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必牢記‘三個六萬’”
每天中午,成群結隊的職工走進寬敞明亮的餐廳,享受公司免費提供的工作餐……一個瀕臨破產的紡織企業,而今一派祥和。
“海康”變為“如意海康”,3000多名職工也從下崗的“怨海”中走向了“如意”。
原重慶海康有限公司走過60多年的輝煌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陷入了“死海”。去年11月,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職工上訪不斷……
緊要關頭,區委、區政府領導知難而進,與職工對話,登門做思想工作。
話再多再好聽,也不能“當飯吃”。在職工的激動情緒基本平息后,區委、區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救活這個企業。
“投資15億元,在萬州建設50萬錠棉紡織生產線!”從今年2月20日山東如意科技集團董事長邱亞夫考察萬州與區政府簽訂協議,到如意集團正式入駐萬州,不過一個多月時間,“海康”就恢復了生產經營。
5月10日,重慶三峽庫區技術紡織產業基地啟動,第一期20萬錠緊密性紡織生產線將于近期開工建設。
“各級領導干部務必牢記萬州的‘三個六萬’(6萬名下崗職工、6萬名吃低保人員、6萬農村貧困人口),在發展中解決社會問題。”面對萬州的困難和問題,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馬正其語重心長。
廈門明達項目、北京泰躍項目、100萬噸真空制鹽及熱電配送中心、40萬噸聯堿、120萬噸甲醇、6條浮法玻璃生產線等,這些已經開工和即將開工的建設項目,投資總額達到60多億元。“這些項目建成后,既是庫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也是移民安穩致富的‘推進器’。”馬正其說。
“給移民搭建發展致富的平臺”
今年2月2日,是傳統的小年,家家戶戶都在準備年貨。這天下午,馬正其和區長吳政隆趕到距城區9公里外的雙河口移民安置區。
眼看就要過年了,可移民安置區卻看不到一點喜氣。
此前,馬正其就得到反映,說雙河口移民生活困難,吃低保的多。
走進一家家移民戶,馬正其進一步了解發現,雙河口移民安置區存在大量無業貧困人口,生活十分困難;城市功能配套欠完善,人氣不活,商業不旺,發展緩慢。
“移民能致富,人心才穩得住。”馬正其、吳政隆說,“要給移民安置區搭建一個發展致富的平臺。”
現場辦公會決定,利用雙河口毗鄰萬州火車站、渝萬高速路人流量大的優勢,在雙河口修建一個長途客運汽車站,要在2006年3月前投運,以此帶動移民安置區相關產業發展。
移民無小事,特事特辦。4月1日,汽車客運站開工建設。
“爛尾樓”重新開工建設,主城區部分機關事業單位和萬州第二中學高中部遷到雙河口……移民新區人氣旺了,空置房屋“起死回生”,房價每平方米上升了近200元。
“別著急,有問題慢慢說”
5月13日,萬州區區長首次公開接待上訪群眾。上午9時,吳政隆準時來到區信訪辦接待室。
“吳區長,我叫劉碧輝,來自××商場。”一名中年婦女搶先發言,“今天,我們4人代表商場的140多名工商戶,反映我們的房產證問題。”
“別著急,有問題慢慢說。”吳政隆向4名信訪群眾噓寒問暖,并逐一介紹參加這次公開接訪的區政府辦、區建委、區國土局、區房管局等部門負責人。
“都7年了,還拿不到房產證,是啷個回事?”4位信訪群眾代表開始逐一反映問題。吳政隆一邊認真地聽,一邊詳細地記,并詢問個中細節。不到20分鐘,來訪群眾所反映問題的實質及原因都清楚了,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很快提出了答復意見,并表示按政策應當解決的問題,一定在15個工作日內辦結。
“政府要依法行政,企業要依法按市場規律辦事,群眾要學法守法用法。”吳政隆對4名上訪群眾代表說,“只要通過合法途徑反映問題,就應當得到理解和支持,人民政府有責任和義務為人民群眾分憂解難。”
區長一席話,讓現場來訪群眾感動不已,自發地鼓起了掌。
“我服了,不再上訪了”
5月13日,萬州區信訪辦干部鄒宗明、龍興才趕到距城區100多公里的普子鄉敬老院,看望年近七旬的陳昌國老人。
“我給你們,給政府,添了不少的麻煩,你們還跑這么遠來看我……”信訪干部的到來,令老人異常高興,拉著他們的手說,“我服了,不再上訪了。”
說起陳老漢的上訪經歷,信訪辦的工作人員感觸頗深:“就為了鄰居砍了他家的幾株枇杷樹,他幾次到重慶甚至北京上訪。”
陳昌國老漢家住龍駒鎮。5年前,他種在自己地上的枇杷樹,將鄰居家的莊稼遮住了陽光,鄰居多次交涉無果,一氣之下砍了陳老漢的枇杷樹。
事發后,經多次調解最后訴諸法庭,陳老漢得到了一定賠償,但他總認為法院判決不公,自己吃了虧,于是開始了上訪。家里開的商店停業,生活陷入了困境。
今年,萬州區信訪辦把陳老漢的息訪作為要事來抓,確定專人有理有法地進行勸解說服。政府還擠出資金,將老人送到普子鄉敬老院,并落實了一個幫助組,從生活、思想等方面幫助老人……情至深處,陳老漢愧疚不已,決定不再上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