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不禁感嘆: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周樹人——一個原本平常的名字,居然預示了魯迅先生一生“立人”的不懈追求。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是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其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他本著一個真正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大愛和大恨,多次把睿智的目光,投向 “非人”社會違背人性的種種病態。面對國人生存的痛苦和災難,他痛心疾首,拿起筆來,揭開這個社會的瘡疤和人們愚弱的靈魂,以期國民的“覺醒”和“解放”,從而建立起一個“人”的世界。
先生最為痛恨的首先是一切以壓迫、剝削和奴役為手段的不合理的社會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在這種統治下,人們沒有生存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夏瑜因為認識到“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就逆情悖理,被殺害在“古軒亭口”;祥林嫂想憑自己最勤苦的勞動獲取一分最微渺的生存,但由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雙重壓迫,慘死在“祝福”聲中;阿Q盡管“真能干”,但除了被趙太爺勒令不許姓“趙”之外,還不許戀愛,不許打工,不許革命,最終被送上了斷頭臺;劉和珍等手無寸鐵的學生出于愛國而游行請愿,觸犯了“圣心”,喋血執政府前;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因為一支不合時宜的“筆”,被秘密殺戮于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從滿清到國民黨,從反動的政府到各種社會勢力,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對人的奴役、踐踏、壓制、迫害,甚至殺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三綱五常,忠孝節義,從政治領域到道德領域,從物質到精神,人們又何曾爭得過做人的尊嚴和權利!“存天理,滅人欲”,盡忠盡孝,絕對服從,人們又何曾享受過思想自由和個性的張揚!
魯迅先生對違背人性的奴隸式的專制統治深惡痛絕,對由這種統治而形成的奴隸性等國民的劣根性,也給予了不遺余力的揭露和鞭撻。在這方面,魯迅先生最為痛心的就是國人思想上的愚昧和不覺悟。在魯迅先生筆下,孔乙己被封建科舉制度害得無以安身立命,依然執迷不悟;閏土被生活的重擔壓得“辛苦而麻木”,在逆來順受中泯滅了自我;華老栓夫婦把兒子康復的希望寄托在沾滿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上,對革命既不關心,也不理解;祥林嫂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壓得走投無路,卻只能用封建思維方式進行無力的反抗;阿Q處于被奴役、被欺凌的社會最底層,不知道不幸的根源是什么,只會用欺凌弱小和“精神勝利法”來麻醉自己可憐的自尊,卻有不知從哪里來的觀念,認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跟他為難”,而自覺地維護封建統治……諸多不爭的事實,反映了魯迅先生對社會對人性的深刻思考:社會對個體實現的愚化和毒化教育,長期的社會化的統一思想和強化規范,已經在中國民眾的內心深處形成無形的枷鎖,造成了思想的僵化和生命的萎縮。這樣的國民,這樣根深蒂固的奴隸性,他們的處境只能是“暫時做穩了奴隸”或“想做奴隸而不得”,何以自立,何以建立一個“人”的國度!即使偶爾有幸而改變了奴隸的命運,也難以成為真正的人,只能成為新的奴隸主,造就新的奴隸社會。
魯迅先生還把他批判的筆觸指向這個病態社會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畸形的關系,人情的冷漠。在魯迅先生筆下,咸亨酒店無情的笑聲,魯鎮民眾冷冷的嘲笑的目光,未莊民眾的趨炎附勢、恃強凌弱、無聊寡情無不揭示了中國社會一個可悲的現實:人與人之間缺少理解和同情。大眾的冷漠往往成了無形的殺手,與強大的封建勢力共同構成了絞殺進步的繩索,完成了“吃人”的罪惡。
從魯迅先生的作品所折射出來的思想光芒可以看出,先生已經認識到傳統制度的種種罪惡,歸根到底是剝奪人權和踐踏人權。因而先生一方面向奴隸主發出憤怒的斷喝,另一方面也向奴隸發出“站起來”的呼聲。他以自己的吶喊,既做大眾的代言人,又做大眾的醫生和良師,引導大眾反抗壓迫以改變奴隸的地位,也引導大眾改變奴隸的思想和習慣,改變可悲的精神狀態,以成為真正的人。否定是為了肯定,那么,先生所提倡的“人本主義”到底是怎樣的呢?
換個角度解讀先生的作品,我們就會發現先生的良苦用心:首先,為了立人,必須首先推翻這“吃人的筵席”。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一個“人國”,而不是“帝國”、“王國”或“奴隸的國度”。所謂“人國”,應該是一種在個人自由基礎上產生的聯合體,是由解放了的自由人結成的聯盟。其顯著特征是人的自由和權利受到應有的保障,擺脫了被壓迫、被奴役、被愚弄的悲慘命運。無論是滿清政府、段祺瑞政府還是國民黨反動政府都不應該鉗制人們思想的自由,任意殺戮;無論是舉人老爺、魯四老爺還是趙太爺都無權剝奪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生存的權力。一句話,是以“民主”代替“專制”,在這樣一個國度,國民意識到作為國家公民應有的一切權利和責任,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精神上擺脫了奴隸狀態,有了健全的公民意識,主張個性自由,張揚人格獨立和個性的尊嚴。人們不再因思想的愚弱而聽從所謂“圣賢”的愚弄,也不再因為迷信而自造心的牢獄。解放自由的“我”,生存并追求個人幸福和快樂是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孔乙己可以脫下長衫,憑一分勞動生活;祥林嫂守寡也好,改嫁也罷,都可以自主選擇,不關別人事,自己也大可不必自慚形穢;阿Q不再受別人欺侮,也不去欺侮別人,懂得自尊自愛。總之,把人本來的權利還給人,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 在這樣一個國度里,人們給予弱者以一定的同情和幫助,而不是麻木的冷漠和無情的嘲笑;對于他人的不幸,灑一掬真誠的淚,并伸出援助的手,建立一個人與人相愛的世界。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帶領學生去準確解讀語文課本,深刻感悟先生那一顆偉大的靈魂:對專制統治,他切齒痛恨;對大眾,他因愛而恨,又愛又恨。他以一支犀利的筆向不公正的社會宣戰,向不符合人性的舊道德宣戰;他始終以“立人”為出發點和歸屬點,以一顆燃燒的赤子之心指引人們走向“人”的境地。先生早就離我們遠去了,然而,先生的光輝思想,偉大作品,卻讓我們仰之彌高,常讀常新。
(尹秀蓮,江蘇省揚州市西湖中學)