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品牌區域密集分銷,經銷商競相殺價。最大的經銷商要求獨家經銷已經多年,現在利潤探底,更是以“撂挑子”為威脅。拖延了5年的兩難問題終要做一了斷。案例提供:夏圣明特邀嘉賓:陸和平: 多家跨國公司職業實踐,歷任大區經理和全國銷售經理等職,10余年工業品、建材業營銷管理經驗辛 劍:某知名企業資深銷售經理,10年銷售管理經歷。
周 滿:歷任國內某集團公司的分公司總經理、集團營銷總監、常務副總職位。楊建平:和君創業營銷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多年企業管理實戰和咨詢經驗。
案例
A公司是世界建筑材料行業中的一家知名跨國企業,其產品廣泛應用于從星級賓館到普通住宅的裝修。在中國共有3個生產基地,產銷3大類、20余種產品。這些產品需要組裝才可形成最終的產品——吊頂和隔墻。消費者可以購買其單一產品,也可全套購買。 當然,為保障最終產品質量、效果及利潤,公司更希望系統銷售。 爭了五年,拖了五年 冬日的晨光喚醒了舒雨,該起床了。 舒雨從賓館熱乎乎的被窩里爬起來,一天的工作又開始了。一年之中有一多半的時間不在家中,舒雨已經習以為常,誰讓咱是區域銷售經理呢。
舒雨一邊自嘲,一邊洗漱。最近幾天,公司就要召開2005年銷售經理全體會議,一個考慮了5年的問題又一次擺在了他面前。
A公司的產品進入中國已有日年,銷量每年都在快速提高。舒雨負責的區域就在工廠周圍地市,靠著地理優勢和個人勤奮,各種產品的銷售增長在公司6個銷售部中一直排名第一,而在工廠所在地S市,更是殺得競爭對手片甲不留。
糟糕的是,經銷商的脾氣卻越來越大了:A公司不僅產品利潤率在降低,總利潤額也在降低!
A(中國)公司一直嚴格奉行總部制定的“三不”政策(不直銷、不賒賬、重點城市不設總代理),因此A公司在S市設有6家一級經銷商;公司制定有一視同仁的銷量(物理量,而非銷售額)返利政策,每月底兌現。
由于舒雨的有意扶植,加上經銷商自身的努力,經銷商王老板用兩年時間成了S市排名第一的大戶(舒雨為此還背。卜了與經銷商結成利益聯盟的黑鍋),占全S市A產品總銷量的1/3。銷量大獲得的返利也大,在價格上也就有優勢。于是王老板在S市順利發展了10家分銷商,王老板只需坐在家里跟分銷商做做訂單,銀子就流進了腰包。
不過,舒服的日子只過廠一年。從1999年開始,另外五家經銷商突然開竅,把各自的小訂單合在一起由某個經銷商向A公司下單,最后均分返利。他們輪流坐莊,也獲得了與王老板同樣低的價格。
這種狀況讓舒雨喜憂參半:A產品的銷量快速增加了,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都被打出了S市;但是經銷商競相殺價,A產品的利潤率一直在降。
王老板從1999年年底就強烈呼吁舒雨實行總代理制,否則利潤太低難以維系銷售。其他5家經銷商也叫苦不迭,“賣A的產品中看不中用”。
是實行總代理還是維持現狀?當年年底,舒雨就把這個問題拿到了銷售經理會議上與其他區域經理、銷售總監、老外總經理共同討論,沒想到這一討論就是5年!
四種主張
有人主張維持現狀。理由是:
第一,名牌產品利潤趨近于零是正常現象;第二,A產品主要依靠各建材市場的個體經營戶進行銷售,難以形成統一的市場價格,多級分銷不現實;第三,競爭對手進不來,經銷商別無選擇,抱怨歸抱怨,最終還是要賣A產品。
有人主張實行總代理制。理由是:
第一,A的市場優勢只是暫時的,如果利潤率繼續降低,必然導致一部分經銷商大力推銷二線品牌;第二,加強對分銷和零售價格監控,可形成一個大家獲利的價格體系;第三,至少總代理會對A公司忠心不二。
但是,這個主張與“三不”政策明顯抵觸,因此未被公司采納。
也有人主張改良。方案是:選擇兩三個有潛力的經銷商,將某種或數種產品的總經銷權分別交給他們,這樣經銷商都會有一種或幾種產品的總經銷權,從而獲利。但是,高利潤產品的銷售量畢竟不大,經銷商們不感興趣,這個主張最終被擱置。
還有人主張雙品牌戰略,但立即就被總經理否決了。
5年了,討論來討論去,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而大經銷商王老板今年終于發出了最后通牒,若A公司不改變政策,將不再銷售A產品。
舒雨可以斷定,這一次王老板肯定是要玩真的了。面對這個5年懸案,坐在電腦前,舒雨露出了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