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魯迅在1936年10月所寫《關(guān)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引章太炎1903年9月發(fā)表在《浙江潮》上的兩首詩。詩句悲憤填膺,溢于言表。其中一首是有關(guān)沈藎的,照錄如下:
獄中沈禹希見殺
不見沈生久,江湖知隱淪。蕭蕭悲壯士,今在易京門。魑魅羞爭焰,文章總斷魂。中陰當待我,南北幾新墳。
查閱《中國近代史詞典》,其中記載:“沈藎,字禹希,原名克誠。戊戌變法時,與譚嗣同、唐才常等交往……變法失敗后,留學(xué)日本。1900年春返回上海,與唐才常等共組正氣會,旋改名自立會,任干事,主持交通,出力甚大。隨后至武漢,致力自力軍運動,為右軍統(tǒng)領(lǐng),活動于湖北新堤。事敗后,赴上海,后潛往北京,從事反清活動。1903年因揭露《中俄密約》于報端,引發(fā)在東京的中國學(xué)生和國內(nèi)各階層群起反對,被逮捕杖殺?!?/p>
沈藎其人其事,至此我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但仍然有不夠明確之處。
(二)
讀1993年周雨著《大公報史》(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在《大公報初創(chuàng)時期的報紙?zhí)厣芬还?jié)中,我們有了更詳盡的且互為印證的材料。文中說:“1903年,新聞記者沈藎被清政府殘酷迫害致死,就是《大公報》揭露于世的?!?/p>
接著介紹了沈藎被捕和杖斃過程:沈藎潛居北京,應(yīng)聘擔任一家日本報紙的記者。1903年清廷與帝俄勾結(jié),商定出賣東三省及內(nèi)蒙古一帶路政、稅收及其他主權(quán)的《中俄密約》七條,沈藎從熟識的清廷親貴大臣處獲悉,發(fā)表在日本報紙上,引發(fā)群情洶涌。清廷惱羞成怒,于7月17日將沈藎逮捕。7月21日《大公報》在時事要聞欄中刊出這一消息,以后又連續(xù)報道,直到沈藎被殘酷地立斃杖下。
2002年6月17日是《大公報》創(chuàng)刊一百周年,作為獻禮,《大公報》香港館出版了《大公報一百周年報慶叢書》,共十冊,其中有《大公報新聞案例選》一冊,編入歷年的一些重要報道。書的第二十一頁赫然列有《杖斃沈藎》的標題,轉(zhuǎn)錄了當時報紙對此一事件的全部報道?,F(xiàn)摘錄如下(當時報紙無標點符號,轉(zhuǎn)引時加上)。
1903年7月21日第一次報道:肅親王于23日(編者按:清光緒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903年7月17日)奉旨交拿人犯三名,于虎坊橋地方拿獲。其被拿之故及所拿者何人,俟訪明再布。
7月23日報道:前日本報紀肅親王奉旨交拿人犯一節(jié),茲探悉,被拿者為沈某。系經(jīng)某大員面奏,并牽涉戊戌之事云。
7月24日報道:沈某在北京被拿,已紀本報。茲得悉北京來函云,沈藎系江蘇太湖洞庭山人。此次被拿之故,因無賴倪某向沈借銀三百兩,沈未諾,倪遂銜恨。故被誣告被拿云。
8月2日刊發(fā)沈藎之絕命詞:前北京拘拿之沈藎,已于初八日被刑。今得其絕命詩四章,照錄如下:獄中鐵鎖出郎當,宣武門前感北堂。菜市故人流血地,五忠六士共翱翔。今年三十有一歲,贏得浮名不值錢。從此興亡都不管,靈魂歸去樂諸天(引者注:這里只錄兩首)。
8月4日報道:拿來刑部之沈藎,于初八日被刑,己志本報。茲聞是日入奏,請斬立決。因本月系萬壽月,向不殺人。奉皇太后懿旨,改為立斃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諳習(xí)。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飛裂,猶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繩緊系其頸,勒之而死。
9月14日報道:探聞?wù)哉葦郎蛩|后,各國公使夫人覲見皇太后時,談及沈之冤抑,皇太后亦頗有悔意。已面諭廷臣,會黨要嚴拿,萬不可株連良善,致離人心,等語。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絕無不合公理之舉。蓋恐駐京各國公使嘖有煩言也。
9月16日報道:……當杖斃時……骨已如粉,未出一聲。及至打畢,堂司以為斃矣。不意沈于階下發(fā)聲曰:何以還不死,速用繩絞我……又聞發(fā)旨之先,有政務(wù)處某君面奏于皇太后云:萬壽在邇,行刑似不吉祥,宜輕其罪。皇太后遂改旨速杖斃。政務(wù)處某君原為保全沈藎,見皇太后改旨,亦不敢抗奏……
