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合川市與四川省武勝縣水土相連,但多年來邊界上糾紛不斷,矛盾突出:本該互通的公路成了“斷頭路”;小偷“跨界”行竊時竟被活活打死……
2003年以來,兩地啟動“邊界文明示范帶”共建活動,使邊界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了良性互動。
以鄰為壑
2001年,合川市合隆鎮紅豆村農民龐小洪投資3萬多元,在合隆鎮與武勝縣萬隆鎮的界河——南溪河發展養殖業,結果,辛辛苦苦養的魚經常被河對面的農民偷捕,由于受管轄權所限,合隆鎮派出所無計可施,無奈的龐小洪只得自認倒霉。
合川市錢塘鎮鳳寺村與武勝縣真靜鄉龍旺塘村相鄰,2002年兩村分別向對面修路,快到邊界時誰都不愿意再往前了,致使本應合二為一的路在此“斷頭”。路如果修通了,從真靜鄉到合川可以少走20公里路,但鳳寺村村民覺得對自己沒多大好處,硬是不愿意出錢。
1989年合川市古樓鎮旱情嚴重,向多水的武勝縣青坪鎮借水,遭到拒絕。為了防止古樓鎮村民偷水,青坪鎮的村民甚至輪流“保護”水塘。
…………
以鄰為壑,導致邊界糾紛繁雜、治安環境日趨惡劣。武勝縣樂善鎮副鎮長敖揚感嘆:“整天應付兩邊爭水爭地爭資源的糾紛,哪有精力抓發展喲!”
在邊界工作了近20年的武勝縣樂善鎮黨委書記周良平,最大的感慨就是“矛盾多,工作難!”由于兩邊黨政機關很少溝通,更談不上合作;由于兩地群眾都為自己爭利益,因田土糾紛、牲畜吃莊稼、相互偷盜而發生的沖突不斷,社會治安狀況異常復雜。武勝縣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李敏坦言:“我們在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時,邊界區域再小也要專門保留一個鄉鎮建制,就是為了搶奪資源!”
突出的邊界矛盾導致合川、武勝相鄰地區經濟貧困、文明程度低、社會生活環境和質量差。
以德化怨
事實上,兩地水土相連,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和百姓生活習俗非常接近,為什么就不能互相合作、共謀發展呢?合川、武勝兩地的黨政領導在交流、分析后認為,要實現邊界發展,首先就要兩地“攜手”。
2003年9月,兩地共建“邊界文明示范帶”活動在邊界相連的19個鄉鎮啟動。兩市縣分別成立了領導機構,建立了聯系會議以及鎮、村、組層層結對共建制度等,形成了工作機制。“星級文明戶”、“文明村”、“文明院落”、“好媳婦”等活動的開展使社會風氣日見純樸;邊界鄉鎮社會治安聯防打擊了犯罪分子的囂張;以院壩文化、院壩綠化、院壩潔化、院壩硬化為內容的農村院壩“四化”建設,幫助引導農民提高了生活質量;思想上幫進步、經濟上幫發展、生活上幫困難、文化上幫提升的“四幫”活動,幫助農村發展經濟,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事實證明,這些共建舉措有力推動了兩地的交流與合作,有效消除了邊界矛盾。
2001年,合川市肖家鎮從與之接壤的武勝縣樂善鎮水洞灣村征地600畝修公路,結果兩地農民因爭相參與修路打工而引發沖突。肖家鎮當即扣留樂善鎮近6萬元的征地款,群情激憤的水洞灣村村民開著5輛卡車到武勝縣城上訪,有一個組還因此3年拒繳農業稅和村提留款。“邊界文明示范帶”共建活動開展以后,雙方相互讓步,促使矛盾得到妥善解決,肖家鎮歸還了征地款,水洞灣村的村民也補繳了農業稅和村提留款。樂善鎮水洞灣村支部書記陳來慶說:“共建活動解開了兩地百姓心頭多年的‘疙瘩’!”
