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E的轉換
收集、回收、處理和利用舊設備的WEEE指令和預先規定的轉換出發點是舊設備的占有者—無論私人家庭還是其他占有者—有義務將舊設備與未分類的住宅廢物區分開。舊設備是循環經濟法和廢物利用法意義上的廢舊電氣電子設備,指占有者不再使用和占有者已經處理、將要處理或必須處理的產品。
由WEEE指令轉換的德國法令主要針對制造商。制造商是指以其商標制造電氣電子設備和第一次在該法的適用范圍內使產品進入流通領域的法人或自然人。此外,制造商也指以自己的商標轉售給其他供貨商的法人。制造商也是第一次將設備輸入德國并投入流通領域或向歐盟其他成員國輸出并在當地直接交付給用戶的人。
為最終用戶提供電氣電子設備、或者將電氣電子設備供給沒有注冊的制造商銷售的經銷商與制造商處于同等地位。如果提供生產者違反電氣電子設備法的預先規定所制造的產品,這種類型的經銷商和制造商一樣承擔相應的責任。
1. 從私人家庭收集舊設備
只要涉及私人家庭的舊設備,應通過“公開合法的清除責任單位”—通常是鄉、鎮—進行舊設備的收集。如果性質和數量與私人家庭比較等同,從工商業、工業部門、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部門收集的舊電氣電子設備同樣該由鄉、鎮收集。收集舊設備在交付時不應提出補償。
考慮到擔心鄉、鎮可能對其任務要求苛刻,可能拒絕接受由于污染對人的健康和安全有危害的舊設備;另外,交付大量的設備需要與承擔清除工作的鄉、鎮預先協商等因素,經銷商有可能像私人家庭一樣將舊設備轉交給鄉、鎮,移交給制造商或自己負責再使用、處理或清除。鄉、鎮不應要求為交付通常巨大數量的產品而索取補償。如果制造商經營自己的私人家庭舊設備的回收系統,則必須保證自己或通過第三方收集、處理和再使用自己的產品,這就縮小了制造商提取鄉、鎮舊設備的責任范圍。
2. 從鄉、鎮提取(領取)舊設備
根據電氣電子設備法第16章第5條,每個制造商有義務按“中央注冊登記處”的分配立即提取(領取)舊的電子電氣設備。當在2~3天內按分配進行提取(領取)時,提取(領取)才有效。每個制造商提取(領取)的舊設備數量原則上按制造商以相應的設備類型進入流通領域的電氣電子設備比例計算。
電氣電子設備法通過參閱“集體制度”可理解為:制造商在提取(領取)方面合作并“通過共同委托一個或多個清除者或參加集體制度”來實際履行義務。
3. 回收其他用戶的舊設備
為回收作為私人家庭的其他用戶的舊設備,制造商必須為回收“創造合理的可能性”,并清除2005年8月13日以后進入流通的舊設備。在這方面,電氣電子設備法沒有采用規定制造商在提供新設備時承擔回收和清除舊設備義務的WEEE指令模式。因此,使制造商減輕了由追溯既往的責任而產生的金融風險。
此外,明確允許制造商對作為私人家庭的其他用戶的舊設備作出不同的規定,即與用戶協商不由制造商進行回收,而用戶自己負責清除。或者,制造商可以通過協商由用戶承擔清除2005年8月13日以前進入流通的設備的法律義務,即制造商提供新的代替舊的。
4. 重新使用、處理和利用
制定電氣電子設備法的目的是從法律方面詳細說明廢物的含義。在產生的廢物方面,電氣電子設備法規定了評估重新使用和利用的標準。在處理設備之前,按電氣電子設備法第11章第一條款檢查舊設備或每個組成部分是否能重新使用。重新使用是“舊設備或其組件用于制造或進入流通的措施之一”。不能重新使用的產品需清除、處理,在這方面,電氣電子設備法對處理方法提出了要求。特別是包括清除產品中所有液體和清除含某些有害物質的材料、配制品和組件的處理。
處理的目的是簡化舊設備的使用。至于使用情況,通過參考“循環經濟法/廢物利用法”確定使用的方式,即使用或回收金屬和其他無機物。接受WEEE指令中的使用和循環率并明確規定涉及設備和組件、材料和物質的哪些設備種類達到哪種重新使用和利用率。特別是確定材料的利用范圍。材料的利用是生產過程中完成的原來或其他目的的重新用盡,而不是能量的利用。作為能量使用的燃燒不符合電氣電子設備法的使用目的。
5. 公共機構和中央注冊登記處
電氣電子設備法也預先規定了收集和清除舊設備的機構框架。在這方面立法者預見,建立新的官方機構,而且委托電氣電子工業界完成這個任務。該任務主要委托給兩個機構:“公共機構”和“中央注冊登記處”。
電氣工業中央聯合會和聯邦信息經濟協會從事制造商建立“舊電氣電子設備登記處基金會”的工作。從2003年起就已經有了準備接受任務的“電氣電子設備登記處項目協會”。
電氣電子設備法闡明,“公共機構”特別是由于競爭的原因不建立或不經營收集和清除的整個系統。“公共機構”禁止與清除企業(履行制造商承擔的電氣電子設備法的相應義務)締結中介合同。
6. 登記
“中央注冊登記處”登記其申請的制造商并分配給它們登記號碼。制造商對登記承擔義務并必須將登記號碼在貿易中使用,即在供貨或交貨單上注明。特別是經營者因此可以判斷把自己作為制造商的風險。經營沒有登記的制造商的設備的人起制造商作用,然后作為制造商對電氣電子設備法承擔義務。電氣電子設備法涉及的制造商須履行登記義務,即不是裸組件也不是電氣電子設備法涉及的電氣電子設備的產品生產者,當他們將設備銷售給僅將其商標安在設備上然后將設備投入流通的其他人時,從電氣電子設備法意義上講,設備生產者不視為制造商,而商標的持有者才是履行電氣電子設備法的制造商。
