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經濟發展≠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要資源環境約束。
循著這個不等式,中國開始尋求經濟增長模式的全面轉變。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表明,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的狀況已刻不容緩。作為西部城市,重慶面臨資源逐漸枯竭、循環利用率低、生態環境脆弱等沉重壓力。在此,本刊選編了一組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供大家借鑒。
德國:雨水是“金”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就開始探索雨水資源化。德國是歐洲開展此項工程成果最好的國家之一。
德國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三種: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集下來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場所和企業的非飲用水。法蘭克福一個蘋果榨汁廠,更是把屋頂雨水作為工業冷卻循環用水,成為工業項目雨水利用的典范。二是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道路雨水通過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德國城市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設有截污掛籃,以攔截雨水徑流攜帶的污染物。三是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小區沿著排水道建有滲透淺溝,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徑流流過時下滲。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則進入雨水池或人工濕地,作為水景或繼續下滲。
沃爾瑪:回收“換來新世界”
名列世界500強之首的美國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可謂“家大業大”,但沃爾瑪重視回收廢舊物資所體現出來的珍惜資源的精神和他們采取的細致措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沃爾瑪暗藍色的再生塑料購物袋上印著幾行字:“循環購物袋換來新世界——請把購物袋退還沃爾瑪,以支持我們保護環境的承諾。”
2003年,沃爾瑪在全美共回收了約2.24億噸紙箱、142億磅塑料購物袋(薄膜)、2200萬加侖廢油、1800萬只廢舊輪胎、1800萬只廢電瓶和3600萬個一次性照相機等。為處理好全美范圍內數量巨大的回收物資,沃爾瑪公司總部設有回收及循環部,管理全美4000家商店、會員店、配送中心等廢舊物資的回收循環工作。
公司要求所有的沃爾瑪連鎖企業,都對“廢物”進行回收。在每個沃爾瑪分店大門入口處,都設有專門的回收箱,供顧客隨時把塑料袋退還商店;由專人負責集中所有回收來的塑料袋,送往合作工廠,用于制造塑料地板等再生產品。
沃爾瑪許多大規模的循環回收行動都是與獨立的第三方實體合作進行的。例如,沃爾瑪把所有回收來的舊電池送到合作伙伴“廢電池回收再生公司”去,這是由沃爾瑪贊助的非營利性公益企業。該公司利用再生的鎘制造新電池,用再生的鎳和鐵來生產不銹鋼產品。沃爾瑪在美國一年回收的廢舊電池高達1800萬節。
韓國:資源再生“責任制”
韓國國土狹小,人口稠密,資源有限,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產業為當務之急。
早在1992年,韓國便開始實施“廢棄物預付金制度”,即生產單位依據其產品出庫數量,按比例向政府預付一定數量的資金,根據其最終廢棄資源的情況,再返回部分預付資金。2002年,韓國為完善這種做法將“廢棄物預付金制度”改為“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即從限制廢棄改為再利用。
“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規定,廢舊的家用電器、輪胎、潤滑油、日光燈、電池、紙袋、塑料包裝材料、金屬罐頭盒、玻璃瓶等18種材料須由生產單位負責回收和循環利用。如果生產者回收和循環利用的廢舊品達不到一定比例,政府將對相關企業課以1.15倍至1.3倍的罰款。
生產單位在實施“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時,采取三種形式回收和處理廢棄物。一是生產單位自行回收和處理廢棄物,回收處理費用自行負擔,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效益自享;二是依靠“生產者再利用事業共濟組合”。生產者將廢棄物回收處理的責任轉移給從事這類活動的合作社,依據廢棄物的品種,論重量交納分擔金;三是生產單位與廢棄物再利用企業簽訂委托合同,按廢棄物的數量交納委托金,由后者負責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目前,韓國80%—90%的生產單位采用第二種形式回收和處理廢棄物。回收處理廢棄物的11家合作社遍布全國各地。