共建使鄉鎮的合作交流明顯增強。去年初,武勝縣樂善鎮紅花村有村民丟了一頭牛,邊界兩地派出所聯合排查,很快就破了案。眼看著邊界治安狀況明顯好轉,武勝縣樂善鎮黨委書記周良平高興地說:“自共建邊界文明示范帶以來,樂善鎮與合川交界區域沒有發生一起社會治安事件和刑事案件。”
共建活動還有效緩解了邊界鄉鎮干部因政策不同步而帶來的工作壓力。過去,由于合川對超生的處罰力度稍重,所以有些合川的超生戶,就借邊界的“優勢”,東躲西藏,甚至將戶籍暫時遷到武勝縣,以此躲避高額罰金;又由于合川是重慶市殯改火化區之一,而武勝縣有些鄉鎮還屬于非火化區。為了達到土葬目的,一些人想方設法把死者尸體往邊界鄉鎮親戚家抬。這些都給邊界鄉鎮干部的工作帶來不小的困難。而自從簽定了共建協議以后,共建鄉鎮積極配合,這些難題迎刃而解。
隨著交流的增多,以前拳腳相向的邊界群眾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合川龍市鎮新長村與武勝縣樂善鎮雙鳳村以前因爭奪界河的使用權而經常發生村民械斗。在共建活動中兩村結成了共建對子,協商開發河流,使雙方都得到了實惠,兩個村由此結成了“友好村”。去年5月,合川市合隆鎮大塘村與武勝縣青坪鎮的陳家寨村之間的石磴橋被洪水沖垮,陳家寨村群眾的農用物資進出和學生上學受阻,有些家長只好冒險用木桶將孩子劃過去。看到這種情況,合隆鎮干部群眾很著急,經協商雙方籌資6000元,很快修起了一座長30米,寬1.2米的石磴橋,邊界群眾給它取名為“友誼橋”。
與鄰為伴
“與鄰為伴,共同發展。共建,目的是要使邊界地區互助合作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武勝縣樂善鎮黨委書記周良平說。在共建中,樂善鎮與合川肖家鎮在經濟發展上取長補短,特別是農業產業經濟實現了資源共享。
周良平舉例說:“目前我們鎮1000頭以上規模的養豬戶已有10多個,之所以發展這么迅速,主要還是依靠合川提供大量的優質PIC仔豬。而我們從臺灣引進了白香果種植,投資方要求達到一定的種植規模。合川肖家鎮領導聽說后,馬上決定引進種植,共同擴大種植規模。
合川市古樓鎮搞枇杷種植,村民僅此一項人均年增收400元。這引起水土相連的武勝縣青坪鎮干部的注意,派人來觀摩學習。古樓鎮免費提供了種苗和栽培技術,幫助清坪鎮群眾共同致富。“這在過去連想都不敢想!”古樓鎮黨委書記蘇君說,“青坪鎮有土地資源,而我們有大量的技術人員,我們下一步要承包青坪鎮的土地,更大規模種植枇杷呢!”
2004年5月,從合川市合隆鎮人民溝水庫引來的水流進了武勝縣萬隆鎮場鎮,解決了長期制約萬隆鎮發展的水資源不足問題。兩鎮還將界河南溪河視為共同自然資產,經雙方協商,將河分成三段進行公開招標承包,兩鎮各有3戶村民中標,并把具有合川、武勝特色的青波、巖鯉、白甲、哈司等名優魚種作為發展重點。
作為首批三峽移民接收鎮,合川市錢塘鎮的優勢是商貿,但在1980年代,生豬、蠶繭收購時與武勝縣的矛盾比較大,彼此為了“搶收”,爭相抬高價格,一度造成了邊界農產品貿易的動蕩。共建后通過協商,雙方將收購價格保持一致,有效地解決了困擾兩地群眾多年的難題。
錢塘鎮黨委書記桑子陶說:“條塊分割被打破了,兩地百姓的往來、物資交換、互助合作增強了,社會治安環境良好,共建后再沒有發生一起邊界糾紛和治安刑事案件,不僅確保了一方平安,還促進了邊界鄉鎮經濟大發展。”
合川市和武勝縣共建“邊界文明示范帶”一年多的實踐證明,文明示范帶建設不僅能夠解決邊界爭端,增進邊界群眾的感情,有利于邊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還能夠促進邊界鄉鎮優勢互補,推動經濟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