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春風吹拂,似細雨潤澤。巫山縣大力開展共創美好城市、共建文明社區、共促移民發展、共助農民增收、共糾行業風氣“五項活動”,使先進性教育活動真正成為讓群眾舒心的滿意工程。
吳桂花的“內參”
吳桂花是巫峽鎮七星村移民。2002年就近后靠安置之初,她對那一級一級的新墾土地不夠熟化不長莊稼很不滿意,稱其為“驢子屙的屎——表面光”,中看不中用。去年底,氣鼓鼓種了幾年糧食的吳桂花將收獲的一組對比數據寫成“內參”寄給縣領導,歷數七星村“土地耕作層薄、有機質含量低、種糧食收成差”,要求上級為他們把飯碗“捏圓”。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原本以為會“泥牛入海”的“內參”有了回音:縣上將她反映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落實專人調研,并引進山東蒙陽紅石榴公司到七星村建成1700畝速生優質石榴園。吳桂花和她的移民朋友順理成章變了身份成了“地主”,不但坐收土地轉讓使用費,還能就近進園務工。
巫山縣開展“共促移民發展”活動,在解決移民的飲水、用電、行路、上學、就醫等問題的同時,積極申請后期扶持項目9個,爭取后扶基金235萬元;黨員干部結對救助移民特困戶學生216名;對全縣406戶、951名貧困移民發放特困移民救助款25.63萬元,并已編制完成了全縣水果、草食牲畜和水產養殖項目規劃。
龔臺偉看文件
高高興興走出巫山縣“現行文件利用中心”,龔臺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會一手木匠活的龔臺偉前幾年一直忙著手藝活路,家里移民補償的事前前后后搞了幾個月他都沒有顧上去管。2004年冬天,老龔的木匠活少了,便開始琢磨他的移民安置補償是否按政策一分不少全部到了位。
他無頭無腦地走了一些單位問了一些部門,均未得到滿意答復。
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始后,巫山縣委、縣政府在縣檔案局成立了“現行文件利用中心”,向群眾免費開放,方便群眾就其關心的移民、經貿、勞資、低保、財稅、辦證等進行查閱。郁悶多時的龔臺偉換了一身干凈衣服,徑奔“中心”而去。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他只用了幾分鐘的時間就找到了所需文件,仔細閱讀后,便解開了心頭疙瘩。
開心的不止龔臺偉。巫山在“共建文明社區”活動中,還建立起縣級黨員干部聯系社區、機關支部聯系居民小區、在職黨員聯系樓院的“三聯”制度,引導機關黨員深入社區服務群眾,帶頭做好政策宣傳、幫貧扶困、化解矛盾等工作;制定了《政務公開實施細則》,縣內新聞媒體開辟了政務公開欄目;公安局、教委等部門開展了局長(主任)接待日活動;在新成立的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全縣24個部門共34個單位在大廳對297項行政審批服務項目實施“一個窗口受理,一次性告之,一次性辦結”,使群眾辦事更方便了。
劉典高的高興事
5月29日上午,晴空萬里。騾坪鎮茨竹村二組的劉典高大爺使勁瞇縫著雙眼,對著5輛新嶄嶄的“富派”牌微耕機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這幾臺鐵牛,是巫山縣委辦公室等6家單位剛剛翻山越嶺給他們送來的!
“共助農民增收”活動,是巫山縣開展“五項活動”的重頭戲。富有特色的幫扶行動比比皆是。縣供銷社由班子成員帶隊,組成3個工作組,深入紅椿、官渡、建坪等3個片區,發動群眾組建魔芋專業生產合作社,分戶落實田塊、種子、資金,落實魔芋種植面積5000畝。縣藥監分局深入福田等鄉鎮,全面檢查農民用藥質量狀況,查出過期失效農藥90多個品種,全部當場銷毀。縣扶貧辦黨員干部在對曲尺鄉哨路村進行幫扶中,踏遍全村找到水源3處,解決了該村人畜飲水困難。縣教委組織“陽光助學”活動,為農村貧困學生募集資金14萬余元。縣工商局對“黛溪粉條”、“高塘廣柑”、“屯上大米”、“安登逸蘿卜干”等特色農副產品的商標注冊給予支持……全縣1200余名機關黨員干部結對幫扶群眾2567戶,資助貧困學生7170人,幫助鄉鎮規劃發展產業項目15個,落實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資金1000余萬元。
“五項活動”架起了黨群、干群之間的連心橋,得到群眾的好評。廟堂鄉興元村農民楊元忠被黑熊抓殘雙臂不能參加體力勞動,前不久政府給他辦理了“低保”,并推薦他到縣城一家機關做門衛。喜不自禁的楊元忠動情地說:“只有共產黨的干部才這樣真真切切關心我們、踏踏實實幫助我們。我要教育兒孫永不忘記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