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公司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化工產品銷售商,產品銷售占整個市場40%以上。其90%的貨源在東北地區,旭日公司以先款后貨從生產廠家購貨,依靠鐵路運貨到華中地區的租賃倉庫,然后再以現款現貨銷售給各下級分銷商。旭日公司物流部負責發貨、鐵路運輸、倉儲管理、物流配送全過程。
企業里,物流部和銷售部往往壁壘分明,各自為政,旭日公司也是如此。表面上兩個部門分工明確,實際上部門之間不通聲息,目標設置時也偏離實際,工作中以各自部門利益為大,互相掣肘,加上溝通缺失,造成企業內耗增加、系統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影響企業總體目標的達成。
有鑒于此,新上任的旭日公司物流部經理打算全面了解銷售工作的需要,重新明確物流部門的“服務”功能,暢通部門間溝通。
庫存報表要能反映“將來”的庫存
業務員談買賣之前往往都要看看倉庫里有沒有貨,他們依據的是物流部向銷售部提供的庫存報表(如表1藍色部分)。但銷售部門根據這份報表擬訂銷售計劃,卻經常出現如下情況:

1.產品A庫存不高,客戶本想一次性大量購買該產品,但銷售人員只能遺憾的告訴他:對不起,我們庫存不足。客戶只得轉而購買競品。誰知2天之后,產品A又到貨了。而此時客戶已經購買了競品,白白喪失了銷售機會。
2.產品B庫存相對較高,于是銷售人員放量銷售。誰知產品B接連10多天都沒有新貨到達,造成斷貨。
物流部雖然已經提醒了銷售人員注意到貨情況,但大多數公司和旭日公司一樣,商品品類繁多。旭日公司在華中地區有10多個倉庫,每個倉庫品種多達50多個,每天靠人工關注每個倉庫里的每個品種效率低下又不現實。
因此,為了全面反映商品的在庫信息以及到貨情況,旭日公司物流部對庫存報表進行了改進,增加了表1黃色部分內容。
增加的內容顯示:產品A在18日左右要到40單位,21日左右要到20單位,而產品B要到28日才能到達20單位。銷售部有了這樣的庫存報表,不但對當前的庫存一清二楚,而且對“將來”的庫存也了如指掌,據此做出的銷售計劃自然要科學合理得多。
旭日公司的改進在于:物流部把庫存關注范圍從傳統的倉庫延伸到了運輸上。
物流成本控制要考慮銷售戰略
如果問物流部門考慮問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大半物流人都會說:成本。不能說這個回答是錯的,但我們應該摒棄小成本意識。
旭日公司在A地和B地均有自己租賃的倉庫,A、B兩地的距離為700公里,中間有一個C地,距A地356公里。銷售部打算在C地建庫,征求物流部的意見。
通過收集資料,物流部得到以下數據,如表2(涉及商業信息,數字經同比例修改)。

純粹從物流成本的角度來看,若貨物由東北到A、B兩地,再到C地,其配送成本分別為:706元/單位(每單位580+120元運費+6元倉儲費)和688元/單位(每單位578+100元運費+10元倉儲費);而C地建庫后貨物由東北直接送達,配送成本為628元/單位(每單位618元運費+10元倉儲費)。
表面上看,C地建庫后配送成本降低至少60元/單位,按照預計銷量,每月節省60×200=12000元。實際上,C地建庫的成本高昂,包括:
1.為了保持C地充足的貨源供應,公司現有庫存水平需提高400單位,其中300單位在庫、100單位在途,意味著公司約500萬資金將被占用;
2.C地建庫將新增租賃成本,設備成本,同時降低了公司A、B兩個配送地的規模效應;
3.新增人員工資等投入,同時,人員新增將加大管理的難度。
以上種種耗費,都不是每月節省的區區12000元可比擬的。對比之下,在目前的銷售水平下,旭日公司設立C庫是不經濟的!貨物存放在A地或B地,都能滿足C地的供貨需求,合適建庫時機應該在C地銷售量達到一個更大規模以后,而不是現在。
那么是否物流部可以就此斷定在C地不適宜建庫呢?不然,物流部還必須回答以下問題:
1.為何競爭對手在比我們銷量小的情況下也要在C地建庫?
2.如果我們也在C地建庫,市場增量能達到多少——而不是現在預計的200單位——才能平衡物流成本的增加?
3.我們的價格總是貼近對手,如果我們在C地建庫,并加大競爭力度,能否獲得更多的客戶?
