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特許法規出臺之前,市場上存在著隨時會給特許體系帶來傷害的陷阱。例如《銷售與市場》\"特許立法座談會\"上所說的,如果法官們用代理關系來套特許關系,那么特許公司所要負擔的責任,從理論上講就無窮無盡了。
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打擊人們開展特許經營的積極性。參加\"特許立法座談會\"的盟主就表示:如果存在這種漏洞,那我干脆不和加盟商簽訂特許合同了,而跟他簽個經銷合同算了。
但如經銷合同無法約束除了商品經銷外,加盟商在保護盟主品牌及其他知識資產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這個體系也不能稱為\"特許體系\"。
排除代理關系的條款
在特許合同中\"排除代理關系\",這是很多制造商出身的盟主所忽視的一點。由于法律沒有界定特許關系,也沒有官方的格式合同借鑒,因此企業往往按以往經驗去擬訂特許合同--其實就是以往代理或經銷合同的一個翻版。
根據隆安律師事務所肖朝陽律師提供擬訂的合同樣本看,上面就對特許雙方的\"法律關系\"做了特別說明:
總部(盟主)與分部(加盟商)基于本合同產生的法律關系是一種合作關系,分部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對外開展經營活動,執行本合同。分部應當遵守法律的要求,獨立對外承擔民事責任。
除法律和本合同另有規定,分部不是總部的代理人或業務代表。分部不得以總部的名義締結合同,或約定其他義務,或做出任何承諾與保證,使總部對第三人承擔責任。
國際方面的做法呢?肖朝陽律師同樣提供了一份《國際商會標準國際特許經營合同》,其中也特別規定了\"受許人的法律地位\":
受許人(加盟商)以自身名義,自付費用,作為單獨的商人進行其活動……作為一個獨立的商人,受許人應就其活動自負一切風險和從一切盈利中獲利。
受許人不是特許人的代理人、買賣代表,也不是他的雇員或合伙人。一一受許人不是特許人的傭金代理人,受許人無權以特許人的名義簽訂合同,使特許人在任何方面對第三人承擔責任,或由特許人負擔費用,承擔任何義務。
這些條款可以讓中國盟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即:在加盟商以代理名義侵害了第三方權益,使得特許人也隨之受損后,特許人能依據合同向加盟商追討。
柯達排除代理陷阱的做法
\"在保障自己不受'代理陷阱'傷害方面,做得最好的可以說是柯達公司。\"張斌律師說。君不見,滿街柯達加盟店(簽訂的都是特許合同)的店頭位置,所有的店鋪招牌上除了有\"柯達\"及\"數碼沖印\"等品牌名外,都寫出了該店的注冊公司名,例如\"XX影像社\"(如圖)。
柯達這么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向顧客或其他公眾說明:盡管這是我的加盟商(很多人還不知道柯達店是特許體系),但這是一家獨立的店鋪,它有它獨立的公司名稱和法人。這樣就可以直接回避了一些法律問題。
例如像\"特許立法座談會\"中所言,顧客一般不會看執照,他之所以來這個店,是因為他看到店招上寫著\"特許人品牌\"才進來的。而柯達的做法則等于提示了顧客你在這里可以得到柯達的服務,但這并非柯達的直營店。
相類似的做法是:在加盟店招牌上,除了\"特許人品牌\"外,寫明\"加盟店NO.XXX\",但這字若寫小了,還是會有風險。
后晉品牌學習柯達容易顧此失彼
從營銷管理方面看,由于柯達是個成熟品牌,因此即便它不用鋪滿整個店招,也能給顧客帶來信任感。但對于那些正在打品牌的新興盟主呢?如果他們也采取\"部分品牌店招\"做法,會產生三方面的問題:
在顧客心目中,新品牌本身就沒有地位,如果不能在店標上做統一設計,那塑造統一品牌的意義就會削弱,因為顧客不知道招牌上哪個信息更重要。
也因此,就給那些本來就想\"表面加盟某體系,其實是想借其產品/技術/服務資源來樹立自身品牌\"的加盟商以機會。最常用的做法是把盟主品牌進行處理,使之在招牌上不占據主要位置,而盟主對此又無能為力。
由于特許品牌和店主品牌要同時出現,因此對于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講,就遇到設計上的難題。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設計粗糙,畫面混亂,馬上降低了店鋪的視覺檔次。
聯合招牌如何能夠既表達綜合信息,又能突出特許品牌,還能保持美觀,這是一個大問題。
最后,我們只能讓時間和市場解決一'切問題了:要么國家立法正式規定特許法律關系;要么特許體系自身加緊完善管理,加強內部幫教和控制,防止\"代理陷阱\"的發生。編輯:張斌 yamantak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