同時,韓國還成立了一家名為“資源再生公社”的公營企業,專門負責管理和監督“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的實施。如果生產企業違反“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將被課以最高100萬韓元的罰款。自從設立“資源再生公社”并實施管理監督以來,韓國廢棄物品循環利用率提高了6%。
新加坡:水的“新生”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缺水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長期以來,大部分飲用水主要靠馬來西亞提供。
經過多年的努力,新加坡現已成功制造出“新生水”。該水是將衛生間、沐浴或者洗衣等用過的生活用水,經過再處理成為可飲用的超純凈水。從去年起每天已經有數千萬升的新生水被加入到飲用水中。當2011年與馬來西亞的供水合同到期時,這一比例將會增加4倍,大約相當于日常水消費量的2.5%。
同時,新加坡的廢水處理還將朝著“非中央廢水處理系統”的方向發展。非中央廢水處理系統是把廢水處理系統設在房子下面的地下,生產廢水在非中央系統處理后,再回流到屋內作為非飲用水使用。
宜興:“靈谷模式”
地處宜興市的江蘇靈谷化工有限公司,原是一家瀕臨倒閉的小企業。通過近年來不斷吸收消化先進的循環經濟理念,目前,江蘇靈谷已經實現年純利潤8800多萬元,成為全國氮肥行業的“老大”,它的發展軌跡也在全國同行中被稱為“靈谷模式”。
位于太湖流域的靈谷化工有限公司,曾多次受到環保部門“黃牌”警告,并一度因污染環境陷入了瀕臨倒閉的困境。面對各方壓力,江蘇靈谷把打造生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致力于清潔生產等先進理念,注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之中。
他們首先從治理“水龍王”入手,全面削減了水排放總量。公司在生產工藝上采取了北京大學的“DDS”生物脫硫法新工藝,對硫化氫污染源進行治理,從源頭上控制氨物質的污染反應。這樣,每年減少的氨氮排放量達250多噸,同時,通過反應、提取和轉化,每年還能生產副產品硫磺180余噸。靈谷先后建成了沉淀回收池和循環水冷卻塔,并采取分級供水、多級利用、集中供水、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系統,使全公司的廢水重復利用率達到了90%以上。
2004年他們投資750萬元引進了深度水解處理先進技術,一舉使原先每升廢水的氨氮排放濃度由300~500毫克,驟降到了5毫克。這樣,每年減少的氨氮排放量達l00多噸。同時,他們還回收了十分可觀的氨氮物質,重新返回到生產工序中循環利用。
飼料生產會產生大量有害廢氣,對大氣產生污染。針對這一狀況,江蘇靈谷新建了廢熱回收燃燒爐,不僅把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全部燃燒掉,而且讓燃燒產生的熱能,巧妙地轉化成高壓蒸氣,再用來發電,供應給化工生產工序使用,實現了廢棄能源的循環和多級利用。
遵循把污染治理轉化為發展循環經濟的突破口這一理念,短短幾年,江蘇靈谷化工有限公司的年產量就由幾千噸猛增到了近50萬噸,而生產中產生的廢水排放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每年減少新鮮水使用量l00多萬噸,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別由最高時的900多噸和700多噸,下降到了500多噸和300多噸。各類循環圈使公司每年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達到了4360萬元。
武漢:循環的“藤蔓”
東西湖在武漢只是一個小區,但在有近1000萬人口的武漢,市場消費中90%的啤酒、70%的牛奶、50%的方便面、40%的碳酸飲料卻均出自該區。
味精廠處理生產廢水利用的是余熱,高濃度廢水變成有機復合肥后,再運往無公害生產基地,而這些余熱又全部來自附近的新溝熱電廠。這樣的物質小循環上世紀90年代末便在該區的新溝工業園內生根發芽。
能源的循環過程還在繼續——電廠的余熱同時被送到工業園內的飲料廠、制糖廠、電子廠。電廠粉煤灰被建材廠做成灰磚等環保建材。味精廠日產200噸的廢水被濃縮成40噸高濃度廢水,再補充適量氮、磷、鉀制成有機復合肥,年增加產值560多萬元。據統計,工業園內僅利用余熱循環便“節省”了10余臺鍋爐,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05噸,工業產值增長率超過18%。
10多年后,循環的“藤蔓”已由新溝工業園延伸至武漢市東西湖區的工農業生產、生態旅游、健康人居和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循環經濟由最初的第二產業發展到一、二、三產業,并向消費領域延伸。循環經濟像一條生生不息的“藤蔓”,帶動了該區畜牧業、種植業、食品加工業的飛速發展。糧油、無公害蔬果,禽畜、水產養殖業,食品飲料加工業等上、中、下游循環經濟產業鏈已初步形成。
東流港牧業園是湖北省內的生鮮奶生產大戶,也是牛糞與污水產生的大戶,2003年牛糞排放量達9萬噸,污水排放量達68萬噸。中化東方肥料有限公司投資780萬元,興建了生物有機肥料廠,通過生物法凈化畜糞及其污染物,將污染物處理為沼氣和高效有機肥,提供給慈惠、徑河等生態農業生產基地,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減輕環境污染。
在東西湖,企業之間的循環將分散的經濟點串成循環產業鏈,一、二、三產業之間的循環形成了一個更大的社會循環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