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農產品比作一把刀,那么優良的品種和技術就是這把刀上鋒利的刃。農科機構、農技推廣部門不斷開發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才有重要的品質基礎。
“收黃豆,二塊九角錢一公斤。”去年大豆收獲季節,忠縣石黃鎮三勝村頭,梁平、汝溪前來上門收購“渝豆一號”大豆的商販叫聲不斷……
“我種了2畝多地的‘渝豆一號’,剛把豆子打出來,還沒曬干就有人來收購,價格也從每斤1.25元,上升到1.45元,800多斤豆子賣了1000多塊錢,劃得來!劃得來!”村民蘭伯富數著手中的鈔票,心里樂滋滋的。
村民蘭永貴說:“我家年年種豆子,就是沒有見到今年這樣高的產量,當天打出就能賣錢。”“種‘渝豆一號’劃算又省力。明年的豆種我都留好了。”另一個村民說。村支書常永國告訴筆者,2004年,三勝村種了1400多畝“渝豆一號”大豆,從收割開始,天天都有商販進村收購,價格也很好。許多農民計劃明年還要多種豆子,現在規劃就超過了2000畝。
“大豆已成為忠縣農業效益最好的一項產業,也是農民增收最大的項目之一。”分管農業的副縣長說,去年全縣農民增加的收入中,大豆占了三分之一。
忠縣大豆,為何這樣神奇?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野鶴鎮的農技員葉炳從安徽引進一個大豆品種進行種植,從中發現了一株變異株,其顆粒大、色澤淡黃。于是,他把這株變異的大豆收作種子,第二年開始進行株繁,縣上的科技人員知道后,又在株繁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繁殖推廣。科學測定發現,這株變異大豆的蛋白質含量超過老品種10%以上,達到了49.8%,產量比老品種成倍提高。
這一被偶然發現又經忠縣農技部門精心培育的大豆品種,被定名為“渝豆一號”,并獲得了重慶市科技成果三等獎。
從此,“渝豆一號”便在忠縣三匯、新立、拔山、馬灌等13個最適宜種植大豆的鄉鎮“神奇”起來,農民們在效益的驅動下,熱熱鬧鬧地種植起了“渝豆一號”。同時,一批販銷大豆的販運戶也應運而生,目前,年販銷10噸以上的販運戶已有2000多戶。走進市場的“渝豆一號”已被市場認可,產區的收購價升到了每公斤2.4元以上,去年收獲季節竟然出現了大豆在曬場上剛打出來,還未曬干就被販運戶“搶”走的場面。
為了把科技優勢在忠縣的大豆產業中發揮出來,縣里組織了強有力的科技隊伍,不斷地對大豆種植技術進行研究和推廣,并不斷引進新的品種進行試驗選擇。目前,已選擇出了一個蛋白質含量達到52.3%的大豆新品種,在小面積試種取得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開。
隨著綠色食品消費的興起,城市居民越來越青睞富含蛋白質、能預防高血脂等“富貴病”的大豆食品。蛋白質和油脂含量大大高于一般品種,畝產也高1倍以上的“渝豆一號”理所當然地搶占了市場先機。忠縣三匯、拔山等土壤和氣候特別適宜種植大豆的地區,農民種1畝大豆,可獲150元,除去種子、肥料、人工等,效益比種其他糧食高出數倍。
春節過后,同樣是1公斤大豆,市場上一般大豆只賣2.5元,而“渝豆一號”優質大豆卻賣到了3.3元。一路飆升的價格讓一些忠縣豆農種植“渝豆一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去年,忠縣種植優質大豆16.5萬畝,總產1.5萬噸,創產值3600萬元,僅此一項農民就增收1000萬元。今年,重慶市已決定推廣忠縣優質大豆種植技術,依托忠縣進行大豆良種制種,在庫區建設100萬畝優質大豆基地,并著手實施大豆深加工,生產豆類乳制品,推進庫區大豆產業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