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什么事都要跟“斗爭”掛上鉤,連結婚這樣的事都要與之相聯系。在我插隊的那個地方,就發生過這么一件事:
有一個老農民給兒子辦喜事,請村里的一位老師寫一副對聯。那位老師看這兩家都是本分的莊稼人,抬手便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兩個生產能手”,下聯是“一對模范夫妻”,橫批是“勞動光榮”。
老農民和他的家人都對這副對聯很滿意,但是大隊“革委會”的頭頭看到了卻死活不讓貼,說這是宣揚“唯生產力論”,不符合革命斗爭的大方向,必須重寫。
老農民無可奈何,只好又去找老師。老師揣摩造反派頭頭的心思,苦思冥想后,又擬出一副對聯,上聯“兩個革命闖將”,下聯“一對團結夫妻”,橫批
“互助互愛”。
按說這副對聯該是沒有什么問題了,可是那位“革委會”的頭頭竟然又發現了問題:這副對聯只講團結,不講斗爭,是宣揚“合二而一”的階級調和論。他要老農民再換一副。老農民禁不住“革委會”頭頭的上綱上線,無可奈何只好又去找學校的老師。
學校老師一氣之下,干脆提筆又寫了一副對聯,上聯“兩個斗爭勇士”,下聯“一對矛盾夫妻”,橫批“你死我活”。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副對聯在“革委會”頭頭那兒竟然順利地通過了。老農民這時已經被折騰得沒有了一點感覺,馬上就把對聯貼到了墻上,并準備迎親。
接親那一天,雙方的家人喜氣洋洋,全村人也都來湊熱鬧。本來事情會辦得十分圓滿,可偏偏在這副對聯上出了問題。送親的人們看了對聯,一個個都皺起了眉頭,上去就要撕對聯。新郎家的人看情況不妙,連忙上去阻攔,推搡之下,雙方便打了起來。老農民急得在當中兩面勸說:“行了,行了,斗爭一下就行了,要是再動起手來,那可真要你死我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