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教育改革的縱深發展,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物理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靈活思變。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之可貴在于能創造性的思維”。
以下是我在物理教學中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些初步嘗試。
一、創設情境、實驗設疑、激發探究熱情
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是一個人優良創造品質的具體表現。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科學品質,教師就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求異質疑”的行為,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不僅要“學會答”,而且更要“學會問”。學生能夠質疑問難,是對知識內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思考;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更是培養創新意識所不可少的。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教學生學會在本節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余地,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氛圍,逐步培養學生敢想敢問的良好習慣。例如,教學“測電筆”時,我先簡介了測電筆的構造、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并當堂作了演示,然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測電筆的氖管要發光,那么測電筆中是否有電流通過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如果有電流,此時的通路是怎樣的?”“既然有電流,人怎么不會觸電呢?”“剛才老師是站在木制的講臺上來使用測電筆的,那么電流又是怎樣通過去的呢?”……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高。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學生有了自己初步的答案。對學生的答案,不急于肯定,也不否定,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從而否定自己之前的答案。使學生體會到了突破常規思考方式,進行創造性思考的樂趣,激發了學生們培養自己思維的創造性的自覺性。并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_二個新的層次。
二、積極參與、注重“過程”探究
現代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識如何獲得的過程更為重要。為此,物理教學中必須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自主地抓住物理的事物、現象,通過探究物理現象、原理的過程,自然而然地參加諸如物理科學數據或資料等教學材料的組織和解釋的活動,使之真正接觸由科學家建立起來的科學事實、科學原理、科學定律,使之認真思考,進而提出問題,并尋求理解。比如在教學“阿基米德原理”時,我先講述了阿基米德與黃金冠的故事,然后問學生:你認為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接著在大家猜想的基礎上通過師生共同討論來設計實驗,驗證猜想,而不像教材處理的那樣進行教學。因為在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中,最關鍵的問題我認為是人們一開始怎么會想到要設法收集那一部分剛好由于物體的浸入而被排開的液體呢?在科學發現的故事中,這才是最奧妙、最有魅力的一段。而對于學生來說,如果一旦把這變成了“陽關大道”,發現阿基米德原理就被等同于幾步測量的操作了。
三、加強實驗教學、提高探索能力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加強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物理實驗教學的模式,可以為學生的親身體驗創造更多的機會,加強物理實驗教學,要求我們首先將物理實驗教學作為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加以落實,而不只是作為物理教學的輔助手段。特別要加強探索性實驗的訓練,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由教師提出課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象,主動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規律。例如,在教學“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時,我首先提出課題,讓大家猜想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學生都積極思考,提出了這樣一些猜想:與壓力有關;與接觸面光滑與否有關;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等等。然后我適時讓大家針對自己的猜想,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實驗,并做好觀察,記錄好數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想。例如,在“測量物體平均速度”中,教師提出要探究的問題,并介紹給學生一些參考方案如:“50米快速跑速度控制測評”、“斜面滾球”、“百米跑”、“球自由下落”等。讓學生親自去感覺,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實驗、分析等,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地綜合應用已有的知識,并在探索的實踐中獲取了新的知識,同時培養了創造能力。
很顯然采用探索性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成為科學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學生在做探索性實驗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實驗原理、實驗的基本步驟及處理實驗結果,使學生進行思維,比按課本的步驟來一步步進行實驗操作的驗證性實驗在學習要求和能力的培養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探索性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設計實驗能力。
四、課外拓展延伸、聯系生活實際
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物理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不能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應該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向課外拓展延伸。讓學生認識自己身邊處處都有物理現象,物理知識和規律,大自然蘊含著無窮的奧秘,培養學生形成善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知識和規律的能力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扎實基礎。例如在學生學習了有關力學的知識之后,我適時地布置學生這樣一個課外探究問題:請同學回家研究一下自己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試盡可以多地舉出它在哪些方面應用了相關的物理知識。結果大家興趣盎然,一共舉了十幾個與力學相關的物理知識。重視初中教材中小實驗的教學,既有利于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還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對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小實驗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物理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導致了一些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畏學、厭學情緒,若能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把握住對小實驗教學的機會,通過學習體會親自制作和實踐的樂趣,就可激發興趣,認識到物理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從而激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通過小實驗的教學,進一步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物理學是實驗科學,提倡學生自編實驗和自制實驗器材,可培養動腦思考的習慣和動手創新的能力,通過小實驗的實施和操作過程,可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要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更改,課堂教學模式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充分挖掘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長足的進步,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