七則報道,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新聞記者,因為揭露清廷的賣國勾當,忠于職守而被殺害的全過程。鏡頭十分清晰地顯示了犧牲者的無辜和勇敢,統(tǒng)治者的狡詐和兇殘。
時下一些影劇中,頻頻出鏡的“太后老佛爺”儀態(tài)萬方,滿面含春,邁著款款細步,把纖纖秀手搭在“小李子”的臂上,一付正人君子面孔。請大家務(wù)必不要忘記,她還在不時地發(fā)出“斬立決”、“立斃杖下”的旨意,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偽君子、兩面派。
這個蛇蝎心腸的獨裁者,當一些外國公使夫人覲見談到沈藎的冤抑時,竟然“頗有悔意”,真是虛偽至極,所謂老虎帶念珠,假充善人了。
(三)
丁淦林教授在叢書《新聞案例選》的點評中寫道:《大公報》報道了沈藎遇害的全過程,有絕命詞和幕后決策等細節(jié),反映了當時的真實情況,為后人留下了可信的史料。
昨日的新聞,今天的歷史。季羨林在給這套叢書的題詞中說,《大公報》從第一期到現(xiàn)在,就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中國現(xiàn)代史。這對《大公報》來說是一種贊譽。并不是所有的報紙上的新聞都是真實可信的。有些報紙的報道,歪曲事實,自毀聲譽,是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的。
按照周雨所著《大公報史》的分期,刊登上述報道的報紙,處于創(chuàng)始時期,即我國新聞史上赫赫有名的英斂之擔任總理兼撰述和編輯的時期。他總攬言論和經(jīng)營的全權(quán),以敢言著稱,把那一時期的《大公報》辦得有聲有色。
1902年,英斂之三十五歲,東西南北奔走,艱辛地創(chuàng)辦了《大公報》。在報紙創(chuàng)刊號上,作《大公報序》宣布:“報之宗旨在開風氣,牖民智,挹彼西歐學(xué)術(shù),啟我同胞聰明?!本葒让裰椋S然紙上。創(chuàng)刊弁言中更宣布要“以大公之心,發(fā)折中之論,獻可替否,揚正抑邪”。
他不是口頭革命派,創(chuàng)刊第五天發(fā)表“論說”(即“社論”),題為《論歸政之利》,公然宣稱要太后歸政。說只要歸政,就有八利。文中指名道姓地罵剛毅,批駁剛毅寧贈天下于朋友、不送與家奴的謬論。罵舊黨,罵宮禁左右,只有對慈禧不作正面攻擊。在當時,即使報紙辦在天津租界內(nèi),也可以說是大膽已極。
清末官場烏煙瘴氣,魑魅魍魎充斥其中。《大公報》把他們分為十派:冥頑派,威勢派,牟利派,權(quán)詐派,排外派,媚外派,油滑派,奴隸派,假正直派,假振作派。又把他們比作九如:如虎之猛,如狐之媚,如蛇之狡,如蠆之毒,如無知之偶,如鉆泥之鰍,如黑暗之洞,如無底之淵,如轂?zāi)局枷x。指責吏治的腐敗,痛快淋漓,鞭辟入里。
他在天津辦報,卻敢于捋坐鎮(zhèn)天津的直隸總督袁世凱的虎須,和袁抗爭了十年之久。
1905年,《大公報》支持反對虐待華工的反美運動,支持抵制美貨,拒登美商廣告,袁世凱下令禁郵禁閱《大公報》。英斂之針鋒相對,發(fā)表“論說”,題為“說官”,矛頭直指袁世凱。指出國家立憲維新,就應(yīng)拔除兇邪,洗滌當權(quán)大官,否則改革無望。其后袁世凱幾次企圖對他施以收買,均被嚴辭拒絕。
英斂之雖然主張君主立憲,提倡變法維新,反對共和革命,但卻公開反對清廷鎮(zhèn)壓革命黨人,報紙揭發(fā)清廷殺害沈藎一事,已如上述。1907年,清廷先后殺害了革命黨人徐錫麟和秋瑾,《大公報》發(fā)表論說《黨禍株連實為促國之命脈》,堅決加以譴責。對于徐錫麟,文章說:“乃既殺而又剖其心,啖食其肉,此等野蠻兇殘行徑,不期見于二十世紀的中國?!睂τ谇镨?,文章說:“既無證據(jù),又無口供,遽處斬刑,斯豈非野蠻已極,暗無天日之世界乎!”
英斂之對于中外報紙作過認真的研究,主張報紙要辦成國民的喉舌。其職責一為國民之向?qū)В粸檎O(jiān)督。強調(diào)報人要守正不阿,以身作則。
英斂之辦《大公報》十年,頗多創(chuàng)新,成績斐然,為當世所稱頌。梁啟超在所辦的《新民叢報》上撰文說:“天津大公報有特色,有新論,實可稱報紙進步之一級。”嚴復(fù)贈對聯(lián)一幅:“能使荊棘化堂宇,下視官爵如泥沙?!睔v史學(xué)家陳垣稱他為“豪杰之士”。
1912年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他悄然離開了《大公報》。此后潛心宗教、教育和慈善事業(yè)。1925年參加創(chuàng)辦了公教大學(xué)。1926年逝世。
英斂之為《大公報》的續(xù)辦者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應(yīng)該說也為后世的新聞工作者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