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猶如一座架設在學生和教材之間的不可替代的橋梁,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是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嘗試使用多媒體的幾點體會:
一、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的交互性、科學性、反饋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于一體,是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1.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形象、直觀的特點,解決難點。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借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計算機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如《黃河頌》一課,學習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為了減少教學的“坡度”,突破這個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錄像這一電教媒體,課前搜集課上播放了大量有關黃河的圖片,同時配以氣勢宏偉的黃河大合唱,讓從未見過黃河的學生一飽眼福,深切地感受到了母親河的氣勢。
2.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在作文教學中,很多學生怕寫作文,常常是一到作文課就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好半天也開不了頭,好不容易拼湊了三言兩語,也有無病呻吟之感。為此,在教學中,我選用視聽媒體創設情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興趣,產生了寫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如在學完《金色花》、《紙船》后,我要求學生寫一篇反映母愛的文章。為避免學生說空話、套話,我安排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電視MTV,并讓學生欣賞從VCD碟片中轉錄的《懂你》,那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凄婉動人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官,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很快進入角色,紛紛拿起筆,將心中對媽媽的愛盡情地寫出來。這樣按學生作文的心理特點,適時使用錄像媒體的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讓他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不斷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和表象,豐富了寫作素材,使“巧婦”能為“有米之炊”。
二、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能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1.利用多媒體有助于學生對美文的賞讀。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散文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散文語言洗練,意境優美,意蘊深厚。而中學生生活閱歷少,意象儲備貧乏,對蘊含于散文之中的意蘊難以理解。散文教學若結合電化教學媒體,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七年級語文上冊《散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若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不好體會其中的意蘊。而錄像的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為教學這一課時,我借來了本課的配樂散文詩,畫面上:春陽暖照,淺草初茸,金黃色的油菜花,剛解凍的河水叮叮咚咚地響著。在這明媚的春光中,祖孫三代,一家四口,漸漸走入學生的視野。孫子蹦蹦跳跳,活潑可愛,奶奶老態龍鐘,慈眉祥目,畫外音是滿含深情的朗誦。錄像將散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不僅被美麗的春景吸引,更為畫中人物陶醉。看完錄相后,我再找學生起來談感受,他們都爭相發言。通過此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的表層意思,而且體會到了文章蘊含的尊老愛幼的深刻意義及感情色彩。
2.運用多媒體,再現情境,培養思維的獨創性。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地使用電教媒體,再現情景,能使學生加深對眼前事物的理解,豐富心理感受,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如教《詠雪》一文時,我就做了以下嘗試:課前先找了幾幅雪景,有皚皚白雪圖(靜雪),有鵝毛大雪圖(驟雪),也有下雪之前的雪霜圖(初雪)。我先將這些雪景以動畫的形式重復播放,然后讓學生想一下學過哪些有關雪的詩詞。屏幕上的雪景引起了學生豐富的聯想,他們馬上答出了許多有關于雪的詩句,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吹燕雪紛紛……學生踴躍發言后,我趁熱打鐵地導入課文: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品評一場別開生面的雪。因為課文很短,所以學生很快理解了意思。于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認為,這兄妹倆的詩,誰的更好一些呢?學生議論紛紛,有說哥哥的詩好,有說妹妹的詩好,莫衷一是。這時我適時地打開了課前出示的幾幅圖畫,反復地播放給學生看,一個學生舉手說:哥哥的詩好,因為初雪圖確實像在空中撒鹽粒。另一位學生馬上提出:可課文上明明說“俄而雪驟”,雪下大了時,就不像鹽粒了。那么像柳絮嗎?學生在春天雖經常見柳絮,現在卻忘了柳絮的形象,于是我將早已準備好的《柳絮紛飛圖》打出來,讓學生比較兩幅圖,學生比較了半天,終于心領神會,有一位學生說:冬天的大雪紛紛揚揚,漫天飛舞,不就像柳絮因風而起嗎?我認為妹妹的詩好,因為神似。這樣,在教師創設的意境中,學生的思維就有了創造性,變得異常活躍起來。總之,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使用給課堂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電教手段,來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
(張康華,山東省莒南朱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