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性學習精神的培養”為主題,淺談學生自主性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對策,建立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 自主學習 培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已成為教師的當務之急。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觸類旁通、舉一返三”不正體現自主性學習的重要性嗎?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一、初中階段學生自主性學習存在的問題
初中物理是物理教學的入門和啟蒙時期,特別需要培養學生自學的方法和技巧。“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重知識的傳授,輕能力的培養;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輕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自學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開發”。主要表現在:
1、不會閱讀 有許多學生在閱讀時,沒有正確的閱讀方法,翻開書,從頭看到尾,在閱讀的過程中并沒有伴隨著積極的思維活動,不能將物理現象與物理概念、規律聯系起來,只記住了概念、規律及公式的形式,沒有理解其實質,閱讀后收效甚微。
2、不會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學生無法根據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成因提出猜想,更無法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實驗結果進行推測與假設;在制定、設計以及在進行實驗過程中常常出現一些細節性的錯誤;對探究的結果學生不能做正確的評估。
3、畏難情緒 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困難和障礙,這就會使學生感到物理難學,加之教師重視不夠壓抑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喪失了積極主動自學的信心。
二、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性學習精神的培養
1、引導學生自學
(1)問題引導教師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大綱要求,向學生提出自學中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自學,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學中的盲目性。如在密度教學前,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在自學中自行解決:a、鐵和鋁都是金屬,都很硬,取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各一個,你如何辨別他們?動手試一試。b、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一樣嗎?物理學中用哪個量來表示物質這一特性呢?c、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及其物理意義是什么?d、一杯水和一桶水誰的密度大呢?為什么?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不但容易掌握學習內容,還有利于知識的歸納。
(2)故事引導 初中生由于年齡偏小,喜歡聽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用自學成才的事例,向學生講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有趣的自然現象。例如:在引導學生自學“液體壓強”時,可以先介紹帕斯卡的木桶實驗;在自學“焦耳定律”時可以介紹焦耳十年如一日進行實驗的故事;在自學“密度”時,可以先介紹如何測定皇冠的真假,讓學生通過自學找到答案;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自學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科學教育。
(3)實驗引導 新編初中物理教材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突出了觀察和實驗。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提高學生自學興趣,簡單易行的實驗可布置給學生自己動手,這對理解課文大有好處。如在“音調、響度和音色”這節中可以讓學生準備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紙片)、橡皮筋,分別讓梳子與橡皮筋在不同的條件下發出聲音,通過分析、比較使學生能區分開音調與響度并總結出影響它們的因素。對于學生自學較難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恰當的實驗減少學生的自學難度。如學生對在太空中宇航員之間面對面的談話應通過無線電進行學生不能理解,教師可演示把發聲體放在玻璃罩里并抽走里面的空氣,讓學生聽到聲音減小,學生就能理解聲的傳播要靠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物理
(1)創設物理情景,誘發學生提問問題是探究之本、思維之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陶行知先生就是把善于發問看成是創造教育的核心,把問題看成是探究的前提和指向。學生只有處于一定的環境中才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實施探究式教學,教師必須認真分析學生實際情況,找出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所能達到的近期發展區;認真研究教材,依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誘發學生提問題。如在講大氣壓強時,用馬德堡半球實驗創設問題情景。
(2)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提出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物理學中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就是實驗。收集資料、設計實驗是做好實驗的重要環節。首先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其次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收集資料,進行思考,設計實驗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加以個別點撥。學生實驗方案完成后開展討論,相互交流,自述各自的設計意圖,相互評價,找出優缺點并加以修改,確定本課的實驗方案。
(3)分析結果,歸納總結首先學生根據自己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歸納概括出物理規律;其次學生展開討論,相互交流,相互評價,最后師生共同評價總結。整個過程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3、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物理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發現、去討論、去創造
(1)鼓勵學生“奇思異想”,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提問題的表現納入評價學生指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誘導學生思考,對所學知識多問“為什么”,提出疑問,培養質疑意識。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小車依次在毛巾、棉布、木板三種不同表面的運動情況,然后問學生:如果讓小車在絕對光滑的無窮大的水平面上運動,那么結果會是如何呢?這一問題就把學生引導到一種理想化的實驗中,他們的腦子里便浮現出小車在絕對光滑的水平面上將永遠地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景,讓學生提出類似不受力的理想化模型,如:我們生活中,假設所有的摩擦力都消失,我們的生活將是如何?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所有力都消失,結果將怎樣?對提出有意義問題的學生,給予口頭表揚,按一定的比例列入期末成績。
(2)讓學生盡可能多做實驗,尤其是探索性實驗
探索性實驗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更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欲望,使學生在實驗中既動手又動腦。如在研究滑輪時,可讓學生兩人一組,通過實驗、觀察、比較,使學生能區分動滑輪與定滑輪并讓他們自己總結出使用動滑輪與定滑輪的好處。同時根據實際的要求可以讓學生設計出滑輪組,從而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3)遇到困難,先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共同討論解決問題
指導學生尋找與所學內容相關的信息源,可以從科學書刊、科學雜志、課本配套的參考書收集信息,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教師進行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指導,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成功的喜悅,養成獨立思考、積累和查找資料的習慣。如在期末開展一次小制作比賽,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通過發揮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行小制作、小發明,并評選出了一批優秀產品。這在年級學生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活動效果很好。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和教材內容適當設計一些學生的自主活動課,這樣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逐步實現由當前的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目的。從培養“復制型”人才轉變為培養“創新型”人才,以迎接21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