登記的前提是:制造商每年為2005年8月13日以后進入流通并能在私人家庭中使用的設備提供回收和清除資金,向中央注冊登記處提供無支付能力的可靠擔保。回收資金僅根據設備適用于私人家庭情況來安排。立法者的出發點是適用于幾乎所有電氣電子設備,但也允許制造商證明設備僅由作為私人家庭的其他用戶使用。當制造商將設備提供給在規定的使用年限后協商回收的工商用戶(該工商用戶承擔回收義務)時,才能開這種證明。但工商用戶不能將設備送給或出售給職工。擔保方式仍由制造商選擇,可考慮保險和銀行擔保。
對合同簽訂的影響及實踐意義
1. 與清除企業的合同
在通常情況下,當制造商為第三者即專門的清除企業支付了款項,他就履行了根據電氣電子設備法給予他提取、重新使用或利用舊設備(至少私人家庭的舊設備)的義務。根據循環經濟法/廢物利用法的規定,承擔義務者(制造商)通過委托第三者不免除履行義務的責任。此外,委托的第三者必須符合要求并可靠。電氣電子設備法的風險仍存在于承擔義務的制造商的對外關系中(當第三者沒有履行義務時,可向“中央注冊登記處”報告情況),只有在對內關系時才能轉嫁給委托的清除企業。
根據電氣電子設備法,制造商的義務超出描述的基本特征是多方面的和有效的。因此,應極其準確地介紹清除企業取得的成績并最終規定收費。在這方面,必須確定哪些責任由制造商自己履行,對“公共機構”通報義務,清除企業是否作為廣泛的服務部門工作等。此外,描述應是前瞻性的,以便保證以后擴大制造商的義務范圍時清除企業承擔其履行義務并減輕制造商的負擔。清除企業的責任也應合理協商,以便制造商違反義務時有充分的理由要求損失賠償。
2. 與工商業用戶的回收和清除協議
考慮到制造商的回收和清除義務,面對作為私人家庭的其他用戶的新設備,制造商擬訂合同就會留有余地。如果制造商沒有達成協議,它仍有清除義務。
制造商是否爭取將清除義務推卸給工商業用戶,取決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自己或通過第三者組織回收和清除其產品。工商業用戶在評估其購買價格時,考慮估算將來怎樣的回收和清除成本以及是否最終由制造商或由他自己承擔。
在制造商免除義務情況下,義務推卸給工商業用戶的合同,也應慎重規定用戶將義務移交給以后使用購買產品的第三者的條款。從電氣電子設備法的規定中沒有明確看出制造商第一次將義務推卸給工商業用戶就已被免除義務。可以想像,以后使用購買設備的用戶(與制造商達成沒有其他補充條款的合同協議)引證電氣電子設備法的規定,要求制造商回收和清除,制造商是不可以推卸責任的。
3. 制造商的性質、注冊
電氣電子設備法的主要義務與作為制造商的電氣電子工業企業的性質有關。因此,在確定性質時盡可能細心認真。從經營者的角度出發,首先無條件地保證只經銷注冊制造商的設備。因此,經營者不應只看制造商的陳述,而應自己作調查研究:電氣電子設備法規定,“公共機構”在因特網上公布“中央注冊登記處”有關制造商的注冊通告。如果經銷商相信制造商的不實陳述,就可能產生違反此陳述的購買合同要求。根據電氣電子設備法,制造商義務仍然針對經銷商。
此外,制造商的概念與電氣電子設備的生產和進入流通聯系在一起。僅提供組件和半成品,而不是根據電氣電子設備法提供電氣電子設備的供貨商不承擔制造商義務。在這方面,制造商在設備上的標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根據電氣電子設備法,制造商的義務與這個事實聯系在一起。如果設備標有制造商的商標投入市場,則與生產者訂立的合同應包含使用商標的明確規定。
可以想像會出現向其他制造商提供配有自己商標的設備的制造商,當其他制造商在設備上補充其名稱時,在很大程度上前者仍然是電氣電子設備法意義的制造商。按照法律條文,不視安裝名稱的方式(名稱的大小)而定。如果“無名”制造商可實現其顧客(商標制造商)作為電氣電子設備法意義上的制造商生效而不是他自己,則每種提示不以自己的名稱發生而僅以商標制造商的商標出現。
需要注意,在產品輸入德國時,制造商的義務不能通過使用商標來消除。在這方面,制造商是將設備輸入德國并第一次投入流通的人。
總之,這些規定與事實上的真相有關,而與合同擬訂無關。只要作出商標的規定,并落實這些規定。還應規定違規時的處罰。此外,可能有參與者之間內部關系與制造商義務不一致的規定——例如可協商供貨商的顧客履行制造商義務。但在對外關系方面根據電氣電子設備法須履行各自的義務。
4. 財政和稅務觀點
稅務和財政方面的規定很多,最應注意的是:建立的電氣電子法律草案特別指出,制造商對從2005年8月13日進入流通的設備有清除義務,并負責準備清除費用;這主要取決于制造商選擇提出擔保的哪種方式;可在電氣電子設備法允許的范圍內自由選擇。因此對制造商來說,有了對自己的企業最佳形象發展余地的選擇。立法者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慮準備金在稅務上可對州和聯邦的財政產生減稅的效果。(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