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沒錢、沒人、沒實力,故總借船出海,借力打力。但拿來的東西難免不稱手,短時間內能迅速上量,最后卻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
“拿來主義”的幾宗罪
國內許多中、小型企業,由于資金實力、人力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決策能力,于是欣喜地舉起了“拿來主義”的大旗。
下面三種現象是“拿來主義”的典型做法:
現象—:企業自身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且品牌和產品的知名度都不高,于是,通過招聘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的營銷人員,進而簡單快速地形成自己的銷售網絡。此類做法在各種行業中都很普遍。
現象二:模仿成功企業的渠道模式。看到大企業通過細化市場區域的作戰單元,增加了銷售區域,于是他提出了“深度分銷”、“渠道扁平化”;看到行業領先者成功占領了零售終端,于是他也開始“決勝終端”;看到有人成功地開拓了專賣店渠道,他馬上也跟著成立了“連鎖加盟部”……
現象三:由于原先操作某類產品或某個品牌已經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于是在此基礎上不加變化地推出了新品類或新品牌,有的企業甚至利用原有的渠道跨進了不相干行業。
以上“拿來”做法,看起來迅速獲得了一個銷售網絡,并輕易地獲得了一定的銷售收入,但是,由于沒有與企業自身的實際狀況等因素聯系起來,往往表現出了渠道控制能力等“消化不良”癥狀,最后大多匆匆以失敗收場。
消化不良后遺癥
讓我們具體看看以上做法的企業會遇到怎樣的困境:
第一種現象:營銷人員往往把客戶利益(或自身利益)看得比公司利益更重,有的人甚至和客戶一起欺騙公司,或拒絕或變味執行公司的渠道政策;“反正這個公司重視我的客戶資源,而這樣的公司還有很多”,有些業務員有恃無恐,不服管教;一旦某個關鍵營銷人員離職,往往會帶走相當一部分客戶(經銷商),導致渠道動蕩不安。
第二種現象:別的企業發展得順風順水,而將做法搬到自己身上之后,才發現模仿之路不簡單。
比如,某個知名企業利用現場推廣的方式進行終端攔截,隨后許多企業紛紛效仿,導致渠道擁擠,經營成本猛增,為了一塊場地、一個堆頭,拼得頭破血流,最后卻發現銷售遠遠堵不住市場費用的窟窿,實力不足的企業只有倉皇退出。
也有保健品公司成立“直銷推廣部”學習安利做直銷,后來由于對其運作模式一知半解,直銷演變成了傳銷,被工商部門查處。
第三種現象:發展型企業為了盡快做人做強,經常采取此手段,最后不但沒有順利推廣新品,還損害了原來成熟的品牌。
比如,白酒行業的后起之秀小仙灑(化名)定位是中高檔,每瓶零售價為90~150元(分普通裝和精品裝)。上市之初,小仙酒大力拓展酒店終端,并建立發燒友網絡進行推廣和團購,雙管齊下的渠道策略獲得了驚人的成功,被業界傳為“神話”。
為了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公司一舉推出了單價從30元到400多元的“小圣”、“小神”等四個新品牌,和小仙酒構成了“五小”品牌,并依靠原有銷售網絡推向市場。
問題馬上就出現了:
以往經銷商在酒店終端主銷的是100元/瓶的小仙灑,新“四小”要么因為價位過高銷售不出去,要么因為太便宜而幾人間津,白白浪費—大筆新品進店費。在超市終端,還出現了“五小”品牌的促銷員相互拆臺的惡性競爭現象。
在發燒友網絡方面,由于原來該群體的白酒消費水平與小仙酒的零售價接近,太便宜或太貴他們都不愿接受,最終新“四小”不僅巾場反應冷淡,還模糊廠發燒友心目中的“小仙”品牌形象。
最終,由于“四小”品牌分散了公司資源,被競爭對手趁虛而入,市場份額自直線下滑。
以上失敗現象,促成原因可能包括多種(企業內部管理能力不足等),但是在渠道決策中采取“拿來”甚至“亂拿”做法,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它直接導致了產品的渠道表現力不穩定,渠道控制能力下降,品版策略無法通過渠道有效傳遞給消費者,企業最終走向閑境乃至失敗。
生吞活剝如伺才能消化
當然,我們不是說新的渠道策略就不能推廣,成熟的渠道網絡就不能被利用,而是說簡單的“拿來主義”肯定不能持久。
事實上新渠道策略的形成要受到生產商因素和消費者因素的影響,兩種因素的統一,才能保證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并充分尊重目標消費群體的購買習慣,滿足購買的便利要求。
企業的渠道決策要有所創新,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1.在業內屬于全新的渠道策略。例如聯想集團率先把電腦擺到商場銷售,化妝品經銷商在藥店賣護膚品,前面提到的小仙牌白酒通過發燒友網絡開拓團購業務等,都是新的渠道模式。
2.在企業舊有或同行通用的渠道模式上進行一些革新。例如雅芳的直銷模式在大陸受阻后,迅速對同行的渠道(商場、超市、化妝品店)模式進行改變,率先在商超內設立專柜,開展開了加盟和自營專賣渠道。
3.渠道模式沒有變化只是在渠道管理上進行創新,增加已有渠道的活力。例如某著名日化公司為了提高渠道成員的經營水平和忠誠度,把原來召開經銷商年度會議改變為組織經銷商到名牌大學深造等。
可以看出,1、2類渠道創新的企業,在渠道決策中都注重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表1表明了其大致的研究邏輯:

消費者的行為和需求足動態的,筆者并不足建議企業簡單地去適應消費者已經形成的消費習慣,而是要企業考慮自身需要解決且有能力解決的問題,通過解決這些門題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所以說,在渠道策略的決策過程中,要統一考慮企業自身的特點和目標消費群體的特征,把“拿來”的東西加以“消化、吸收”,最終形成企業自身的個性化渠道。(參見表2)

“消化”的核心是考慮目標客戶群體的需要與所選擇渠道是否契合。“吸收”的關鍵足整合企業的資源,來合理地支撐渠道策略的實現。
筆者建議,在采用“拿來主義”時,應該重點考慮以下兩點內容:
1.應該充分考慮企業自身因素、消費者因素,盡可能地通過反復論證后消化為適合本企業的渠道策略;
2.建立循環的信息反饋處理系統,不斷通過有效的渠道管理上的變化和突破,來吸收所拿來的東西為本企業所有。編輯:范超偉 jamesfan@vip.so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