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或者黃昏,光影迷離,萬雀歸巢,幻覺如鬼魅般蘇醒。你或許在若即若離的白日夢中看見一滴初戀的淚水、一條曾經走過但已經忘卻名字的長路、一個模糊背影、一株沒有葉子的梧桐,甚至一碗陽春面、一條金魚還有一碗父親做的荷包蛋……任何屬于過去的影子成為眼前電影,而我在影影綽綽的昏暗燈光下,仿佛聽到了恰如此刻時光一般松軟頹靡的音樂。毋庸置疑,這個聲音屬于挪威,屬子炙手可熱的兩人電子樂團RoyKsopp。
1998年Torbjorn Brundtland和Svein Berg這兩個名字超級難記的挪威青年組成了Royksopp。在發行了首張單曲《EPLE》之后,他們的首張處男大碟《MelodyA.M.》在歐洲緩慢燃燒。雖說是張慢熱的專輯,但一紅竟在歐洲紅了三年。復古唯美的曲風,游離飄散的節奏令RoyKsopp這個名字被喜愛氛圍電子音樂或者像筆者此等生活低摩,超級情緒化的單細胞生物放在枕邊牢記。那種柔弱無骨、蓬松慵懶的音樂,無論是作為沉默的背景還是睡前的催眠,都似一張逃避現實的溫床,教人在半醉半醒之間沉浮。
時隔四年,當這個古怪的名字漸漸蒙上灰塵時,RoyKsopp又從沉默中爆發。在今年的炎暑7月,他們的新專輯《The Understanding》火熱上市。這張專輯令喜愛RoyKsopp的歌迷褒貶參半,一方面,他們改變了自己原先叫人醉生夢死、DowntemPo式的那種曼妙氣息,另一面在輕快節奏和80年代復古樂風的新浪潮變革中,RoyKsopp用一種與上張專輯迥異而又獨特的音樂處理方法,以他們的雅致美態和閑散歌謠又為挪威電子音樂重新塑造了一個新的形象。比起《MelodyA.M.》,新專輯少了一份迷離,多了一份甜蜜,少了一點悠遠,多了一點流行。就好比是沒有加冰塊的蜂蜜綠茶,只可輕聞淺嘗,若喝多了,則有一絲略帶苦澀的甜膩,說不清道不明的苦樂參半最終成為半調子。讓人分不清聽覺上甜酸苦辣的細微變化。
雖說旋律化的人聲和配器幾乎是以一種向前輩致敬的復古風格支持起整張專輯,但是相比而言略顯單薄的節奏和聲效在不斷的重復中不禁令人乏味,亦更凸現了電子氛圍的簡陋。如若不是唯美迷幻的人聲吸引了我,很有可能這張《The Understanding》在聽過一遍之后便被束之高閣。在第一張專輯中TorbjornBrundtland和Svein Bergd小試牛刀的合唱獻聲并沒有讓我產生特別深刻的印象,而最新大碟之內,他們似乎有意要往唱作人方向發展。他們朦朧類似催眠的聲音充滿了粘稠低摩的悵然,再加上Kate HavneviK絲絲入扣的迷離嗓音為這張專輯打造了一片頹而不廢,荒而不蕪的無人幻境。音樂上沒有孰是孰非,只有青菜蘿卜各有所愛。
細細品味《The Understanding》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開篇第一首歌曲“Triumphant”由淺入深,從沉默到爆發的漸進式音樂架構看似簡單,實則功力不凡。從鋼琴空曠寂寥的開端,到鼓點步步加重的節奏,直至徘徊的回旋合成聲效和鑲片的加入達到高潮,最后漸息的結尾絲毫不拖泥帶水。酣暢淋漓的純器樂編排用音符繪制了一副圖畫。北歐的廣袤極夜出現在眼前,冰川破裂,蒼涼幻滅,在你尚未初醒時分將你一把推入天寒地凍的荒原。結尾曲“Tristesse Globale”采用的也是以鋼琴為主旋律,首尾呼應的唯美讓時間似乎靜止在北歐的寒原之上。從這些細節可見Royksopp的用心之深。Karin Dreiier一曲“WhatElse IS There?”讓人記住了這個近似BjorK的冰冷嗓音。而“Dead To The World”中的呢喃低語營造了一片朦朧的霧氣氛圍。
總體來說,整張專輯充滿了Chill-Out曲風舒緩柔慢的愜意,也有部分電子節拍激烈的復古舞曲,在Trip-Hop日趨沒落的今天,這種迷幻溫暖的沙發音樂更得時尚電音青年的人心。在結束縱夜狂歡的瘋狂之后,需要如此一種可以作為背景的音樂來平衡幻覺和現實的落差。承接了黑夜中的漫無邊際的魂游,松軟光滑的余音讓你仿佛鉆入舒適的睡袋。倒頭就又是一場美夢。
《The Understanding》比起前作《MelodyA.M.》的撲朔迷離更顯冷靜和清醒,好比穿越霧氣繚繞的挪威森林之后所擁抱的無際冰原。然而隱匿在這種表層聽覺之下的感官回味卻是更加令人徘徊迷途。愈是清醒,愈是無法分清距離,只有浸沒在這種撲面而來的冷冷節拍中,才可隱約窺見來路。現實或者夢境其實都不重要,音樂只是你暫時的避難所,無關是非功過,懂得享受才是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