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行語文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明確地體現(xiàn)了新課標關(guān)于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定性,體現(xiàn)了對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視,解讀其內(nèi)涵,領(lǐng)悟其精神,有助于語文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有助于語文教師準確把握當前語文界關(guān)于人文教育的討論。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大量文質(zhì)兼美的好文章,對這些文章的教學就是作者、編者、教者、學生四方的心靈交匯,作者的情思,編者的意圖,教者的激情,學生的感悟,在教與學中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而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的。
一、挖掘文本,弘揚時代精神
語文文本內(nèi)容是豐富的,不僅有大量的中國古今優(yōu)秀的經(jīng)典篇章,也涉及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作品,涉及家庭、社會、學校、教育、文化、科技等不同方面。不僅包括諸如字詞解析、表達技巧、句段分析方面的素養(yǎng),還包括學生人文品格、精神理念方面的素養(yǎng)。語文教師要熟悉文本,善于挖掘文本中積極健康的內(nèi)涵,尋找人文精神教學的突破口。比如《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鄙棄世俗、潔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自我表白;《背影》中父親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仍無微不至地關(guān)心兒子,親自去車站送兒子上車,因而這“背影”便成了人間親情的化身。語文教學只有立足文本,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挖掘文本中豐富的、深厚的資源,才能激活自己的情感,與作者進行對話,才能有目的、有重點、有的放矢地旁征博引,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與培養(yǎng)。實踐證明,沒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語文能力。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豐富情感和健康價值觀的人,能理解《記念劉和珍君》中魯迅先生的憂思和悲憤。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挫折教育
歷史不斷發(fā)展,社會不斷進步,人的品德也在逐步提高,積極的、良好的、健康的品德正在逐步形成。但也應看到,因與同學幾句口角,因老師的幾句批評,因父母的幾句嘮叨,因?qū)W習成績的下降,或因生活中有些事的不遂愿,便賭氣離家出走,甚至輕易地結(jié)束生命的學生也大有人在,還有的學生因苦于學習,干脆沉湎于網(wǎng)絡,沉醉于虛擬世界,這些為我們的德育提出了質(zhì)疑。因此,語文教學應在課堂上聯(lián)系學生現(xiàn)實,說古論今,教育學生明辨是非,正確面對挫折,直面人生。《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在奇恥大辱面前,毅然決然地活了下來,因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不能在未完成父親的囑托和自己半生的努力之前就輕易放棄,他堅持了下來,留給后人一部洋洋灑灑的《史記》。和司馬遷的遭遇相比,同學們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算得了什么?《我與地壇》中,史鐵生以一個由健康到病殘的人的獨特感受,向我們講述了自己最無奈時,母親是如何堅強地分擔著自己的痛苦與不幸,當時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卻不知母親比他更痛苦。當自己明白了這一切,事業(yè)上有所成就時,母親卻已離他遠去,他已無處訴說對母親的思念、感激。教這些課文,讓學生去體會生活中自己遇到挫折時,是否向父母、老師請教,是否積極地尋找克服挫折的有效方法。同時讓學生明白,輕生是最愚蠢的方法,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這樣的不斷引導,便潛移默化地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面對挫折,逐步達到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頓悟生活真諦,營造心靈純情
生活是美的,而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美是真實的,是讓人們能實實在在感受到的:街道兩旁漂亮精致的路燈、廣告牌;干凈的校園里,綠茵茵的草坪旁,同學們瑯瑯的讀書聲,還有通知欄中大紅紙上寫的熱情洋溢的感謝信……這一切都讓我們心靈深處感受到美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并能頓悟到美的偉大、美的純情、美的無私。而創(chuàng)造這些美的不正是那些默默無聞、普通而又平凡的人嗎?學習語文正是和這些高尚的心靈對話,品讀與享受這些生活中的美,而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可以煉就了我們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約瑟夫,當看到一家人日夜思念的于勒叔叔已經(jīng)淪落為一個乞丐時,他借向叔叔買東西多付了十個生丁的法郎,卻遭到了母親的一頓痛罵。我們在痛恨母親的自私與冷酷時,也被約瑟夫的這種人間純情所感動,是這種真情打動了我們的心靈,是這種純情頓悟啟迪了我們對美好、善良、純真的追求。有了這種啟迪、頓悟,學生們會在生活中被一些細小的卻很美的場面所感動:比如園子里開出的第一朵鮮花,比如父親蹲在床邊給生活不能自理的爺爺刮胡子,比如早晨起床后發(fā)現(xiàn)餐桌上已擺上了媽媽做好的早點……這些都是美的,是感人的,有了這些感動學生們彼此之間會多一份寬容,少一點尖刻,多一份關(guān)愛,少一些冷漠。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語文教學就是在這種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貫穿一種精神,一種品質(zhì),一種魅力,使學生心靈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追求的目標,而這正是語文教學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林 晗,甘肅省通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