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寫作是一個人的個性化行為。因此,個性化作文是指具有寫作主體鮮明個性特征的學生習作。《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學生應“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當今中學生作文的現狀卻令人樂觀不得,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言之無物,胡編亂造;中心不明,散亂無章;語言乏味,缺乏真情;思想貧乏,境界太低。一句話,未能做到“三真”——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我以為,要提高中學生的作文水平,當務之急是走個性化之路。
“個性化”作文的定位,應該涵蓋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養成自主寫作的習慣。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寫他們感興趣又確是自己愛好的東西,看得見,想得到,摸得著;讓學生感到題材好找,沒有搜索枯腸的苦惱。其次要讓學生輕松地去記錄自己的興趣愛好,逐漸養成習慣。二是自由表達自己想說的話。這就是讓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沒有立意的限制,沒有文體的制約,沒有章法的束縛,自由抒寫。三是運用獨特感受寫下有創意的作文。前兩條是個性化作文的基礎,這一項則是“個性化”作文的高層面要求,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提高“個性化”作文水平,師生互動,可以切實采取以下途徑:
(一)夯實基礎,讀寫結合。寫作文首先要有一定的積累,這個積累包括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從高一年級開始,就應通過課堂這一主渠道讓學生了解各種文體的性質、特征、章法結構,在上完每一單元后,應挑選典型課文,讓學生進行仿寫訓練,此訓練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寫作文時有章可循,這是日后學生寫作的基礎。“先出格而后破格”是作文訓練中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律,否則學生就是寫到畢業也難于把握各種文體的基本章法,更談不上創新了。章法訓練之外,還要指導學生感知語言。對語言的感知和駕馭是決定中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鑒賞,品味好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鞏固強化語感,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摘抄精妙語段,擴大和豐富詞匯量,揣摩各種具有魅力的句子,積累課外知識和各種有用信息。最后一環就是進行練筆訓練了,要督促學生養成寫生活隨筆的習慣。每天堅持寫上幾段,或寫有感而發的心靈獨白,或寫短小精悍的心得體會,或記下一天中最有意義的細節,或寫出自己腦海中偶爾閃過的思想靈光,長短不限,表達出真情實感真知灼見即可,久而久之,在觀察與思考中,生活隨筆就會成為學生傾吐心聲的朋友,一旦寫起作文,也就不會無話可說了。
(二)關注生活,學會思考。中學作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教師只要求學生把文章寫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所謂像一篇文章,又主要是指起承轉合的行文格式、通順規范的語言以及必要的表現方法,盡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指的不是學生從社會生活實踐中分析思考出來的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是命題者事先寓于題目或材料中的結論。引導學生去關注和思考發生在他們身邊的諸如企業改制、下崗分流、環境保護、西部開發、素質教育、腐敗現象、升學就業、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泛濫、社會風氣惡化、黨風整頓、行風建設、民風變化以及民生、民心乃至國際政治風云變幻等等精彩紛呈的事件。這些我們天天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現實為什么不能進入學生的視野,進入語文教學課堂,反映在學生作文的筆下,讓他們各自發表自己的觀察結果和思考結論呢?
(三)師生互動,情感喚醒。教師是作文教學中一個參與者,一個指導者,也是一個實踐者,一個示范者。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有屬于他自己的喜怒哀樂。心靈世界的種種感悟往往是被外界的某些因素引發的,正如學生看到電影中感人的情節就會忍不住流淚,看到不公平的現象就會忍不住吶喊那樣,學生潛在的情感需要外在的力量來喚醒。一個語文老師,倘能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良知、責任、愛以及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那么,他的學生就會有健全的人格,有獨具個性的頭腦,就不愁寫不出好作文了,這時候他收獲的,就不僅僅是作文教學的成功,也是一個教育者的成功。要想讓學生寫出別具一格的作文,關鍵在于如何開拓學生的思路,如何引導學生由此及彼地聯想,培養靈活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從而升華自我。
為把“個性化”作文之路走實走寬,師生互動,可以嘗試以下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了解學生個性,建立個性檔案
學生個性,由多方面組成,就作文個性化的需要而言,具有三方面的個性特點:即生活個性(如看書、觀察、繪畫、制作、雕刻、剪貼、收集、音樂、舞蹈、寫詩、球類、棋類、電腦、玩具、旅游、戲曲……)、文體個性(如日記、書信、童話、散文、小說、隨筆、雜感、詩歌、寓言、科幻……)、語言風格個性(如生活語言、論辯語言、故事語言、詩化語言、幽默語言、隨感語言……)。調查學生個性的目的,是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個性后作好教學設計、指導、點撥,以利于學生看到自己的個性,張揚自己個性,發展自己個性。調查學生個性以后,要求每位學生建立一個個性檔案,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卡片、寫就的個性化作文、個性化作品集等收入檔案。這樣做,可以讓學生看出自己的發展和提高。
(二)積累個性資料,記錄個性卡片
厚積薄發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為了讓學生積累個性資料,要求每位學生每天摘錄一張卡片,這不僅僅是積累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時時處處留心的習慣。積累分兩類:書面資料卡片,指的是書、網絡、電視中看到的資料;生活資料卡片,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個性表現記錄下來。每張卡片還要有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摘錄內容或記錄事實;第二部分是對摘錄或記錄內容的感受、體會、啟發等等。
(三)個性表達自由,課內課外自主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該突破業已形成的寫作教學誤區,放飛學生自由的翅膀,讓他們翱翔于創新的天空,自由表達,我手寫我心。對學生習作四項要求:(1)目標自定,過程開放;(2)話題規定,標題自擬;(3)獨抒性靈,展示個性;(4)凸顯主體,評價靈活。
為了推進作文個性化教學,建立題庫,把平時注意到的好題目收集起來;同時也向學生征集題目。題目要求有張力,能容納百川,有多種思維。除了個性作文教學外,還需注重課外自主寫作。課堂上主要是學習個性思維方法,課外是運用思維方法。這對發展學生思維,培養良好思維習慣起到了很好效果。
(四)開展作品交流,促進個性發展
定期把學生的個性化作文匯集起來,開展交流活動。匯集的類別有個性作品專集、個性書信往來、個性手抄報、個性自編雜志等。定期按相應規格和要求進行評比交流。鼓勵指導學生自己積極投稿。通過交流,努力發現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適時適度給予肯定,使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感。評比作為一種原動力,把這種動力轉化為需要,向高質量努力,起到個性發展促進作文,作文又反過來推動了個性發展,使整個體系處于動態的良性循環的作用。
總之,新“課標”背景下的中學生作文,理應務去陳言,摒棄程式化寫作,倡導學生自由閱讀、自由交流、自由表達,讓學生自覺而有意識地“養真性,動真情,說真話,寫真文”,寫出“真我”,真正成為寫作的主人。
(滕榮春,江蘇省溧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