因此,當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C地情況以后,物流部決定在C地建庫。
實際情況是:由于旭日公司的產品質量與競爭對手相差無幾,產品價格略低一點,又有當地倉庫的大力支援,銷售部很順利地開展業務,C地銷量在半年內由預計的200單位上升到1100個單位,每月節省成本達66000元;而且在9個月后,由于銷量持續萎縮,競爭對手撤銷了其在C地的倉庫。
可以說,正是物流部并未短視于局部成本,而是從戰略出發在C地設立了倉庫,才為銷售部的攻城略地提供了強大的后勤支持。
旭日公司的改進在于:物流部分析問題時,眼光從物流小成本上移開,更多地關注市場,更具有戰略全局性。正是這種全局性的眼光,為銷售部提供良好的物流平臺,有力促進了銷售業務的開展。
降低庫存最好辦法足支持銷售最大化
旭日公司在從東北的生產廠家購貨以后,要通過鐵路運輸到華中地區的各個倉庫,然后再銷售給自己的分銷商。在整個物流體系中,已購買而未從廠家發出的貨物、正在火車上未到達倉庫的貨物、以及已在倉庫而末銷售的貨物,構成龐大的庫存,其中前兩項占了庫存總數的40%多,這極大占用了公司資金,降低了資金利用率。
毫無疑問,這是物流部的恥辱。于是提高購銷率、降低整體庫存水平就成了物流部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除了按照銷售計劃從生產廠家購貨以外,最大限度實現產品銷售是降低庫存水平的有效途徑。而這要靠銷售部的兄弟。
但銷售部往往面臨這樣的窘境:受限于庫存不足而不得不壓縮銷售,失去了擴大銷售的機會,而同時又有大量的貨物正在運輸途中,并可能集中到達導致壓力突增。
為此,物流部通過與銷售部討論,確定采取以下措施最大限度地實現銷售:
已在倉庫而未銷售的貨物可不必考慮,銷售部可按自己的銷售策略進行銷售;
已購買而未從廠家發出的貨物,物流部建議銷售部下達訂單,財務部確認到款后,物流部及時組織運輸工具直接發給購貨分銷商。而且,這些購貨分銷商不再局限于以前那些倉庫覆蓋范圍以內的分銷商;
正在火車上未到達倉庫的貨物,分銷商可以買斷貨物產權,物流部在貨物到達后,第一時間將貨物直接移交給分銷商而不經過公司倉庫。銷售部在進行貨物結算時將根據相應的費用情況,適當考慮扣減金額。
至此,當旭日公司從生產廠家購進商品開始,都可以形成有效銷售,從而降低公司整體庫存水平,減少公司資金占用。當倉庫庫存一時不足時,有其他兩種庫存提供給銷售部進行銷售,這也占用了分銷商的資金,使其不能再購買競爭對手商品。
旭日公司的改進在于:物流部通過盡力提高可能的銷量來達到降低庫存水平,而不是僅僅通過傳統的類似于JIT庫存等方式。
引入標準化裝卸
分銷商對物流工作的意見往往成為他們和銷售部門討價還價的籌碼,而倉庫提貨時,裝貨速度慢是一個老大難。解決好裝卸服務問題,也是物流部門對銷售工作的支援。
多數情況下分銷商的抱怨有夸大成分,也有分銷商雇傭車輛本身的原因,但倉庫裝卸工具少、標準化操作程度低也是一大弊端。以前,旭日公司整個裝卸過程基本靠人力來完成,如果要滿足更高裝卸需求,則需要雇傭更多的裝卸工,這只是一種低水平的擴張,非長久之計。因此,旭日公司的物流部試圖通過引入托盤來解決這個問題。
引入托盤后,裝卸過程變成了如下情形:火車到貨后,裝卸工人把商品從火車上卸到托盤上,叉車將托盤從車站運到倉庫里,連貨帶盤進行碼垛,一般每個托盤上放上固定的2單位貨物。出庫時,叉車從貨垛上取出1個托盤的貨物,送到運貨卡車旁,裝卸工把貨物從托盤搬到卡車上碼好。
引入托盤操作前后相比,卸貨速度與原來相差不大,因為雖然減少了推車運行距離,但增加了托盤堆碼的過程,整體速度提高不是非常明顯。但速度大大提高的是出庫裝貨,因為從倉庫到卡車,以前是用手推車,現在用叉車,行進途中節約了大量時間。以往分銷商一來就得滿肚子悶氣等上3、4個小時的情況不復再現。裝貨效率的提高,減少了分銷商抱怨,從另一角度做好了分銷商維護工作。
<編后>當下,物流已經流行為一個時髦詞匯,君不見滿街跑的大貨皮卡小三輪都紛紛打上了物流的旗號招搖過市?而在企業里,物流部門大多未能擺正位置,往往脫離實際大談成本控制、零庫存戰略;就物流而論物流,不能從銷售等相關部門的角度來分析解決問題;工作中“發揚風格”,練太極云手,你推我讓,與銷售部門掐架成了其主要工作內容。旭日公司的方法并非有多么先進,值得借鑒的是其物流部考慮問題時摒棄了部門之見,工作中的一點一滴都是為達到系統整體最優而努力的。
(文章編號:1219,歡迎對文章評分并獲得中獎機會,具體方式詳見P5啟事)
編輯:陳思廷chenst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