效的解毒劑,但《韓非子》、《老子》等書也別有洞天,不讀未免可惜。
韓非子是中國專制主義文化的祖師爺。不讀《韓非子》,現代人便無法洞悉古代帝王術的殘忍刻毒;相應的,不讀《老子》,也無法了解宰相術的曲折幽微。許多學者認為《老子》一書是帝王南面之術,而實際上歷代皇帝中踐行黃老之術者很少。道理很簡單,既然高高在上,誰不傾向于為所欲為呢?真正推崇黃老之術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們。宰相最希望皇帝“無為而治”,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只有這樣,宰相才有文章可做。再者,伴君如伴虎,宰相只有借助老子的“太極軟功”才能與君王周旋。
翻讀古典,貴在有恒。一年細心讀一兩本,積久便可培養文氣,高翥視域,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歷代書法家——蘇 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人稱“蘇學士”。一生仕宦坎坷,因卷入新舊黨爭而屢遭貶抑;又曾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陷入獄。少負才名,博通經史,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以詩文著稱于世,世稱“三蘇”。書畫造詣則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其書藝初臨“二王”,中年師法顏真卿、楊凝式等,晚年又學李北海(邕),復廣涉晉唐諸書家。如其自述所云:“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崩^承復有創新,終形成深厚樸茂的自身風格。其字重在寫“意”,寄情于“信手”所書之點畫,即所謂“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與其作文如“萬斛泉水不擇地而出”相類。執筆亦異于常人,為“側臥筆”,故其字多右斜而結體扁平稍肥,人稱“蘇體”。
蘇氏長于行、楷,筆法肉豐骨勁,恰如“大海風濤之氣”汪洋浩蕩,又似“古槎怪石之形”跌宕自然。黃庭堅謂其書早期姿媚瘦勁,中年圓勁工拙,晚年沉著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蘇)為第一”。明代胡應麟謂其“偏精獨詣,名家也;具范兼镕,大家也”。
存世作品較多,主要有《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羅池廟碑》、《赤壁賦》、《豐樂亭記》等。中年代表作《黃州寒食詩卷》為元豐五年(1082年)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郁蒼涼而兼曠達,用筆、墨色均隨語境跌宕起伏,心手相暢而幾近完美,人稱繼王羲之《蘭亭序帖》、顏真卿《祭侄稿帖》之后“天下第三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